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2023
userphoto

2023.07.25 北京

关注

(二)定陵

介绍定陵墓主明神宗朱翊钧及合葬的两位皇后;定陵布局;定陵考古发掘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定陵出土文物。

各位游客大家好,刚才我们参观了神路及长陵,再过10分钟即可到达定陵,在参观定陵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定陵的主人。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10岁登基,在位48 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庙号“神宗”年号“万历”。

朱翊钧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在内有太监冯保和皇太后李氏约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政,由于张居正积极推广新政,这个阶段社会稳定、国富民强,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随着太后和张居正的相继离世,太监冯宝也被排挤到南京去守灵,皇帝从此没有了约束,周围逐渐多了许多谄媚之人,朱翊钧从此几乎变了一个人,贪财好色28年不上朝、不理政、不祭祀、不批复奏折,完全放弃了一位皇帝应有的责任。

也是在这个时候,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义军逐渐崭露头角,而关外努尔哈赤这个时候正在统一女真各部落,逐渐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从此加速走向灭亡的道路。

如果说朱翊钧有值得称道的事情,那就是在万历二十年的时候日寇在丰成秀吉的带领下入侵了朝鲜,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接到了朝鲜的求援后,举全国之力付出了巨大代价进行了一场“抗日援朝”战争,最终用了7年的时间把企图吞并朝鲜的丰臣秀吉率赶出了朝鲜,回到日本的丰成秀吉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郁郁而终,这进一步巩固了中朝之间的关系,由于战争过于耗费国力,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合葬的两位皇后分别是:

1.   孝端皇后:王氏,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一生谦和,但未能给朱翊钧生皇子,对被朱翊钧冷落的皇长子朱常洛也多有照。(孝端皇后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4月)比朱翊钧早逝3个月)

2.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人(今河北省宣化),孝靖皇后王氏 13 岁进宫,是朱翊钧母亲的一名宫女,一生坎坷为朱翊钧生下皇子朱常洛,封为“恭妃”由于受到宠妃郑贵妃的排挤和迫害最终在冷宫景阳宫郁郁而终,朱常洛登基后追封自己的母亲王恭妃为皇太后。

孝靖皇后王氏 13 岁进宫,在慈宁宫侍奉朱翊钧的母亲。年轻的朱翊钧时常到慈宁宫为母亲请安,王氏被朱翊钧酒后临幸,但自此朱翊钧不再理会王氏,随着宫女王氏的身体发生变化,太后发现异常,在查询皇帝的起注册后朱翊钧不得不承认,王氏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后,被册封为恭妃,朱翊钧宠幸郑贵妃,王恭妃受到排挤和迫害将最终死于冷宫景阳宫。王恭妃病逝后以皇贵妃的身份葬在平冈地,礼仪简单,陪葬简陋。朱常洛登基后,下诏追封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就去世了。朱由校继位后,为奶奶王氏上谥号“孝靖”,迁葬定陵,迁葬时增加陪葬品三箱。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定陵,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在正式参观游览之前,我们先看下定陵导览图;定陵的规模仅次于长陵和永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工程历时6年,工程耗银 800 万两。

定陵总体布局和长陵一样北部分是圆形宝城宝顶,南部分是祾恩殿为中心的方形建筑群,整体呈“前方后圆”之形,最初外面还有一圈外罗城包围,现在我们看到的定陵正门是第二道门,上面的五个大字“定陵博物馆”的馆名是当年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同志题写。

我们首先进入陵门也称作为 “重门”,进入重门之后应该是祾恩门和祾恩殿,但是这里只有基座和柱础了。本来祾恩殿是祭而受福的地方,明朝末年却屡遭破坏:

第一次:因居庸关守将投降,十三陵被起义军攻下,李自成下令烧毁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康陵宫墙和宫门,“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第二次: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为了报复万历曾经拆毁位于房山的金代祖坟,对明陵进行大规模破坏,并放火烧了定陵和德陵。(乾隆时期缩小规模重建)

第三次:民国初年几方势力为了争夺十三陵的管理权,祾恩门、祾恩殿又被纵火烧毁。

民国以后祾恩门和祾恩殿已不复存在,仅留下须弥座台基。新中国成立后对定陵进行了有效的和保护和修缮,于1961年国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继续向前走,经过了祾恩殿遗迹后我们眼前出现一座独立的门,称为“棂星门”大家对这个建筑比较陌生,“棂星”原指天上的一颗星,古人认为天上有28个星宿,其中有个星宿叫做“角宿”,他被看作是天门所在的位置,而棂星就是角宿中的一颗星,自然就成为了天门的代表。因此棂星门就成了象征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当棺椁进入棂星门后象征入天门,进入了另外一个极乐世界。

过了棂星门就是“石几筵”,“石几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下面是须弥座形式的供桌,上面是石五供组成,这石五供指的就是佛像或神位前的五种器具,分别是中间一个香炉,两边各有一个花瓶和烛台,这些用品都是石头雕刻而成的,象征着炉内烟火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神火永明,墓主人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后世子孙对他们的孝心;五供后面就是方城和明楼。

汉唐时期的陵寝,被看作是墓主人灵魂日常起居饮食的地方,陵寝里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会有守陵人住在陵墓里,每天按照墓主人生活的习惯整理被褥,摆放洗漱用品,每天按时供奉饮食。那到了朱元璋时期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废止了守陵人留宿的习惯,于是就在明楼前设立了石五供,尽管炉顶鲜花和蜡烛都是石刻的,但是却象征着炉内烟火不断,瓶内鲜花常开,烛台神火永明,也是墓主人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后世子孙对他们的孝心,这也是石五供的一个独特的作用。

现在我们站到了方城之上,所谓“方城”,就是指方形城台,它是宝城的一部分,位于宝顶正前方。 方城上这座高楼称作“明楼”,作用相当于碑亭,楼内立有“圣号碑”,就是皇帝的墓碑,碑首刻有“大明”二字,碑文为“神宗显皇帝之陵”。

宝城、宝顶

我们看这环状城墙叫作“宝城”,它对坟冢起到保护作用,宝城内中间隆起的部分称为“宝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坟头,是由多层的三合土(白灰、黄土、沙子)夯筑而成,非常结实且不透水,宝顶之下就是地宫,这种结构可以有效的保护地宫的安全。

各位游客,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主动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寝。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宝顶之上,现在我们将去往地下宫殿的入口,探寻地宫的奥秘,我们边走边说:

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进行科学考古,同时建设博物馆供大家参观学习,经中央批准同意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专家组实地调查认为,应在献陵、定陵、庆陵中先选一陵试掘,因定陵大雨后露出了券门,为发掘工作提供了线索,最后决定首先试挖定陵,1956年正式开工。

首先在城墙的内侧顺着券门的位置开掘了第一条探沟,随着这条探沟的挖掘发现探沟有明显的指向性,指向了明楼后方的宝城,于是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减少文物的破坏就直接在明楼后面挖了第二条探沟,随着探沟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就在半停工状态时,一名考古队员在挖掘现场发现了一块小石碑,石碑上刻有文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神奇的小石碑明确的指明了地宫入口的位置。这块石碑最后被认定为定陵001号文物,考古队按照上面的线索很快找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上封砌的“圭”字形的城砖后,陆续打开地宫内各道宫门,对地宫文物进行整理。1958年7月发掘工作完成。

  (二)发掘过程

  1.第一条探沟

  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掘了第一条探沟,这条探沟宽3.5米,长20米。发掘中在宝城墙内侧发现“隧道门”、“金刚墙前皮”、“右道”、“宝城中”、“左道”、“大中”等字样。探沟见底后,发现宝城内侧砖砌隧道券门,门前为砖隧道,隧道弯曲的方向正对明楼后面的宝城。

  2.第二条探沟

  为减少发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挖第二条探沟。探沟长30米,宽10米,深7.5米。这条探沟探明了隧道的走向并发现石碑一块,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定陵是皇帝生前营造的陵墓,完工后必须将地宫用土封上且帝后去世时间不同,这块石碑的作用就是指示方向用的标志,帝后下葬后这块小石碑又埋回了原处。

  3.第三条探沟

  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挖了最后一条长15米、宽10米的探沟。在这条探沟中发现了斜坡石隧道。1957年5月挖到了地宫的金刚墙。当年9月拆开金刚墙上封砌的“圭”字形的城砖后,陆续打开地宫内各道宫门,对地宫文物进行整理。1958年7月发掘工作完成。

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

地宫的入口已经到了,地宫深达27米,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请大家注意脚下路滑扶好扶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地宫,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左配殿,地宫的规制是仿照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形式,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左配殿、右配殿,左配殿和右配殿相当于紫禁城的东西六宫,这里并没有棺椁和陪葬品,只有一处汉白玉的棺床,当年打开地宫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看到棺床中间有个小方孔,这就是金井,古人讲究金井玉葬,在棺椁的下方金井之内放有主人生前最喜欢的东西,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陪伴着自己;现在来到了中殿,中殿原本呈“品”字形摆放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组汉白玉宝座,如今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摆放成一字型,每个宝座的前方摆放有琉璃五供和青花大缸,这个青花大缸是用来储存长明灯灯油的,上面有“大明嘉靖年制”的字样,当年地宫关闭的时候,随着氧气的耗尽长明灯也就熄灭了,当考古队员打开地宫的时候还是满满一大缸油,这也间接的保护了文物不被氧化;现在来到了后殿,后殿放有三口朱红色的棺椁中间最大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棺椁,两边的分别是孝端皇后和孝敬皇后的棺椁,周围摆放有26箱陪葬品,我们现在看到的棺椁是复制品,让大家了解一下当年打开地宫时的样子,当年打开地宫的时候,周围还散落着碎玉。我们继续向前走到了前室,大家注意看这里还保留有考古队员最初打开地宫时拆除的圭字门的痕迹,再向前走就是当年挖掘地宫的入口也是地宫的出口。

地宫我们就看完了,定陵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皇帝的各种礼冠如冕、皮弁、翼善冠;皇后的各种凤冠;帝后的服装、面料及首饰、玉带、玉佩、衣料、礼器、金银锭、兵器、瓷器、冥器等等,件件精美。比较出名的有金丝翼善冠和金龙凤冠:

金丝翼善冠:

定陵出土了3顶“翼善冠”,其中有2顶为乌纱翼善冠,1顶为金丝翼善冠。其中金丝翼善冠最为精美。这顶翼善冠最初是安放在朱翊钧的枕边,全部用黄金制成,用518根0.2毫米的金丝编成。所编花纹空隙匀称、玲珑剔透、如翼如纱。制作上采用了掐丝、垒丝等工艺,细致到龙身上的鳞片都是用金丝拧成。焊接工艺火候恰到好处,不露丝毫焊接痕迹,制造水平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现在在一号展示有一件复制品供大家参观。

金龙凤冠:

凤冠是明朝皇后受册、大朝会时戴用的礼冠,都是由定陵一共出土了四顶凤冠,孝靖皇后孝端皇后各两顶,凤冠共用红、蓝宝石一百多块,大小珍珠五千余颗凤冠,龙全系金制,龙凤姿态生动,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金龙凤冠修复后在定陵的展室供大家参观,除了这里在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和展出。

现在大家可以到文物展厅参观当年出土的文物,一小时小时后我们在门口,就是定陵博物馆牌匾处集合,大家一会见。

  (一)五室

  1.后室

  也称后殿或皇堂,为玄宫主室。后室四面墙壁用条石垒砌,顶部为石拱券,室内陆面铺以方形花斑石,正中靠墙设棺床。棺床为须弥座形式,面铺花斑石,镶以汉白玉石边。棺床中央有一方孔,左右长0。4米,前后宽0.2米,内实黄土,即所谓金井。棺床上神宗朱翊钧棺椁位于金井之上,居中,其左为孝端棺椁,其右为孝靖棺椁。盛放随葬器物的朱漆箱置棺床两侧,共有26只。孝靖棺后还放有从原葬处移来的石圹志。

  2.中室

  又称中殿,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条石拱券结构,地面铺以细料方砖。中室底部呈“品”字形陈列着一帝二后的神座、五供、长明灯各一套。现为参观者方便,摆成前后一排。神座为汉白玉雕成,皇帝宝座雕龙,皇后宝座饰凤。五供均为黄琉璃制品,各有香炉一、烛台二、花瓶二。座前各有青花云龙大瓷缸一口,是为长明灯。瓷缸高0.7米、直径O.7米,题款为“大明嘉靖年制”,缸内油脂因年代久远已凝固浓缩至5—6厘米厚。

  3.前室

  也叫前殿,与中室规制相同,但长度较短,打开时室内无其他陈设,只是地面铺有一层黄松木板,直通后殿。木板大都长3.9米,宽0.3米,厚O.1米。木板上有龙辆(专用于运送棺椁的车)压出的宽2.2米的车辙。

  4.左右室

  也叫左右配殿,位于中室两侧,长方形,石券顶,地铺青石板,室内正中靠里侧各有棺床一座,棺床中部为金井,室内均无其他陈设。左右室的用途说法不同,

  应为安葬皇后的地宫,一说应为安葬皇贵妃的地方,还有一说是为安葬陪葬妃嫔设,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定陵五室中,前、中、后三室居中路,与紫禁城内廷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的布局相合,左右配殿与东西六宫相应。

  (二)地官宫门

  1.地宫宫门的特点

  定陵地宫五室共设石门7座。其中前、中、后三室的3座石门为随墙石门楼形制,下承石刻须弥座,顶为庑殿顶,檐下有额无字。每座门均为对开汉白玉石门2扇,每扇石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门轴一端厚0.4米,铺首一端厚0.2米。重心在门内侧,里重外轻,开关自如。门扇上外侧刻门钉横九竖九和兽头衔环铺首,与铺首相对的门背面留有突出石坎,门扇顶部为铜质管扇。两副门扇的轴端插入管扇两端,整座门端庄精美、结构稳固。通往左右室的隧道两端各有青石门l座,共4座,青石门尺寸小了很多,无雕无饰,结构与汉白玉石门相同。

  2.自来石

  7座石门各有从内部顶门的石条,称之为“自来石”。用自来石关门的方法是先将一扇门关严,将另一扇门关到地面石槽内侧,门内有人将自来石放人地面石槽正中,斜靠在半掩的门扇石坎上。门内人从门缝中撤出,将未关上的门扇拉紧,自来石便落在两扇门的石坎下,将门顶牢(此为一说)。开门时,古时用一种叫“拐钉钥匙”的专门工具开启地宫宫门。地宫石门有3厘米的缝,将拐钉钥匙伸进门内卡住石条推起来,便可打开石门。崇祯和他的周皇后葬入田妃墓,据说就是用的这种方法。但拐钉钥匙形制如何、尺寸多少,史无遗存,不得而知。打开定陵地宫宫门时的方法与拐钉钥匙的原理是一样的,当时是用铅丝套住自来石,再从门缝中用木板把自来石从地面石槽中顶出,挪开自来石,门自然被打开。

七、金井

  (一)金井吉土

  地宫中金井的位置在卜选陵址时选定穴位的正下方。穴位定下以后,先要在穴位后方打样坑以勘验墓地的地质情况,勘验无误后便可择吉动工兴建地宫。

  清代金井吉土的形成是大槽开挖之前先要用杉篙、蓆子等材料扎成大棚将大槽遮护起来。大槽开挖到基础层时,在穴位正下方留下一个原有土壤的土墩,立于大槽中。这个土墩在帝后陵寝中称“金井吉土”、“原山吉土”或“金井本山吉土”(妃嫔园寝则叫“气土”)。明代金井吉土的规制不详,清代“金井吉土”的尺寸为长5尺5寸,宽3尺6寸。

  金井吉土的实际作用是它的顶部在地宫设计中是地平控制标高,底部则是大槽基础标高。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这个土墩一旦形成便要用护架、罩棚保护起来以免施工时受到破坏。

  (二)金井的形成

  在地宫进行基础建设和地面施工的过程中,金井吉土逐渐被建筑材料合围埋没。修到地面的高度与金井吉土的顶部为同一水平时,地面上建宝床(棺床),这时在其金井吉土的位置留出相应尺寸的空间,这便是所谓“金井”,也叫“穴眼”。皇帝下葬时,在金井内装入点穴时初掘吉土,而后安放棺椁于金井上方。

  (三)金井的实际作用

  金井是实现整个陵寝建筑格局的基准点。平面上它起水平方向的标志作用。居中为尊的对称设计必须确立中轴线,而中轴线则用罗盘通过金井的中心决定。立面设计的实现,也是以金井的位置来决定垂直方向的深度,及陵寝结构的各个层次。

  八、定陵的出土文物

  定陵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皇帝的各种礼冠如冕、皮弁、翼善冠;皇后的各种凤冠;帝后的服装、面料及首饰、玉带、玉佩、衣料、礼器、金银锭、兵器、瓷器、冥器等等,件件精美。择其珍贵者介绍如下。

  (一)冕

  冕是古代帝王最高贵的礼冠。定陵出土的神宗冕冠有2顶,一顶在其棺内,一顶在随葬箱内。冕的形制帽子部分为圆形,外蒙黑纱,内衬红绢。帽子上为“铤”,缇以桐木板做成,上黑下红,前圆后方。綖的前后各缀十二旒,也就是前后各以五色丝绳,按朱、白、苍、黄、玄五色顺序串成12串各色珠串。冠之两侧用红丝绳悬挂玉瑱(又叫充耳)。眼前有十二旒,耳边坠玉瑱,示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意。朱翊钧的这两顶冕与周朝的冕冠制度一脉相承,是不可多得的实物。

  (二)翼善冠

  翼善冠这种形制的帽子,据说是唐代李世民创制的。定陵出土了3顶翼善冠,2顶为乌纱翼善冠,1顶为金丝翼善冠。其中金丝翼善冠最为精美。这顶翼善冠全部用金子制成,重862克,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用518根0.2毫米的金丝编成。所编花纹空隙匀称、玲珑剔透、如翼如纱。制作上采用了掐丝、垒丝、码丝等各种工艺,细致到龙身上的鳞片都是用金丝拧成。焊接工艺火候恰到好处,不露丝毫焊接痕迹,制造水平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三)衮服

  衮服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衮服共有5件,其中刺绣3件、缂丝2件。每件衮服上饰以十二章纹,十二团龙。十二章纹中,日在左肩,月在右肩,星辰、山脉分布于背,华虫饰于两袖,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分别饰于前后襟。龙则分别饰于左右肩各一,前后身各三,左右两侧各二。这几件衮服中的两件缂丝制品尤为珍贵,首先缂丝织造艺十分复杂,其次这两件衮服所用织造材料异常稀有,使它们更加不同凡响。这两件衮服大量使用赤金圆线织纬,而且把孔雀羽绒织进图案中,几十种颜色的彩绒和丝线的色彩搭配,使得衮服庄严华贵。

各位游客,定陵到这里就游览结束了,现在给大家 20 分钟自由活动时间,20 分钟之后在停车场集合

定陵的选址和朱翊钧的下葬

(一)卜选陵址

定陵从营造开始,到朱翊钧下葬都不顺利,屡出状况。先是卜选陵址出了问题。朱翊钧于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决定营建陵寝,命大臣和风水术士等人选吉壤,反复研究了许多地点。朱翊钧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前后3次亲赴天寿山勘验,最后请皇太后到场,决定在大峪山筹建寿宫。

  然而就在择吉日开工之后,却在穴位(棺床的位置)碰到了巨石。此事非同小可,为追究责任,朝中引起了巨大争论。但朱翊钧并没因此归罪任何人,反而十分通情达理。为此他说风水宝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帝王的品德,“在德不在险”。他举例说秦始皇造骊山必定慎重地选了最好的地点,但却没因此荫及子孙。故而朱翊钧命仍在大峪山继续施工,只是将穴位调整了一下位置,直至工程结束。

  (二)朱翊钧下葬

  朱翊钧去世前3个月,皇后孝端王氏去世,还没下葬,接着朱翊钧去世。继位的光宗朱常洛只来得及将朱翊钧的陵墓命名为“定陵”,也死了。熹宗继位后。改元天启。这时他眼前有爷爷神宗、正宫奶奶孝端、父亲光宗3个人的葬礼,和已下葬了的亲奶奶恭妃王氏的移灵问题等待处理。

  朱翊钧和孝端的梓宫是同时发引的。由于棺椁沉重,行动困难,又因奉命抬棺的营兵8000余人没受过训练,抬棺出行毫无章法,杠断索坏,十分吃力。灵柩中午出大明门,入夜才抵德胜门,不得已又添兵丁600余人继续前行。好不容易第二天晚上抵达巩华城,朱翊钧棺椁的主杠“龙木”突然折断,棺椁右边一角坠地。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时,发现地宫内抬陪葬箱的杠子和绳子还没撤下来,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当时情况是多么混乱无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中文导游词
绝对经典导游词——十三陵
明十三陵——定陵地下宫殿
走入万历的定陵地宫,慎入!| 十三陵
北京定陵地宫里有啥?探秘万历皇帝的奢华陵寝!可惜最终尸骨无存
一片帝王陵墓被打开,有样重要东西不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