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大法学部教授:学习法律不容易,五个原则请牢记

作者=[日]大村敦志 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

来源=《民法研究指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一、相信,但不过分相信导师

如何跟导师打交道?

这是一个难题,每个人都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去找答案。这样做可能也是一种指导方法,但是这样回答只能让人无所适从。

我姑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就作为最低限度的心理准备吧:

第一,好好观察导师

对于研究生、助手来说,学者的世界是未知的世界。学者到底在干什么?思维方法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刚开始完全不懂。导师是了解学者工作、生活方式、道德以及精神气质的最贴近的线索。这当然不是说要从一到十全部都模仿导师。首先是好好观察;是以导师为榜样,还是作为反面教材,则是下面的问题。

第二,姑且先相信导师

缺少信任,什么都无法开始,导师特意提出的建议、意见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就结束了。导师是学术方面的专家,而且导师总是像父母一样想把你培养成像样的学者。导师说的话应该好好听。

在发泄“导师不理解我”的牢骚之前,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的没有问题吗?导师经常让学生帮自己做事,如果只是单纯地使唤学生,就不配称为导师。

但是,多数情况是,通过让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学者的工作。不理解导师的意图,工作敷衍塞责,结果什么都没有学到就结束了。

第三,不要过分相信导师

认为导师什么都对很危险,应该扩展自己的见识,将导师相对化。特别是,不管跟着导师多少年,都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总是想“导师会怎么说”,这看起来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师生关系”,却是很恐怖的事情。这样做只能是反复进行缩小再生产。向导师学习,超越导师,这样才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

二、勤于,更要善于做笔记

在论文执笔的过程中制作笔记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作业的性质需要制作复数的笔记 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复数,只要在观念上作出区别即可,如果由纸张进行记录时,需要考虑改变夹纸的颜色以作区别,采用计算机时设定不同的文档即可 。相关笔记可以作出以下三种区分:

①用于构思的笔记

可以在这里记录研究的构思。比如,通过几个词或几行字记录是否需要尝试某主题的论文,在想法成熟些后可记录整体的构造 制作目录或内容的关联图 ,更为成熟时可用五到六页整理各部分的论述内容。此外,还可以携带这类笔记外出,一旦出现了新思路、新想法时就可随时记录。

②用于资料的笔记

论文执笔时,可以写在上面记录相关文献资料的名单以及内容的备忘录和评语。此类笔记也可携带外出,想起相关文献的点滴时可以随时记录。寻找曾经阅读过的文献往往要花不少时间,读者可以尝试一下。

③用于步骤的笔记

写论文时会出现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未完成什么,所剩的工作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等问题,相关内容可记录在该笔记中。

作者需要按照论文的进展不断补充①-③笔记的内容,尤其需要频繁更新①的核心内容——目录/计划,②的核心内容——文献表格,③的核心内容——计划表格。执笔时可以时不时审阅以上三类笔记。打个比方,执笔论文的研究者就是一个企业,其中设置了①企划部、②调查部、③总务部,需要通过各部的部长对整体进行管理和运营。

三、享受,但不一味迷恋冷板凳

很多人会认为,论文执笔进入佳境时,作者就会闭门在家写作,这才是“研究者”。

毫无疑问,没有时间上的保障无法撰写出论文,然而并不是说作者只要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便能完成优秀的文章。

如上所述,选择、决定课题时需要丰富的知识。研究者时常会有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项进行结合后打造出优秀论文的经历。

此外,在决定了课题后,执笔人往往会固执于该课题以及已选定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很难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客观地进行观察研究了。

因此,与对其他问题抱有兴趣、以其他方法展开研究的朋友进行接触和讨论,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朋友属于同一时代,而且他们致力于同类型的学术,因此大家具有一定的共识。

此外,对于每天过着孤独研究生活的人而言,挚友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有时朋友聚会可能会让你感到是在浪费时间,但远离书桌,约上友人去喝茶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尝试,更要珍惜寄送论文的机会

自己首次执笔的论文发表了,实在让人高兴。你想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读到它。可是,通常来说,不是谁都会关心你的论文,无论杂志是否刊载都会去阅读的。大多数的民法学者不知道你的论文的存在,连你本人的存在也不知道。

于是,你决定寄送论文的抽印本。你挑选出作为你的论文依据的学者和受其影响的研究者 尽管有程度的差异 ,以及你推测会对你所研究的主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告知他们你的论文的存在。刊载你论文的杂志社 有偿或者无偿 提供的抽印本数量有限,你必须好好考虑寄送给谁 对于一直给予你关怀的老师,尽管与你的专业和主题不相干,至少就第一篇论文,或许应该带着谢意寄送一份。

寄送抽印本时,需要附上寄送状。随随便便地塞进信封并在收信人栏里写上“星野英一先生”,是不礼貌的。需要意识到,给不认识的人突然寄送邮件是失礼的。寄送状上要简洁地说明自己是谁,寄送的是什么样的论文,对自己的失礼表达歉意,并恳请收件人于百忙中浏览。

针对抽印本的寄送如果有回复,那将是很愉快的事情,值得感谢。可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寄送抽印本的你,不应当期待回复。即使内心期待回复,采取不期待的态度才合乎礼仪。注意在书写“敬请批评、指教”之类的语句时不要给人近似强加之感。

另外,有时有的年轻学者在寄送状中会表示“不必回复”。这种表述有时会被理解为“本来你应该回复的,我特别赦免你”。大人物可以这样说,但你不可以。

反之,如果你收到了抽印本,一定要用心回复。

五、报告,要守时也要通透

要想在研究者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就必须作研究报告。如果隶属于研究会,往往有作研究报告的义务。

在学会里,或多或少会有机会对个人研究成果作报告,或者作为共同研究的一员作报告,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仅仅因为这一点,能否成功地作研究报告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界对你作为研究者的评价。

可是,日本学界针对研究报告的方法并没有开展严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朦朦胧胧地按照自己的理解作报告。因此,自以为是的报告、不得要领的报告比比皆是。

本来就很忙碌,却不得不去听这样的报告,实在让人受不了。作为报告人,仅因为这一点作为研究者的评价就会下降,也太遗憾了。

那么,怎么做才好呢?

首先,严守报告的规矩

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①报告要与报告会的宗旨相吻合。研究会也罢,学会也罢,专门安排报告,一定有其宗旨。如果报告脱离宗旨,听众就不明白你为何而作报告了。明明是判例研究会,总不能喋喋不休地介绍德国学说吧。这是毋庸多言的规矩。

②遵守时限。报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有时后面还有其他的安排,绝对要严守时间。为此,用多长时间说多大的量,自己有必要准确地把握,并认真地做相应的准备。概而言之,是心理准备的问题。

其次,报告要易懂

仅仅守规矩并不能保证报告优良。要作优良的报告,内容当然要好,易懂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口头报告的情形,听众不能像阅读论文那样返回去阅读。要想让听众仅靠耳朵听便能明白,就需要下功夫减轻听众的负荷。

例如,应当留意以下四点:

①通透性要好。事先知道将谈论什么以及以什么顺序谈论,听众会安心地跟上发言者。即使是报告的各个部分,如果一开始能说明那里有什么问题,叙述的核心是什么,所说的内容往往显著地易于理解。总而言之,要点是在作报告之初提供理解的线索。

②切分信息。多个信息如果没有间隔地倾倒出来,听众就必须去理解,经常就会跟不上。报告人有必要预先将信息切分成小的单元,整理后再说出来。

这一点也适用于一个一个的句子。不要在一句话中论述多个内容,而应只简洁地表达一个内容。将其串联汇总的话,听众才容易跟上。

③不要省略前提。即便自认为是当然的前提,听众未必也会这样想。虽说同是研究者,大家并不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省略了说明,即使是同样的话语听众也有可能完全听不懂。需要根据听众的状况,恰到好处地提供前提性的知识。

④分发讲义。即使在①③上付出了努力,对于听众来说仅仅凭耳朵听还是难以跟得上。如果有讲义,听漏的内容就会减少,更重要的是报告的全貌和内容可以用眼睛去追随。翔实地设立了各级标题、准确地整理了要点的讲义如果分发下去,听众会得到很大的帮助。至少,在报告后将要围绕报告展开讨论的情形下,有必要准备好翔实的讲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研资料怎么选?这些你一定用得上
专业课复习三大核心问题
专业课资料怎么搜集?看了一定会让你考研事半功倍!
完整阳宅讲义+笔记版
【实用秘技】口头报告技巧
读书笔记《刘嘉概率论通识讲义》56页,一门让你抓住未来的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