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和1941年,日寇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 “蚕食”、 经济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处于极端困难时期。 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人口锐减,党、政、军和群众团体的脱产人员,与根据地人口的比例从4. 3%±升到5.6%。 1940年10月起,国民党又停发了 八路军应得的抗日军饷,封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向外联络的出路,得不到外援,从而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经济负担。中共中央为了克服敌后抗 日根据地已经形成的庞大的战争机构与日益缩小的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矛盾,以便克服困难,胜利地度过“黎明前的黑暗”时期,遂于1941年 11月和12月,连续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当前的方针、政策和军事建 设的指示》。指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方针应当仍旧是长期坚持游击战 争,准备将来的反攻。在此总方针下,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要求“每个根据地脱离生产者全部数目(包括党、政、军、民、学),仍只能占我统治区全人口百分之三左右” ,以便减少开支,节约民力,并与发展生 产增加收入相结合,解决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要求主力军采取精兵 主义,工作中心是提高部队的政治与军事技术的质量,缩减编制,对 于实行精兵简政后多余出来的干部,为准备将来使用便集中进行训练。 1942年11月7日,晋绥军区贺龙司令员在《解放日报》上撰文《前方杀敌,后方生产》中指出:“'打仗不嫌兵多’,这原是历来带兵者的观念; 但是今天的情形是水小鱼大,兵多难养,夏天穿棉衣跑万米,反而有害的。 所以这个不合时宜的观念,就要根本改变过来。我们必须使我们的部队少而精……有了这样的军队,辅之以广大的民兵,这样才能在敌后生存, 才能击破敌人恶毒的'蚕食’,才能在根据地坚持抗战,准备反攻。”’
1941年12月,晋西北军区召开了军分区以上的高级干部会议,认真 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对解决晋西北根据地鱼大水小和 军队中头重脚轻的矛盾,统一了认识,按照贺龙司令员提出的“……机关人员裁减,充实下层;取消勤务员,调整干部,抽调一批干部送到军事 学院受训;对一批老弱残废及编余人员,作适当安置,并分配参加生产” 的指示精神,制定了精简计划和编余人员的处理原则。
晋西北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及其以后的频繁战斗中,大量减员没有得到补充,缺额很大, 主力团人数最多的不到1500人,每连人数多者70人,少者仅30人;而 各级指挥机关却保持了庞大的机构。军区、军分区两级机关同部队的人 数比例为1:1.7,团的机关同部队人数比为1:3.1。这就使连队战士在 数量很少的情况下,又要过多地担负机关警卫任务,从而降低了机动作 战的能力,同时也影响了军队指挥行动的灵活性。因此,实行精简,充 实连队,就成了当时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客观要求。
军区高干会议后,在部队中进行了普遍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随后各部队就开始了以缩小机关、充实连队为中心的精简与整编工作。至 3月底整编工作结束时,全军区主力部队由3. 9万人减至3. 5万人(包括 独立第1旅驻陕甘宁边区2个团的人数在内,不包括第359旅),并对编 余的4000余人作了适当安置。
经过整编,团按实有人数分为甲、乙、丙3种编制:甲种团由3个 步兵营、9个步兵连和团直属队编成;乙种团由2个步兵营,6个步兵连 和团直属队编成;丙种团由3个至5个步兵连和团直属队编成。各种团的 直属队均由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及侦察、通讯、警卫、机 炮分队组成,只人数有所区别。旅、纵队按实有人数和是否兼军分区的 任务,也分别为甲、乙、丙3种编制:人数较多的第358旅(兼第3军分 区)、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新军 决死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均按甲种旅编制,辖2个至3个甲、乙 种团,其中新军决死第2纵队辖1个乙种团,2个丙种团:新军暂编第1 师、决死第4纵队和工卫旅,按乙种旅编制,辖2个丙种团。整编后, 第120师和新军共减少了 118个伙食单位。抽出了大批人员充实连队, 仅第358旅的旅、团两级机关,就抽出367人补充到连队,使战斗部队 得到了充实。甲种团人数最多的第358旅8团达到1700余人,人数较少 的团也有1100余人;乙种团人数最多的第120师特务团达1200余人,一 般的都在1000人左右;丙种团人数400人至800人不等。连队的人数最 少者60人左右,最多者120人左右,一般的都在80人左右。机关人数减少, 使机关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有了明显变化:军区、军分区两级机关人 数同部队人数的比例由1 : 1.7变为1 : 2,团级机关人数同部队人数的比 例由1 : 3. 1变为1 : 3.7。
这次精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在党、政、民、学各方 面实行,军队中的精简工作还做得不彻底,根据地的脱产人数仍占全体人口的5%,鱼大水小的矛盾依然存在,军队头重脚轻的情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9月7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的社论,重申了精兵简政的重大意义,指出:“各抗日根据地的全体同志 必须认识,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 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 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 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毛泽东的这些指 示,对提高全党对精兵简政政策的认识,对各根据地彻底实行精简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
9月30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对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工作 作出决定,提出了党、政、军、民、学实行精简的具体要求,并限期在 1942年冬季执行,1943年春季进行点验。对军区部队的要求是:主力部队以缩编单位、合并后方、调整机关、极力充实战斗部队为原则,全部主力军(不包括第120师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应缩减至2.7万人以下; 地方武装以4500人为限,并从超编人数中抽出1800人,补充第120师 1200人,补充新军600人;重新调整军分区的区划。此外,对工厂、医院、 学校的工作人员与工人、伤病员、学员的比例,对精简后编余干部的处理原则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0月,晋绥军区开始了第二次精简。由于这次精简是在整风中进行的, 领导决心大,思想动员深入,因而精简工作进行得既快又彻底,只用了 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精简计划。
第二次精简后,主力军由3万人(不含调往陕甘宁边区的独立第1旅) 减至2.5万人,地方武装由6500人减至5000人。主力军与地方武装共 减少了 6500人,占军区部队总人数的17.8%。全军区团以上机关人员由 9151人减至3580人,即减少了 60. 9%,其中军区、军分区两级机关人员 由7132人减至1754人,即减少了 75.4%。
为了加强领导与指挥,将部分军分区的区划作了适当的调整,团以 上指挥机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裁减与合并。新军总指挥部与第8军分区 指挥机关合并,取消了新军总指挥部(对外仍保留番号);将原第3军分区南部的太原至忻县同蒲铁路以西,忻县、静乐、岚县公路以南,岚县、 方山公路以东地区与第4军分区合并为第3军分区,取消了第4军分区, 以第358旅指挥机关兼第3军分区指挥机关,原兼第4军分区指挥机关 的独立第1旅指挥机关按中央军委命令,全部移防陕甘宁边区;以原第 3军分区北部的静乐、忻县公路以北,忻县至宁武同蒲铁路以西,宁武、 神池、五寨、岢岚公路以南地区组成第6军分区,以决死第4纵队指挥 机关兼第6军分区指挥机关,司令员雷任民、孙超群(代),政治委员刘 文珍,参谋长王兰麟,政治部主任刘仰崎。下辖第19、35团改编为支队。 第19支队,支队长李力,副支队长刘新科,政治处主任冀春光;第35支队, 支队长黄新义,参谋长马永海,政治处主任刘翅礼。将暂编第1师的第 36、37团合编为第36团,列入第2军分区序列。第37团编为第36团2 营,第36团与暂编第1师师直和保德县1个游击队编为第36团1营和3 营,另直属1个警卫侦察通信连。整编后,第36团团长高永祥,政治委 员严尚林,参谋长李伐东,政治处主任曹铭。将大青山骑兵支队和第5 军分区合编为塞北军分区,司令员姚喆,政治委员高克林,副司令员郭鹏, 副政治委员张达志,副参谋长邓家泰,政治部主任曾锦云,副主任陈云 开。骑兵支队和第5军分区番号撤销。下辖第1团,团长邹凤山,政治 委员陈远波,参谋长兼政治处主任王光铁;第2团,团长李国良,政治 委员彭宝山,副团长余有清,参谋长向孟海,政治处主任赖万生;第3团, 团长蔡久,政治委员姜文华,副团长邓舜兰,政治处主任李精朴;雁北 支队,支队长刘华香,政治委员胡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胡亦民。 新军决死第2纵队领导机关仍为第8军分区领导机关,第2纵队番号撤销。 下辖第4、5、6团和游击第3团合编为第5、6支队。第5支队,支队长 王文礼,政治委员张献奎、刘耀夫(后);第6支队,支队长郭庆祥,政 治委员张范;工卫旅领导机关撤销,第21、22团合编为第21团,团长张 新华,政治委员王庆生,政治处主任侯承章;洪赵纵队,纵队长解学恭; 游击支队,支队长李明成。整编中大批干部降职使用,编余干部有的送后方学习深造,有的派到武工队,加强对敌斗争力量。
为了减少后方人员,合并了军分区(纵队、旅)的后方机关。工厂人员也由2413人减至1544人。此外,全军区机关伙食单位由304个减至235个。第3、4、8和塞北等军分区的司、政、后机关均分别合并成一个伙食单位。
整编中,对各单位的超编人员,在全军区的总定额范围内作了调整, 1174名干部送入学校学习。机关和后方精减下来的人员有1745人(内干部659人)补充到了战斗部队;连同由地方武装补充到主力部队来的兵员, 共给战斗部队补充了 3674人,使主力部队的战斗人员增加到13582人, 每个连平均达到130人左右。与此同时,从主力部队中抽出了 477人(其 中干部200余人)到武工队工作,加强了反“蚕食”斗争第一线的力量, 另外对这次精简中的编余人员都作了适当的安排和处理,其中有3108人退伍,1087人转入到生产岗位。
在这次整编还取消了科、营级干部的乘马,清理了部队中的超龄骡马, 全军区共减少骡马1076匹,占原有骡马的47%。
晋绥军区第二次精简工作,坚决贯彻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 达到晋绥分局对军队精简工作的要求。军区、军分区两级机关人数同部 队人数的比例,由1:3.7改变为1:5.6;团级机关人数同部队人数的比 例,由1 :3.7改变为1:10.8。解决了军队机关庞大、头重脚轻与敌后游击战争情况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晋绥分局领导下,地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学校等也由1.5万 人减至7000人,使根据地全部脱产人数由5. 1万人减至3. 1万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经过这次精简,解决了鱼大水小和头重脚轻的矛盾, 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政府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军队作战的灵活 性提高了。精兵简政政策的彻底贯彻,为克服经济困难、加强对敌斗争、 积蓄力量做好恢复与发展的准备工作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