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仁杰医话25:五谷杂谈(二)

       1、稻

  稻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又有糯稻、粳稻、籼稻之分。糯稻碾磨去壳后叫糯米,粳稻碾磨去壳后叫粳米,籼稻碾磨去壳后叫籼米。一般所谓的大米是指粳米和籼米。

  在我国,稻的种植起源于南方。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曾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稻遗物,河姆渡文化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8004500年)、河姆渡文化晚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7003300年)和良渚文化时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3002600年)三个时期均发现了古稻田和稻谷遗存,表明最早至6500年前在我国已经就有水稻的种植。

  在甲骨文中,已有“稻”字。《诗·豳风》中说:“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小雅》中说:“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山海经·海内经》中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稻。”

  在中医医籍中,稻不但其米具药用价值,其稻茎、糯稻根、稻草灰、稻谷芽均可入药。

  米分糯米、籼米、粳米的不同,其性质和作用也各有差异。其中入药最多的首推糯米。

  糯米又称稻米、江米、元米,米粒细长,呈粉白色。糯米性甘温,入脾经、胃经和肺经。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作用,可用来治疗虚寒性的腹泻,可用糯米熬粥吃,加用山药疗效更好。

  在我的家乡溧阳,多用糯米于产后、病后体虚、腹泻时、平时调养,常常将糯米浸泡软后熬粥吃,还常常加入水沸蛋和白糖,这样营养更加全面,补养作用更好。糯米还有缩小便、敛汗的作用,可用其治疗消渴病尿多、体虚动则易汗等病症。《医学入门》谓:“作糜粥食之,止消渴”。《本草纲目》介绍的方法是“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由于糯米质地较粘,还常用于酿酒、制作饴糖,用于制作粽子、糕点、元宵、炒米等食品。但糯米制作的糕点多不易消化,胃肠弱的人吃后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有腹胀等不适。所以《本经逢原》说:“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糯稻根是糯稻的根,似乎一文不值,但却是药房中一味止汗的良药。本草书籍载其味甘性平,具有止汗、健胃、退黄等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自汗、盗汗、肝炎、乳糜尿等病症,一般加入配方中使用。《本草纲目》载糯稻糠烧灰外擦可“令齿洁白”。

  甚至连淘洗糯米的米泔水也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凉,能除烦止渴,可用来治疗消渴病、霍乱及多食鸭肉后出现的消化不良。

  粳米是是粳稻的种仁,在我国各地均有生产。粳米外形呈椭圆形或长长圆形,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一般认为粳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经。但《名医别录》认为其“味苦平,无毒”《千金·食治》谓其“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对粳米寒热之性有分歧的原因,实与粳米的产地、季节有关,一般认为北方粳米八、九月收,其性偏凉,南方粳米的性质偏温,但十月时收的晚粳稻则性质偏凉。所以《本草纲目》说:“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又说:“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根据李时珍的观点,入药的粳米应是十月收的晚粳稻的米。

  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载:“粳米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

  入药的粳米以储存时间较长为好,即“陈仓米”,陈仓米也就是储存年久的粳米。古人多认为粳米存放久后,其性味甘淡微酸,性平。燥性趋弱,除烦作用较新粳米更好,淡渗之性更著,清利而不呆胃。正如清代的《本草述》所说:“五谷为养,而更取其陈者,谓其气味俱尽,还归于淡。淡乃五味之主,可以养胃气,且淡能渗湿,即化滞热,是又可以裕脾阴。故方书中疗滞下噤口有仓廪汤,因胃气虚而热乘之,故用参、苓,乃以羌、独、柴胡升达其胃气,并散其毒气,必入陈米养脾阴,使不为热毒所并。又吐利后大渴不止,独以陈仓米汤疗之。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阴气大有裨也。止言其养胃者,殊未亲切,试思下多则亡阴,而兹味之主治,在泻利居多,犹得泛然以养胃为其功乎哉?”。

  张仲景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白虎汤,其中就有粳米。加入粳米的作用主要是养胃,防止生石膏、知母的药性寒凉伤胃,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毒药祛邪,五谷为养”。就是说,用药性猛烈的药时,加入五谷可以养胃护正,减少毒剧药的副作用。此外,粳米在本方中还同时有止烦渴的作用,还能促进石膏的溶解和吸收,增强石膏的作用。现代临床上,如没有粳米时,可以用山药和天花粉代替粳米,但一般不用糯米和籼米代替,因为药性不同。

  不仅是白虎汤,在许多中药方中都有粳米加入。《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认为在方中加入粳米有多种不同的用途。

  粳米有治腹泻和痢疾的作用,《普济方》有一个治疗粘液脓血便伴有发热、烦躁症状的方子:用粳米半升,用水研磨成米汁,装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后浸放井水中一夜,第二天早上煮粥食用。

  粳米止腹泻的作用,可能与其淡渗利尿之性有关。大学时曾听某位老师说,水稻生于水中,而有利水之功,但未言其古籍依据。元代的罗天益写的《卫生宝鉴》中说,粳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

  粳米粥是养胃的好食材。《本草纲目》引张耒《粥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籼米是籼稻研磨去糠后剩下的种仁,是我国产量最高的一种稻米。籼米呈细长形,是米中米粒最长的,也是米中粘性最小的,泰国香米也属于籼米的一种,所以煮成的饭粒不会粘锅、粘铲。小时候,常听妈妈说“籼米胀锅不胀肚,粳米胀锅不胀肚”,就是说同等量的米煮饭时,籼米饭的量比粳米饭的量多,但同等量的籼米饭不如粳米饭耐饥。

  籼米味甘,性平或微温。归心、脾、肺经。《本草纲目》言有“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的功效。籼米具有温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在脾胃虚弱或虚寒引起的泄泻、反胃、恶心欲吐、腹部隐痛、肢软无力患者食用,有一定的治疗和补养作用。适用于久病初愈,妇女产后,老年人、婴幼儿消化能力减弱之脾胃虚弱者食用。但籼米并不适合发热或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尤其不宜长期吃籼米煮的粥或饭。

糯米

粳米

籼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有南北,米分籼(xiān)粳(gěng)
稻米(糯米、粳米和籼米)
端午节说粽子和糯米
24节气养生茶:大寒
籼稻种植的最高海拔是多少?适宜的纬度是多少?杂交种任重而道远
五谷的中医属性和药用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