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野组建四大兵团,邓华为什么最为特殊?从纵队司令直升兵团司令

1949年3月,四野成立了四个兵团,其中萧劲光、程子华分别是第十二兵团、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新成立的第十四兵团,司令员是刘亚楼,毕竟刘亚楼是四野参谋长,加上指挥天津战役,担任兵团司令员绰绰有余。

唯独成立第十五兵团时,兵团司令员邓华是从纵队司令员提上来的。

要知道当时四野名将辈出,纵队司令一级中李天佑、韩先楚、邓华、刘震、洪学智、黄永胜无论哪一个都是威名赫赫的人物。

相比之下,邓华并不突出。

之前我们曾聊过韩先楚,并提到过四野四个兵团的由来。

1948年8月14日,东野脱离地方建制的同时,组建了两个兵团,即以萧劲光任兵团司令员的第一兵团和程子华的第二兵团。

这里需要解释何为脱离地方建制。

八路军、新四军入关后,就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不久后就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机构其实应该是一套班子两个机构,就和当时全国各个解放区一样,设立军区的同时还设有野战军指挥机构,级别上军区要高于野战军指挥机构。

不过,进入东北的部队一开始没有设立野战军指挥机构,而是统一由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后来改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一直到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才在中央指示下,正式改称东北人民野战军,指挥机构分为两套班子,原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

当时,林彪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指挥东北野战军。

到8月脱离地方建制后,专设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简称野司),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

这是东野除了下辖12个纵队外,还把原来东北民主联军的两个前进指挥所改编为兵团。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前进指挥所就是原来坚持在南满的部队,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任司令员,改编兵团后,萧劲光仍然是兵团司令员。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前进指挥所是1947年划归东北民主联军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任司令员,改编兵团后,程子华任兵团司令员。

到四野正式组建兵团建制后,萧劲光的第一兵团改称第十二兵团,程子华的第二兵团改称第十三兵团。

两大兵团的兵团司令员除了能力上,资历上也是无可挑剔。

有意思的是后来新中国建立前夕,萧劲光调任海军司令员(连带着把十二兵团部也带走了),刘亚楼调任空军司令员(第十四兵团部改组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程子华出任山西省委书记,这三个大兵团司令员后来都离开了老部队,各自到了新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在四个兵团初建时,邓华毫无疑问是最特殊的兵团司令,他是从纵队司令直接提拔上来。

黄永胜虽然后来接替程子华出任了十三兵团司令员,但毕竟比邓华还是要慢半拍。像李天佑、韩先楚、陈伯钧、彭明治、刘震、洪学智等纵队司令员(或军长),一开始都是兵团副司令。

邓华一开始并不显山露水,他甚至不是东野第一批野战纵队司令员之一。

从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整合全军战力,开始采用纵队编制时,共下辖五个纵队,分别是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

当然,这五个纵队都是原来已经形成战斗力的老部队组成,邓华到东北时没跟随老部队,自然也不可能出任这些纵队的军事主官。

邓华到东北之初,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不久之后,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我军不敌之余,决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邓华随即出任东北局西满分局下属的辽西军区(不久后改成辽吉军区)司令员。

一直到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对下属各部队以及军区重新整顿,编成了第二批野战纵队。

邓华率领的西满纵队正式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邓华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时间以及七纵成立的时间,确实比东北民主联军最早成立的五个纵队时间要短。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东北民主联军调整下属纵队司令员的人选。

首先就是拿李天佑换下了原一纵司令员万毅(原因一开始说了这里不解释),三纵司令员也换成了韩先楚,应该说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有了打大仗的觉悟,自然是要换能打的军事干部上来。

对于其他没有调整的纵队,相信大家也就很明了,刘震(二纵)、洪学智(六纵)是属于军事能力比较强的干部。

显然邓华也是如此。

七纵改编来源于西满纵队,西满纵队就是原来辽吉军区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加上后组建的独立师组成的,除了原来的老部队,七纵其他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升格而来,一开始的战斗力很差。

从西满纵队组建之前,邓华就有意识的培养部队野战能力,西满纵队正式组建之前,实际上就已经是属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的力量,是属于正规的野战部队(只是没有番号,缺少正式名义)。

尽管如此,相比于老牌纵队,七纵也并不显山漏水,不过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整体都没有建立起来打打仗的思维,野战能力偏弱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可邓华硬生生的将七纵带成了一流的战力水平。

1947年6月,四平攻坚战,邓华率领西满纵队配合一纵打国民党军重点防守的四平。

从一开始邓华就意识到,以我军当时的实力,在缺乏炮火力量的情况下,两个纵队是很难拿下四平的,况且守卫四平的陈明仁71军虽然兵力不足,但战前已经扩编两个师,实力不容小觑。

邓华直接建议东总,请求增加一个纵队攻城,哪怕只来两个师也好。

可惜东总并未采纳。

尽管东总后来又调来六纵两个师攻城,但并没有改变结局,这次四平攻坚战以我军失利告终,西满纵队一师师长马仁兴中流弹牺牲,时年43岁。

从战果来看,邓华的敏锐可见一斑。

1947年夏,东北民主联军展开反攻,先后发起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秋季攻势中,邓华率领七纵十七天时间里,连续拿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打得敌人疲于奔命,七纵后来受到了东总通令嘉奖。

到辽沈战役时,邓华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以纵队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七纵、九纵两个纵队组成南突击集团进攻锦州。

邓华能够指挥两个纵队攻打锦州,无疑说明他实际上已经算是一个准兵团司令员。

不过,即便如此,当时在东野,有过指挥多个纵队经历的纵队司令不在少数,李天佑就曾统一指挥过一纵、六纵;秋季攻势时,刘震统一指挥过二纵、七纵(当时邓华处于养病中,七纵由副司令员贺晋年指挥),韩先楚也在东总授意下,统一指挥过三纵、四纵。

就连洪学智在四平攻坚战后期,也曾接替李天佑统一指挥一纵、六纵以及西满纵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东野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准兵团司令员”。

邓华能够脱颖而出,更多还是源于他自身的能力。

邓华性格沉稳,擅长谋定而后动,与韩先楚擅长出奇招有很大区别。

解放海南岛战役时,邓华就与韩先楚产生过争执,邓华的稳重与韩先楚的“出奇制胜”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

要知道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邓华是以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作战,韩先楚只是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配合邓华作战。

可很少人知道,在确立了以韩先楚的方案为准后,邓华能够很快扭转思绪,转而配合。

无疑说明了邓华在能力出众、处事圆融的特点。

解放海南岛一战,韩先楚更加声名显赫,反倒是作为指挥的邓华名声不显。

到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中央下令组成东北边防军,林彪作为四野首长,特意提出建议,要求十五兵团部与十三兵团部对调,让邓华接替黄永胜。

邓华后来又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同时还是第一副司令员,哪怕陈赓后来到了朝鲜后,邓华曾谦逊的表示让位,但彭老总坚决不同意。

可见中央对邓华能力的认可。

邓华名声不显的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性格。像韩先楚、刘震等开国将军,无不有着特地独行的性格特征。

不过,邓华的性格特点就体现在海纳百川,即便是意见相左,但他仍然能尊敬同僚、尊敬上级,并尽可能的积极贯彻上级指示。

更为关键的是,邓华还具备韩先楚、刘震这样一些战将的军事指挥才能。

这样的人不脱颖而出,谁还能脱颖而出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元帅麾下四野十二个军,军长都有谁?建国后获得了什么军衔
志愿军成立之初,三位副司令都是“拼凑”的,只有一位是自愿的
志愿军第13兵团,三大名将,四大虎将,分别都是谁?
他是东北野战军第一名将,指挥超过一个兵团,却未当大兵团司令员
解放海南岛,突击队名单竟无一名军事主官,韩先楚罕见发怒:我上|司令员|琼崖纵队|解放海南岛
1959年之后,志愿军2位副司令被“冷藏”,韩先楚为何能独善其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