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横四直,行走苏城

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河道桥梁,纵横密布,即所谓“三横四直”格局。在景德路的城隍庙,有块镌于嘉庆二年(1797年)的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三横四直的河道分布情况。

根据碑文的文字描述,配合民国三年(1914年)的《苏州城厢明细全图》,趁着天气放晴,做个实地调查。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

     謹按:蘇郡城河,以三横四直為大綱。而疏浚之舉即準此為衡。

开篇提出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也是城内河道疏浚的依据。下图根据民国地图标注,绿色为现存“三横四直”河道。

   查第一橫河,西自阊門水關橋起,

阊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红楼梦》称之为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按照地图路线,是在南北两个方向开门,然后走吊桥出城,正面并不开门,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在聚龙桥可以看到“五龙会阊”的景象:护城河南北算两条,山塘街、上塘街方向河道,还有入城的河道。

入城的河道,是通过旁边的水城门,过水关桥进入城内的。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著名的盘门不就是这样?(盘门是全国仅存的水陆城门,苏州国保第19号,其他水城门为恢复新建)。

看民国地图就很清楚,当时的六城门除了胥门,从护城河都可以通过水城门直接进入城内,不需要在城外登岸,通过纵横交错的河道,可以到达城内任何地方,交通十分便利。

还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达到上述交通要求,除了外护城河,城内居然还有沿着城墙的内护城河。可惜现在除了南面保留完好,其他河道都已经填塞消失了。

經至德橋

在泰伯庙前,今泰伯庙桥,桥面整修加宽后,还以为是条道路,但是看下面的桥梁结构还是座古桥。

東行至過軍橋(苏军桥)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條之分支也。

这段仅是第一横河的南面分支,站在苏军桥上,看见西面不远处有座桥,凭直觉是座古桥。赶紧过去一探究竟,确实如此。

崇真宫桥,嘉庆十四年(1819年)重建,市控保。桥下有“真泽泉”双井,周围竟然堆满垃圾。


自里水關橋至尚義橋,為北條分支。

从阊门下塘西端的里水关桥开始,才是真正的第一横河,保留比较完整,但没啥特别的可看。

尚义桥(四义桥)向北,原来是连接北面内护城河的,现已填塞,尽头可见房屋建筑。

由此折東,過日暉橋穿過第二直河,會過軍橋南條之水,

从 单家桥上,右手可看到日晖桥,这里是和第二直河交汇的地方。

看了这里是否有些头晕了,看看下图就清楚了,第一横河的西段。

東行經香花橋

香花桥,一般都是在寺庙门前,比如甪直保圣寺。这里正对北寺塔,最早就是建于三国年间的报恩寺。

至跨塘橋穿過第三直河。復東,由臨頓路直至華陽橋,其南行者,別為第四直河。仍復東行者,則第一橫河至此而出婁關矣。

过临顿路北面的跨塘桥,向东到平江路北的华阳桥,交汇第四直河,一路再向东出娄门,即是第一横河。


  第二橫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從渡子橋起,東行至芮橋,穿過第二直河。

第二橫河,就是现在的干将河,起于西端的渡子桥(兔子桥)。因为干将路的路面比较宽阔,结果把第一直河上的昇平桥,和第二橫河渡子桥,差点误认为是同一座桥。



又東至乘魚橋,分流南注,出竹隔橋入第三橫河。

乘魚桥就在锦帆路北面,竹隔桥(祝驾桥)已废。我天天上班走过的锦帆路,原来叫锦帆泾,民国20年填为道路。盐仓巷、双井巷现在都成了背街小巷,还被我们单位大院截去了一段。

又東行至顧家橋,會第三直河之水。合流至同橋,又分注南行者,別為玉帶河一道。萬壽宮前此河,舊志未載。

临顿路南端的顾家桥(过驾桥)与第三直河交汇,同桥桐桥,1961年拆除 )向南,是环绕万寿宫的玉带河,河道现已不存。万寿宫曾经是乾隆下江南的行宮,现为老年大学。

其仍復東行者,至苑橋。

苑桥北面,就是如今的网红打卡地平江路。


又穿過第四直河,直至獅子口入城壕,併出婁關。

1993年拆迁拓宽,建成干将路,原有很多街巷消失了:东面开始,原第三监狱前的狮子口,平江实小前的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中间一段的干将坊,顾文斌住的铁瓶巷,通和坊。

   第三橫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從歌熏橋起,東行至西館橋(西美巷南端)南,穿過第二直河。

从道前街西端的歌熏桥起,此段第二直河已填塞,所以西馆桥现已不存。


又東至夏侯橋,會北來竹隔橋下第二橫河支流一道,合而東行,直至迎葑橋,合第四直河之水,從盛家帶迤南出葑門。

锦帆路南的夏侯桥早已不存,向东至迎葑桥(迎枫桥)的河道已填塞。如今迎枫桥弄还在,但是迎枫桥还在吗?听我慢慢道来。

沿着图书馆北面的石家湾,我找到了已经填塞的十梓街河的西端,现已是一幢楼房。照片右边,河道转向南下,是流向十全街的支流。

在十梓街东端的望星桥,有了令人喜出望外的意外发现!我找到了消失的迎枫桥!也就是十梓街河的东端。

能够确定是座拱桥,两端的长系石、桥联保存完好,桥联字迹比较清晰。现场地铁正在施工,一片狼藉,希望能保留住这点遗迹。


其自夏侯橋南,經淥水蒼橋,至帝賜蓮橋,折東經長洲縣福民橋,至織造府前東,由磚橋直出葑門者,第三橫之別流也。

绿水仓桥(仓桥)向南,到织造府前(今带城桥下塘),从砖桥(今百步街的百步桥)出葑门,是第三横河的支流。

至此三横走完,是否看得有点累了?说清楚三横,下来四直就很简单了,没啥复杂内容。


   第一直河,自皋橋起,南行經昇平橋、歌熏橋直至盤門城橋會流,折東歸入內城壕。

从阊门皋桥开始,昇平桥(始建于宋1053年,1975年重建)和第二横河交汇,歌熏桥(始建于宋1053年,1984年重建)和第三横河交汇,向南到盘门。


第二直河,自教場河起。至單家橋南,穿過第一橫河,又南至都亭橋,會過軍橋西來之別流。

合而南行,至榖市橋(谷树桥,民国年间河道填塞,今已不存),穿第二橫河。又南至西館橋(西贯桥,东美巷南端,今已不存),穿第三橫河,經三板橋(1958年填塞)至查家橋,折西從杉瀆橋(三多桥,1958年填塞)南行至陳千戶橋(1958年填塞),又西至盤門新橋,與第一直河合流。

往南河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填, 第二直河只留下北面一小段,即到第一横河的南段交汇处,在苏军桥可见原河道上已建房屋。

   第三直河,北自齊門賭帶橋起。至跨塘橋南,穿過第一橫河。南行至懸橋,穿過城心支河一道。

又南至顧家橋,即與第二橫河合流。出獅子口歸入城河,出婁關。此條與舊志不符,其改正處詳前。

从齐门賭帶橋起,在跨塘桥与第一橫河交汇。在悬桥(苑桥)和城心支河交汇,在顾家桥(过驾桥),汇入第二橫河。

走过临顿路段,正当地铁六号线大兴土木,总感觉有点异样,看见路边的石栏杆,才发现居然把河道给填了,不知道完工后是否会恢复。

   第四直河,北自華陽橋。引第一橫河之水南流,至奚家橋東,通其林巷支河一道。復南行至新橋,穿過城心支河。又至廟堂橋,分流轉東,別為小支河一道,亦名玉帶河,縈繞長元學宮,出水門橋入第二橫河。以上兩支河,俱舊志未詳。

 第四直河从华阳桥开始,在其林巷(东麒麟巷)有一支河。到新桥(小新桥),穿过城心支河。到庙堂桥,向东有条半弧形支河,也叫玉带河,流经现在平江实小东面,过水门桥(今蕴秀园大门旁)入第二横河,玉带河在1958年填塞不存。

其仍復南行者,至苑橋,穿過第二橫河,進官太尉橋,迤東至望信橋,與第三橫河合流,出葑門。

向南在苑桥与第二横河交汇,过官太尉桥(管太尉桥),到始建于宋绍定二年的望信桥,当时这里是水陆交通中心,旅客常在此等候家信,故名望信桥,民国六年改为望星桥。

   以上經四緯三,為城之干河。其城心另有支河一道。舊志未經載明。今西自普濟橋南,引第二直河之水,由范莊前、元妙觀后,東經四通橋至懸橋,穿過第三直河。又東至新橋,穿第四直河,復東入城壕,竟出婁關。此河居城之中央,今一開通,則經四緯三之水,左右逢源,如人身氣脈,無不融會貫通矣。再查諸道跨河橋梁甚多,不能悉載具列於圖。又志載河形寬狹,前明隆、萬間,俱有二三丈不等。今民居漸蜜(同密),亦不能盡復舊規。其各段寬深及挑浚丈尺,均逐細載冊卷,以備他日修志采錄。茲就經緯各道,詳其起止分合,攝其大略為之說,以附於圖右,觀者便於考察焉。

   嘉慶二年(1797年)歲次丁巳秋七月

  長洲盛林基謹述并書   

城心支河:西起王天井巷口的普济桥(跨第二直河,今已不存),往东到苹花桥与第三直河相连。1958年被填,尚存往东通往平江河的河道。

三橫四直的河道水系,有了此城心支河,如同全身气脉,融会贯通。可惜现今只存东段。第三横河的十梓街河,第二直河的南段都已填塞,内护城河更是只剩南部,虽然是当时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甚为可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无锡城中旧河
我所知道无锡填塞的河、浜
故地
前门的水和胡同--李俊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