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功高盖主,救朝廷危难,皇帝望而生畏却不敢杀的四位权臣

历史上有一群人很特殊,皇帝不敢直呼其名,他们既是权臣也是忠臣,是朝廷危难是皇帝最为倚重的人。跟曹操司马昭之类的权臣不一样,皇帝因为尊敬和信任而不直接叫他们的名字。

霍光

NO.1 霍光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霍光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谥号“宣成”。两年后,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常被人与伊尹相提并论,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汉武帝临终前托孤于霍光,霍光也没有让汉武帝失望,辅佐汉昭帝坚定不移的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政策。汉昭帝也对霍光很信任,识破上官桀等人的阴谋,把朝政权委托给霍光。

可以说没有昭帝的绝对信任,霍光是没办法独揽大权的。当然没有霍光,昭帝也坐不稳帝位。汉宣帝继位后,也是把朝政权委托给霍光,不敢直呼其名,宣帝是害怕霍光的。

霍光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汉昭帝驾崩后,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大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踱步,却拿不定主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诸葛亮

NO.2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不久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做到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狄仁杰

NO.3 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言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为倚重的人,武则天从来不直接叫狄仁杰的名字,而是称呼他为国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宠信冠绝当朝,狄仁杰也竭尽全力辅佐武则天,帮助武则天化解危难,坐稳江山。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说朝堂空矣,并废朝三日。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郭子仪

NO.4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 人,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临危受命,讨平安史叛乱,虽屡遭谗言,依旧对唐朝忠心耿耿。郭子仪两次收复长安,击退吐蕃,再造唐朝,功高盖世。唐代宗明知郭子仪功高盖主却不敢杀他,唐德宗继位后尊为尚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皇帝必须礼让三分的四大权臣,看完之后明白皇帝为何敬重
历史上皇帝不敢都直呼其名的3位牛人,第一位连皇帝都不敢动!
历史上有四个牛人, 皇帝对他们都恭敬有礼, 再找不出第五个
唐代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
大忠之路:大隐隐于朝|时事话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三个著名的宰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