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心理学的视野下探析“关系”

正文共:4608 字 13 图

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生活在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生命就是关系,关系就是一切。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建立关系,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体验着爱恨情仇,品味着喜怒哀乐。很多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在“关系”中产生,很多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人生最多的伤害来源于“关系”。我们围绕三个领域的关系——“我与世界”、“我与TA”、“身体与心灵”来探讨,当我们洞悉了这些关系的实质后,就会减少因关系而产生的纠结、烦恼和困惑,活得更加明白,更加通透。

关系之一:我与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存在于两个状态的世界之中,一个为客观之世界,就是我们每天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外在客观世界,而另一个即幻想世界——内在主观构建的世界,具有独特性。对我们来说哪个世界更重要,影响更大呢?

很多时候,我们每天都是行走于现实世界中,而活在幻想世界里。曾奇峰老师曾在其一本著作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某种程度上幻想世界对我们更重要。

古代中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在这个客观的现实世界面前,我们都是盲人,或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听到、感知到的永远都是那么“有限”。这种“有限”可以在时间、空间两种维度中去诠释——在漫长的时光直线中,一个人的生命短暂的仅仅是一个点,而世界无奇的硕大丰盛,终其一生其能领略到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面向。在无比有限的时空里,我们就如同一个盲人一样触摸着世界这头大象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幻想和构建着自己内心“大象”的样子。有人说“大象是一把大蒲扇”(因为TA过往经历中看到过大蒲扇),有人说“大象是一堵墙”(因为TA以前碰到过这样的墙),还有人说“大象是一根粗粗的柱子”(因为TA曾经见过这样粗壮的柱子)。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内部成像”。我们是在过往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堆砌自己的城堡。所以,在有限的时空中,我们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只能说我们一直走在实事求是的路上,而每一种认知都无法避免的偏颇和片面,与此同时更致命的是我们还深信不疑。当我们头脑中的执念越来越多时,或当我们被无数深信不疑的执念所控制时,我们也就离自由和真相会越来越远。

关系之二:我与TA

这一生,我们都在与TA建立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关系,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定位“我是谁”,体验着爱恨情仇,品味着喜怒哀乐。在亲密领域里,我们有父母、配偶和孩子,同时我们自己也是TA的孩子、配偶和父母;在社会领域里,我们有老师、领导、同学、同事、朋友和亲戚等,同时我们也是TA的学生、下属、同学、同事、朋友和亲戚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需在角色中不断地切换。

假设现在有一组“一对多”的关系模式,不同“多”的主体对同一个“一”的看法或评价会大相径庭,这样的结果与“一”本身是什么样子相关性不是很大,而是与“多”中的不同主体在“一”这个对象上所投射的内容有关。这里面就有一个心理学上的“投射”概念——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这种“每一个人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的投射性思维在人际互动中经常会出现。又或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时每刻每个人都无处不在地玩投射。如此一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评价,大可不必太在意,因为这中间的内容更多地是在反映“他是谁”,而不是“我是谁”。

我们可以用大家都很关注的“婚姻”为例再详细阐释。婚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但如果在投射的视角下就是一个人的事。热恋或新婚期,双方满眼都是对方的闪光点,觉得TA哪儿都好,哪儿都让人爱,这其实是将自己喜欢的特质投射到TA身上,在TA身上遇见了另一个“好的自己”;而随着时间流逝,生活日趋平淡,激情慢慢消退后,彼此的冲突和纷争逐渐凸显,甚至有的会走向分崩离析,又觉得TA让自己厌恶,自己当初肯定是瞎了眼上了贼船,这又是将自己厌恶的特质投射到TA身上,也即在TA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坏的自己”,让自己不能接纳或认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TA其实从始至终都没变,而是你在不同的时段里看到了不同的“自己”。

婚姻是一种找寻和认识自己的途径。在本真意义上,心试图通过对方来认识和接近它自己。在实质上,并不存在一个你内心关于那人是什么的婚姻对象。你喜欢或不喜欢那个婚姻中的对象,本质上都和他无关,本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投射。特蕾西·麦克米伦(Tracy McMillan)是美国著名两性关系专家、情感问题专家。她的母亲是性工作者,父亲大半生在监狱度过,9岁前被超过20个家庭寄养。她曾以为结婚是依靠,三次失败的婚姻过后,她开始了对自我的思考。她给出的婚姻观:最好的结婚对象是自己。你希望别人爱你,就先爱自己。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洞见一切外在关系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外在关系是一座桥,一座最终会走向自己的桥。不管跟谁在一起,我们都会遇见好/不好、喜欢/厌恶的另一个自己。人生的很多痛苦和挣扎,不是来自于不完美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不完美的否定、抗拒和不接纳。当我们接纳了自身的不完美,就能接纳TA,接纳“我与TA”的关系。如果想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请先让自己的内在和谐融洽。

关系之三:身体与心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即身体和心灵——它们一同出生,形影不离,时刻相伴,感情深厚,但各成体系。这一对“双胞胎”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另一个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做父母最大的禁忌是对待孩子们亲疏有别,厚此薄彼。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待这对“双胞胎”并不是一视同仁,恰恰相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爱身体,忽视心灵的状况。

从记事起父母就教会我们如何爱护牙齿,远离危险,强健体魄,均衡饮食,但很少告诉我们生气、悲伤时该怎么做,面对紧张和压力时如何自处;父母都非常在意孩子成长中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缺不缺钙,用不用补蛋白质,孩子跟同龄人相比个子高不高,长得壮不壮,但对成长中心理营养够不够却不那么在意,心理能量是不是足够高,心理肌肉是不是足够强壮,能否应对成长的焦虑和挫折往往容易忽视;如果身体有病了,感冒发烧或某个部位长肿瘤了,我们会及时请假积极就医治疗,而当我们内心对某个事情不断纠结而导致抑郁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值很高,自己难以消化时,却不会或不敢对外积极地寻求帮助,因为对待心理问题有一些很深刻的病耻感,使得我们更多情况下会极度掩饰,就算内心暗流涌动,表面还要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样子,直到心理感冒发展成心理癌症,无法正常生活后,才会迫不得已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治疗,而可想而知治愈之路也变得艰难而漫长。

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会发现人类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和发展变化的。20世纪前,人们认为的健康很朴素,就是指身体无疾病,渐渐地内涵在扩展。到1989年,WHO给出的健康定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不仅是局限在身体无疾病。同时,健康与不健康没有绝对的界限,更像是一个连续谱,对于某一个体而言,绝对健康的状态是很难达到的,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个连续谱的某一个节点上,关键在于是更靠近健康还是更靠近不健康,而且健康本身也不是一个终极性的固化状态,更多的是指某一个体整体性和动态性的一种发展状态。一百年前,人类开始关注身体卫生事业,不到10年的时间,人类的寿命提高了50%,倘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人关注心理健康,相信更高质量的生活离我们不再遥远。心理健康简单地说就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方面: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除心理困扰。

曾经有个著名的滴血实验——实验者对死囚犯宣布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流尽而死,把囚犯的眼睛蒙住,双手反绑到背后,用手术刀划了一下手腕,实际上并未割破,然后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滴答滴答”,听到这个声音他极度恐惧,第二天真的死了。实际上他一滴血都没有流出来,那他是吓死的还是流血过多而死的?很多人觉得他肯定是吓死的,但事后对他的身体进行检查发现,身体的所有反应跟大量失血的症状是一样的。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我们的身体从来都是忠诚于心理的,心里怎么想,身体就怎么表现。

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内心的痛苦会成为各种疾病的根源。有很多对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由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引起的癌症高达74%。一位英国医生曾调查过250名癌症患者,发现156人在患癌之前遭受过重大精神打击。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压抑的情绪容易致癌。如此,是不是可以这样去解读——癌细胞或许是被人压抑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悲伤、内疚,当某种情绪产生时,你拒绝接受,去逃避并把它极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你成功了,似乎不再受这一情绪的困扰,然而这被压抑的情绪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有专家说,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中,有大约70%的患者需要同时看心理医生,而且越来越多的病患者在经过严格的系列医学仪器检查后发现,身体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的问题,但其主观描述某些部位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却是真实存在着的。可以说,这样的人群应该首先从心理层面上去入手寻找病痛的根源。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读发生在身体上的任何一种疾病——身体和心理问题在其中都会有一定的占比,只是比重不同。追求幸福,健康是首要的条件,而达到健康,心理健康是关键领域。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人有两次诞生,第一次诞生就是肉体的出生,脱胎于母亲的子宫,从身体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主地完成呼吸、新陈代谢、细胞更新;第二次诞生是指灵魂的觉醒,也就是在心理层面上完成了分离个体化,达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通俗一点讲,就是生命是活给自己看,而非为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会体验到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爱、喜悦、自在和安宁。我曾经读过卓别林在他70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70岁老人智慧的觉醒和完成两次诞生的圆满状态。

全球GDP排在前三位的国家——美国、中国和日本,在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的排名却是14、79和51名。由此可见,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幸福感的体验与物质财富不一定成正相关。而且时代不一样,幸福的内涵也不一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平安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在物质匮乏饥寒交迫的日子,吃饱穿暖就是最幸福的事;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极度丰盛的今天,如果仅在物质层面去追寻幸福,很有可能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有时我们总以为幸福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其实人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如果能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学会在遇到苦难和不如意时,不对抗,不逃避,不抱怨,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那么人生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能保持内在世界的稳定和对未知的不惧怕,这就已经触摸到了自己的幸福。

希望漫漫红尘路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关系中遇到“自己”,

并触摸到自己的幸福。




往 期 精 选

内心强大的人

当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为何“我”总是莫名的苦恼?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质量的相处

人一生中要经历的“逆反”阶段

亲子之间良性的沟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关爱生活, 关爱心灵,  关注心感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熟的人,会用这3个方法面对“不爱了”|3分钟心理学
面对“我弱我有理”的人,如何一句话堵住对方的嘴?
那些我常在门诊说的话 | 你的情绪被身体控制了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心理学:亲爱关系中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你正在被自己绑架——心理暗示有多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