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2年安徽省委书记要被杀头,毛主席:没有他,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196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会,县委以上各级党政要员共计7118人参加了会议,因此也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大力发展各地经济。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二书记的曾希圣也参加了会议。然而在大会上,他却因为在安徽搞“责任田”的事情,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和地方代表的批判。他不仅被撤销了省委书记的职务,还有人叫嚣着要杀他的头,以儆效尤。

危难关头,毛主席出来说话了,他告诉大家:“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事,不要再提了。”

正是毛主席这番话,将曾希圣保了下来。那么,曾希圣对长征有何贡献?为什么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参加红军,主持神秘的“军委二局”

1904年,曾希圣出生在湖南省资兴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他家境殷实,从小在祖父开办的私塾读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题材,极具正义感。

童年的曾希圣,做过一件让父亲无比愤怒的事情。他上高小那年,父亲让他去佃户家里收租。可那年收成普遍不好,他私下减免了佃户的粮租,那些家庭实在困难的,他干脆一粒粮也不收。

曾希圣这段故事,与毛主席小时候的经历十分相似。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个善于经营的小生意人,家里买了不少地,除了自家耕种,其他的都租了出去。某年年底,毛主席被父亲派去收租,到地方一看,这几家佃户都很穷,余粮不多,一旦交租,年都过不好了。

毛主席最同情穷人,不仅不收租,还给了佃户粮食。回家后,父亲问他:“粮食呢?欠条呢?”

毛主席回答:“粮食没收到,欠条被我烧了。”

毛顺生很生气,把儿子痛骂了一顿,从此再也不让他收租了。

曾希圣第一次和毛主席产生交集,是在1922年,他就读于湖南省立三师期间。在三师一间简陋的教室里,毛主席意气风发地站在台上讲演马列主义,曾希圣坐在台下仔细聆听,受益匪浅。可以说,毛主席就是他奔向革命道路的领路人。

1924年,曾希圣考入黄埔四期,和林彪是同学。大革命失败后,曾希圣来到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从事情报工作。1931年顾顺章叛变,曾希圣被调到中央苏区工作,担任侦查科科长。在此期间,他创建了中央军委情报二局,成为我军无线电情报的创始人。

创建军委二局之初,由于缺乏无线电台,曾希圣的情报工作屡屡受挫。1932年,红三军团强攻赣州,由于敌人使用了“展密”。,导致军委二局的侦听几乎失聪,国军突然多出几个团来,红军损失惨重。军团长彭德怀气急败坏,质问曾希圣:“谁说敌人只有两个团!”

此战过后,曾希圣总结经验教训,破译了敌人的“展密”,终于扬眉吐气,接连破译了多次重大军情。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曾希圣领导的军委二局,破译了敌人352本密码。只是由于敌人百万大军“围剿”,再加上红军高层指挥失利,红军被迫走上长征之路。

在长征途中,二局作为中央红军唯一的情报来源,屡屡立下奇功,拯救红军于水火之中。

二局战友

屡建奇功,毛主席:有了二局,就像夜路上有了灯

1935年1月,二局破译国军和贵州军阀王家烈的情报,意识到遵义守卫空虚。根据这封情报,红军立即抢占遵义,为遵义会议的举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局立下大功。

然而在土城战役中,曾希圣领导的二局又遇到了麻烦。二局侦听的川军密码,敌人使用的是最复杂的自编密码。二局侦听到的情报,每封只能破译一个字。直到红三、五军团于敌人在青杠坡展开激战,才得知敌人不是四个团,足足有九个团,被迫撤出战斗。

另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当时,毛主席指挥红军将士在国民党中央军、川军、黔军、滇军的包围圈中闪赚腾挪,敌人用尽办法也无法确定红军的行踪,靠的就是二局的情报。敌人百思不得其解,感叹道:“共军真是神乎其神,我们接到作战任务,刚走到半路,他们就知道了。”

1935年3月,红军强渡乌江,敌人南北夹击,稍有不慎就会重蹈湘江之战的覆辙。危急关头,曾希圣想出一条妙计:冒充蒋介石的口吻,给国民党周浑元、吴奇伟部发假情报,要求他们星夜兼程,加速向西追赶红军。

当时蒋介石坐镇贵阳,经常越级调动部队,曾希圣就是抓住了这一弱点,将国军主力骗了过去,红军顺利渡江。

长征结束后,各位中央领导人都给予曾希圣和二局极高评价。毛主席称赞说:“长征有了二局,就像夜路上有了灯。”

刘伯承也附和说:“我们跟国民党打仗,就像玻璃杯里押宝,押对的一方胜利,曾希圣就是那个搞玻璃杯的。”

主政安徽,贡献巨大

1940年,曾希圣曾短暂前往重庆主持情报工作。身份暴露后,他被派往皖南新四军军部,不久后被任命为第七师政委。从这时开始,曾希圣和安徽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希圣刚到任时,皖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缺衣少食,根本不可能支援新四军发展。但曾希圣脑筋赚得很快,他深入基层,发起减租减息运动,短短一年时间就把第七师壮大到4000余人,富甲全军。

1947年,第七师番号撤销,账面上的资金折合成黄金,竟高达50万两之多。

1949年,曾希圣出任皖北地区党委书记,兼任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淮河泛滥成灾,沿岸十数万百姓流离失所。曾希圣体恤民情,立即给中央发电,请求抢险救灾,治理淮河。

毛主席看完电报后流泪不止,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有了毛主席的支持,曾希圣先后动员上千万群众,修筑堤坝、兴建水库,建成了佛子岭水库等重点工程,一举解决淮河水患。

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安徽省成立,曾希圣当选第一任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安徽长达10年之久。

安徽成立之初,除了农业,哪个方面都非常落后。为了改变现状,曾希圣决定大搞工业生产,他上任仅两年,就为安徽引进了煤、电、机械工业等100多家工厂企业,为安徽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曾希圣还紧抓农业生产。1955年,安徽全境粮食丰收,比1953年增产两百多万吨。

主政安徽期间,曾希圣一心为民,脚踏实地,但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

62年要被杀头,毛主席: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

1958年,全国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大受影响,饥殍遍野,有些地方却不合时宜地大炼钢铁,一心追求工业发展。

曾希圣不认同这种做法,向组织提出:“端起巢湖当水瓢,哪里干旱往哪里浇。”结果被批评了一顿。

眼看灾民越来越多,1961年,曾希圣又在安徽合肥开展了“责任田”试验,大获成功。为了全面推动“责任田”制,他去广州开会时特意向毛主席做汇报。毛主席回答得很干脆:“你们试验嘛!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搞坏了大不了做检讨。”

曾希圣顺势而为,在安徽大搞责任田,极大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热情,就称为“救命田”。

1961年12月,毛主席到苏州视察时,特意把曾希圣叫过来,询问责任田的情况。毛主席了解后,用商量的语气说道:“既然生产恢复了,能不能把这个变回来?”

或许没有完全理解毛主席的用意,曾希圣回答说:“百姓刚尝到一点甜头,建议再搞一段时间。”

结果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的做法遭到多位中央领导人的反对,被免去了安徽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的职务。

有些人还不打算放过他,建议开除党籍,杀头问罪。危急时刻,是毛主席出面定下基调:没有曾希圣,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杀头之事,不要再提了。

就这样,曾希圣保留了华东局第二书记的职务,调离安徽,赋闲在上海,失去了实权。

1965年,得知曾希圣处境困难,毛主席又在会议上说:“没有他的工作,长征之路必定困难重重,做人不能忘本。”

特殊十年开始后,曾希圣也受到冲击,毛主席得知后,指示周恩来出面,把他接到北京京西宾馆,保护了起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曾希圣听说国内情报工作困难重重,特地让女儿买来资料,让清华大学的计算机老师给他上课,为我军的情报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汗。

1968年7月15日,曾希圣在北京病逝。

十年之后,他的“罪名”得以昭雪,而他当年推出的“责任田”制开始大力推行,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处境艰难,批评与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他是安徽首任省委书记,主政安徽10多年,却因“责任田”差点被开除
曾希圣是安徽首任省委书记,主抓农业,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享年65岁
1965年毛主席得知曾希圣处境艰难,批评参会人员:你们不要忘了本
曾希圣
毛主席时代的省委书记什么样?请看1961年,华东六省省委第一书记大合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