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主同盟
很早就知道民盟先贤黄炎培先生。这段时间电视剧《黄炎培》的播放,鲜活地展示了黄炎培先生的大半生,继《民主之澜》之后,再次掀起了收视热潮。女儿尽管只有十一岁,也对这两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很大兴趣,对我表示“越看越好看了”,令我十分欣喜。我想,多看一看这类电视剧,能够从孩子还小时就培养起她的历史意识,让她了解先贤的业绩,在她心灵里种下一点家国、天下的思想。而黄炎培先生一生为国事操劳,为教育奔波,为民主呐喊,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探讨国家发展之路的一个典型代表。
首先谈谈黄炎培的教育理念。在科举制度还未被废之前,黄炎培已经开始新式教育,开教育改革之先河。此后,他一直在兴办教育。1917年5月6日,他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力求“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以达到救国家救社会之目的。实际上这就是当时流行的“教育救国论”,梁漱溟先生领导乡村建设运动,也属此类。孟子说:“谨庠序之教”,黄炎培先生即是实践孟子之说,只不过其职业教育是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而下药的,是针对科举被废之后的社会现实而生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反思中国教育的结果。与他同行的有蔡元培、梁启超、张伯苓等,他们在混乱的时代,显现出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自觉。剧中,黄炎培先生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陈说其教育理想;这种理想甚至影响了毛泽东、陈毅等人,使他们在解放区实施职业教育。当黄炎培一行作为观察团到延安的几天考察中,看到大生产的局面,特别是纺线的壮观场景时,不仅甚为欢悦。在延安,他看到自己“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理想已经快要变成现实,便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突破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因为这里孕育着未来中国的图景。
中国教育一度十分辉煌,这和孔子、孟子的影响,以及完备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科举被废之后百年以来,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教育方式,然而直至今天,提起职业教育,依然还有人怀鄙夷的目光,我们依然需要回溯黄炎培的时代,向先贤学习。我想,该剧的播放亦应有此一要义。在黄炎培先生把书院改成新式小学堂之后的一百年,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书院又在各地陆续重建起来;黄炎培先生在反思传统教育,而我们同样也在思索百年来的教育,从历史中找寻着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再说民主。民主之理想,鼓舞了一代先贤。黄炎培先生一生都在为求民主而奔走呼号,在他与蒋介石、毛泽东频繁的交流中,谈到最多的应该是民主,剧中也以很大篇幅做了介绍。黄炎培先生有着“我欲举杯呼万岁,先呼民主一千回”的热情,他“不实行民主就要亡国”之叹,可谓振聋发聩。从抗战后期起,发起民主宪政运动,调停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成了黄炎培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黄炎培曾引《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企图说服国共两党,希望两党如兄弟般实行合作。作为中间力量,要说服国共双方,黄炎培等先贤不知费了多少口舌,有时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质疑;经历了同志、亲人、好友的死亡,他最后终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在从前,历史研究者对中间派、第三条道路曾有微词,但这部电视剧对人物的精神历程的演进做了很细密可信的叙述,它的播出宜应看作是对知识分子参政的重新审视。
《黄炎培》一剧,给予我深深的启迪。那时,民主的要求异常强烈,黄炎培先生在两党间宣扬民主,特别是在窑洞中与毛泽东的对话,世人所称“窑洞对”,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如今又见关于民主的大讨论,依我的浅见,今天的知识分子,其参政议政的观念还比较薄弱,容易隐于书本和学问中,不问政治,不问民生;而黄炎培先生为民主奔走呼号的感人一生,足以为今天的知识者所效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炎培先生的“立言、立功、立德”
读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九讲(五)
今天为什么要读陶行知?
黄炎培书法作品
礼园:缅怀先贤的圣地(游上海80)
黄炎培诫子“外圆内方”未谐之因何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