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皮肤疾病专题学习网站

真菌性皮肤病 

一、基础研究

(一)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认为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总由湿、热、虫三邪所致。

1. 癣病与心火有关根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基本理论,李骏认为癣病的发生与心火有关,故在癣病的治疗中,除常用治癣药外,加入黄连以清心火,使皮损尽早痊愈. 

2.手癣为脾胃湿热蕴蒸、日久阴亏血燥所致师姣层等认为手癣有湿热型和血燥型之分。湿热型主要表现为皮疹潮红,糜烂湿润,白皮翘起,瘙痒重,由湿热之邪蕴结肌肤所致。血燥型症状为皮肤干燥、肥厚,发生皲裂、疼痛,手掌、手指失去弹性,以致屈伸不利。手癣内因是久居湿地,饮食不节,脾胃湿热蕴蒸,加之外受风邪,日久气血暗耗,阴亏血虚,肌肤失养所致.

3.角化过度型足癣由湿热下注、热盛伤阴所致曹雪辉等认为角化过度型足癣的病因病机多由久居湿地染毒而致,或因脾胃二经湿热下注、热盛伤阴所致。故治疗以清热解毒、养阴燥湿、杀虫止痒为主.

(二)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浅部真菌病的致病真菌根据其侵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组:①皮毛甲癣菌组主要侵犯表皮、毛发、甲板,如黄癣菌、紫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②皮毛癣菌组主要侵犯表皮和毛发,不侵犯或很少侵犯甲板,如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③皮甲癣菌组 只侵犯表皮和甲板,不侵犯毛发,如絮状表皮癣菌、叠瓦癣菌、念珠菌等。④毛癣菌组只侵犯毛发,不波及皮肤或甲板,如何德毛结节菌、白吉尔毛孢子菌、腋毛癣菌等。⑤皮癣菌组 只侵犯表皮,不侵犯毛发和甲板,如曼逊癣菌、威尼克癣菌、红癣菌等。念珠菌是正常机体的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属,其中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最为常见,一般在胃肠道、阴道及口腔黏膜中寄居,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某些有利于菌繁殖、出芽等情况下即可转为致病菌而使人类发生感染,如鹅口疮、阴道炎、皮肤/甲感染等。念珠菌感染的发生是病原体、宿主及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与病原体本身有关的因素:①粘附念珠菌粘附于上皮的能力是其在宿主中集落形成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也是念珠菌具强致病性的标志。②入侵 是念珠菌发病的第二步,当念珠菌粘附上皮后,其芽管(菌丝)可直接插入表皮细胞膜,待菌继续生长后再进一步侵入细胞浆,是菌的抗药性及使感染持续或再感染的基础。③激发炎症念珠菌侵入细胞的后果是激发补体的活化及释放系列趋化、炎症等因子,还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特异免疫及迟发超敏,并再次释放单核细胞的炎症介质。④念珠菌的产物抑制机体正常免疫反应。⑤念珠菌毒素、白念珠菌分泌的蛋白酶是促进菌粘附、入侵,炎症坏死,及血管通透性增强的重要帮凶,可致宿主死亡。其次,念珠菌病的发生尚与机体防御功能有关,如:①皮肤黏膜屏障的破坏。②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正常菌群失调促进念珠菌繁殖而增加感染率。③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等措施均可致机体免疫功能损伤而对念珠菌易感。④严重烧伤、大面积创伤有利于念珠菌入侵。⑤其他尚有糖尿病、口服避孕药等使育龄妇女易患念珠菌阴道炎.

(三)治则治法研究

邹桃生认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多由肾气不足,下元亏损,肾阳戕伤;或久病体衰,真阳受累,以致肾气虚损,封藏失职,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复因湿热虫毒乘虚侵犯,蕴积于下,伤损任带而成。故治疗本病,当以温肾壮阳、填精益气为主,兼以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秦立模主张手足癣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在外涂治癣药物时,可结合中药内服或先进行软化角质处理。即手足癣伴有细菌感染者,配合内服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手足癣的角质层厚者,可先用白矾、地骨皮煎水趁热温洗患处,待角质层变软后,再外涂抗真菌药物.

二、临床研究

(一)中药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疾病的研究

1.酊剂

(1)尹秀芝等报道外用月见草酊治疗563例手足癣,治愈率为70.5%,平均治愈时间18.5天。对角化过度型手足癣疗效较高,治愈率为73.2%。药物配制与用法:月见草种子提取物150ml、香料0.5g,加酊剂基质至1 000ml,配成15%月见草酊,外涂患处,每日2次.

(2)何慧英等用中药苦参、地榆、胡黄连、地肤子的乙醇浸出液外涂治疗50例皮肤癣病,2周后总有效率达76%,对体股癣的疗效最为满意,对足癣的治疗效果较差.

(3)宋永照等报道用苦榆酊治疗手足癣、体癣共51例,痊愈44例.

2.醋浸剂

(1)曹立言等用中药浸泡治疗足癣300例,治愈率为93%,平均治愈时间为6.5天。药物组成和方法:荆芥、防风、地骨皮、草红花、大风子、五味子各6g,皂角刺、苦参各12g, 白矾18g,加食醋?2 000ml,浸泡24小时,滤取药液置盆中,每次浸泡15分钟,每日2次,1剂药连用10次.

(2)陈学荣等用苦参、白鲜皮各60g、土槿皮、枯矾各20g,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15g,椒目、防风、阿司匹林各10g,丁香6g,以上诸药每日1剂,水煎2次,去渣取滤液浓缩至?1 000ml?后加入食醋100ml,趁温热浸泡患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治疗足癣116例,用药7天后,治愈84例,显效23例,好转9例.

(3)佘守荣用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手足癣、体癣、股癣350例,治愈率达9947%,有效率100%,处方与配制:将土槿皮100g,蜈蚣50g,冰片50g,明矾50g,硫磺100g,雄黄50g,乌梅50g研面,加米醋?1 000ml,装瓶内浸泡1周后备用.

(4)刘天骥等用“足癣净”浸泡治疗足癣63例,以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为痊愈,痊愈率占66.5%,总有效率为90.5%。处方与配制:苦参30g,狼毒、茵陈蒿、黄柏、海桐皮各15g,椒目、枯矾、独活、甘草各10g,上药加陈醋、水各1 000ml,浸泡24小时,先武火后文火煎至1 000ml左右备用.

(5)吴自勤等报道用皂黄浸剂浸泡治疗角化鳞屑型足癣100例,1周后,痊愈71例,显效20例,皂黄浸剂的组成及制法:皂角30g,大风子30g,明矾30g,大黄20g,川椒20g,地骨皮20g,红花20g,将上药粗加工,用7%醋酸1 750ml?浸泡上药1周后过滤,即可使用.

(6)徐保来等报道用醋泡剂治疗足癣56例,痊愈50例,有效6例。基本方:藿香、黄精、苦参、百部、大黄各30g,椒目15g,将上药共为粗末入米醋1 500ml中浸泡3天,然后过滤去渣取液而成.

(7)韩继枝等用中药醋剂浸泡治疗手足癣68例,有效率为87%。方剂组成与制法:防风9g,荆芥10g,茵陈蒿15g,黄芩15g,黄连9g,红花9g,风子仁15g,皂角9g ,地骨皮9g,五味子9g,明矾15g,雄黄15g,血竭10g,米醋?1 500ml。制法:将以上中药切碎,明矾、雄黄、血竭三味中药碾碎后,用纱布包好,与上列药物一起放入米醋中浸泡48~72小时后,以纱布过滤去渣,封口备用。包内3味中药仍放入药液中.

(8)师姣层等用大风子、木鳖子、地骨皮、皂角刺的醋制剂浸泡治疗手癣128例,有效率96.7%.

(9)张启华等用脚癣洗剂治疗足癣500例,均获痊愈。治疗方法:食醋1 500g,食盐50g,白矾100g,阿司匹林10g,石炭酸20ml,将上药放入盆内煮沸即成,每日用药水洗脚2次,每次30~40分钟。7天~10天即愈.

3.水煎剂

(1)陈松申等用蛇床子乌梅煎治疗足癣39例,药用蛇床子100g,乌梅肉、苦参、苦楝子、苍术、黄柏、椒目各30g,白及粉、枯矾各15g,加水适量,文火煎50分钟。早晚各浸1次,3剂为1疗程。结果:用药3疗程痊愈35例,无效4例.

(2)刘素涵用自制的肤康洗剂(蛇床子、苦参、百部、白藓皮、地肤子、明矾、黄柏、花椒、龙胆草、冰片、桉树叶)加温到40℃~43℃灌洗阴道治疗本病120例,结果近期治愈116例(96.67%),治愈109例(90.83%)。并设室温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温浴组与室温组在治愈率上有显著性差异,认为中药液加热到一定温度能增加药物对组织的渗透,使药液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一定温度的液体作用于组织一定的时间,能起到提高局部组织的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加速病菌等输离患部的作用。

(3)较长时间大量应用抗生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久病患者,易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为探索对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曹国鹰等将61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用50%桂皮汤含漱,20~30ml/次,4~6次/天,一直用至停用抗生素;对照组27例,用温开水含漱。结果观察组1例发生感染,对照组21例发生感染。桂皮汤制取方法:桂皮250g加凉水2 000ml,用文火煎至500ml浓缩液,即50%桂皮汤.

4.粉剂

(1)李骏报道用黄连、黄柏、苦参、百部、枯矾、冰片、白鲜皮、蛇床子共研末备用治疗足癣,每天用温水泡脚20分钟后,将上药粉末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3层至第2天,重复上法使用,2天1次,7天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94%.

(2)徐玲莹等用青硼散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300例,2周后症状体征消失者298例,无效11例。治疗方法:青硼散由青黛750g,硼砂?2 500g,冰片250g(冰片研细后,过7号筛)混合而成。先用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阴道及外阴,再用青硼散均匀涂撒在阴道内及外阴部.

5.其他剂型

(1)陈德宇等报道用鲜青蒿中提取的青蒿油搽剂对体股癣、手足癣的疗效显著。用药3周后治愈率为77.3%.

(2)郭兴等用“雪口灵”糊剂(由土槿皮、青黛、蝌蚪、黄连、硼砂、龙骨、鱼腥草、胆汁、蒸馏水、蜂蜜等组成)涂布于患处治疗小儿口腔白念珠菌病,每日4~8次,治疗7天后有效率达99%,疗效明显优于1%龙胆紫液.

(3)汪明德等报道先用中药洗剂擦洗阴道,然后将I、II号泡腾胶囊各1枚置于阴道深部,每日1次,连续10次,并与制霉菌素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痊愈率达93.4%,明显高于制霉菌素对照组(P<0.01) 。制剂的组成及制备:在I号方、II号方药物中分别加入酒石酸氢钾和碳酸氢钠,研细混匀,装入胶囊,制成I及II号泡腾胶囊.

(二)中药内服治疗念珠菌感染

1.蒋荣耀用中白竹叶汤(人中白、淡竹叶、生石膏、木通、知母、生大黄、连翘、生甘草组成)内服治疗小儿念珠菌性口腔溃疡,每获良效.

2.赵纪生报道用柳花散治疗白念珠菌性口腔炎和肠炎13例,12例痊愈,另一例因原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组方和用法:该药由黄柏15g、青黛9g、肉桂3g、冰片05g组成。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寒热偏重情况适当调整各药剂量的比例,特别是黄柏和肉桂的比例。上药共研成极细粉末,以9g外搽口腔黏膜,余下18g装入胶囊口服,每次6g,每日2~3次.

3.张凤岭采用川椒外用配合祛霉胶囊(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当归、车前子、川椒、苦参、白头翁、稀莶草、拳参、白花蛇舌草)内服治疗本病60例,结果治愈31(51.66%),有效27例(45.00%),无效2例(3.33%),总有效率96.67%。疗效优于对照组两性霉素B泡腾片。

三、实验研究

(一)单味中草药及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的实验研究 

数十年来,对中草药进行大量的筛选,已从中寻找出很多有效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或其有效成分,近年又有新的发现。

山胡椒果  杨得坡等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山胡椒果水蒸气蒸馏和溶剂提取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了体外抗真菌实验,前者对四种皮肤致病真菌(新型隐球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MIC0.03~0.05ml/L)和五种污染霉菌(黑曲霉、黄曲霉、黑根霉、球孢毛霉、球毛壳霉,MIC1.0~1.5ml/L)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而后者活性较弱,这与其几乎不含倍半萜类或其含氧衍生物有关。

东北刺人参  别名刺参(长白山),系五加科刺人参属。刺人参茎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醇类、醛类、酯类和萜类。付爱华等报道东北刺人参挥发油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MIC0.0625%~0.125%MFC0.125%~0.25%

全蝎  张贵君通过实验证实,全蝎乙醇提取物体外对8种表浅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紧密着色菌、裴氏着色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较为敏感,其抗真菌作用优于大蒜水浸出物。而蝎毒素在此实验条件下,无抗表浅皮肤真菌的作用。

陈皮  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含挥发油1.9~3.5%、橙皮甙、川皮酮、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右旋柠檬烯。方玉复等对陈皮进行的体外抑菌试验表明,25%浓度的陈皮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常见浅部真菌具有抑菌作用,但究竟何种成分起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丁香酚  宋军等测定丁香酚的抗真菌活性,发现其对所试的18种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石膏样毛癣菌、粉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黄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常见致病真菌均有较强的作用,在50mg/L浓度时均能抑制取生长。另外,其对10种皮肤癣菌的MIC值平均为61.25mg/L,而对酵母及酵母样菌与深部真菌的MIC值平均为202.5mg/L,说明该药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要明显强于对其他病原真菌。

肉桂醛、茴香醛  罗东辉等选用肉桂醛和茴香醛进行了抗糠秕孢子菌活性的检测。发现它们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肉桂醛比茴香醛抗糠秕孢子菌活性强。

另外,还发现多种中草药及中草药有效成分具有抗真菌作用,如王昊等观察10种草药(蒲公英、丹皮、青蒿、白藓皮、秦皮、射干、羌活、紫草、猪牙皂角、地肤子)对我国主要分布的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实验及MIC测定。其中丹皮、青蒿、白藓皮、秦皮、射干、羌活水提物在5%浓度即对部分浅部真菌产生抑制作用。羌活的平均MIC11.88%,认为羌活可做为广谱抗浅部真菌中草药。江涛等对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珊瑚姜(B-松油烯、松油烯-4醇)、姜黄(二氢姜黄酮、姜黄醇)、桉叶油(桉叶醇)、山苍子(柠檬醛)、丁香(丁香酚)抗真菌作用最强(MIC10~0.009ug/ml);丹皮(丹皮酚)、厚朴(厚朴酚)、黄芩(黄芩甙)、黄柏(小檗碱)、苦参(苦参碱)、大黄(大黄酚)、丹参(丹参酮)具有较强抗真菌作用(MIC50~10ug/ml);而茶多酚、葡苷聚糖、甲基柏木酮、皂素、三七皂甙抗真菌作用不明显。吕小迅等观察了黄芩、黄精、大黄、虎杖等四种中药,均表现出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其中以黄芩的作用最强,尤其是抗皮肤癣菌的作用,对TrEfMIC均为6.25mg/ml,对TgMIC也仅为12.5mg/ml,黄芩对深部真菌的MIC依次为:Ss25mg/mlCn50mg/mlCa100mg/ml50mg/ml的黄精对TrEfTgSs均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提高浓度则对CnCa亦有作用。大黄的抗真菌作用仅表现在抗皮肤癣菌方面,MIC浓度较高(50~100mg/ml)。虎杖除对Ca无作用外,对其他各菌的MIC依次为Ef12.5mg/mlTrTg25.0mg/mlCaSs100.0mg/ml。马廉兰等 实验发现黄连、知母、七叶一枝花、黄芩、大黄、五倍子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16~42mm不等。其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g/ml)分别为5.0、14.29、10.0、20.0、100.0、100.0;对新型隐球菌的MIC为3.88、8.33、16.67、10.0、25.0、10.0。黄连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最大,MIC最低。

()中药复方抗真菌的研究

杨志波等报道复方二矾浸液(枯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地骨皮、土槿皮、黄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25%0.5%0.5%。谢淑霞等报道祛癣洗剂(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土荆皮、羌活、紫地榆、黄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在6.25%~50%之间,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白念珠菌。林静瑜等实验证实癣药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药组成)5%浓度以上对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浓度仅对石膏样毛癣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浓度均对白色念珠菌感染无效。卢全德等报道肤疾安喷雾剂(金银花、野菊花、苦参、血竭、薄荷脑等)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0.39mg.ml-1,对石膏样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的MIC0.78mg.ml-1,对白色念珠菌、青霉菌的MIC1.56mg.ml-1。刘庆彤等用自制真菌Ⅰ号(冰片、儿茶、茵陈、石菖蒲等)、Ⅱ号(黄芪、菟丝子、橘红、茯苓、山豆根、百部、炒黄芩等)、Ⅲ号(太子参、白术、黄芪、茵陈、炒黄连等)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临床观察有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亦证实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曾嵘等对玉阴洁(湖南中医学院中药制剂研究室供)冲洗剂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1g生药/ml玉阴洁洗剂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为(20.0±0.8mmMIC(最低抑菌浓度)为12.5%1:8稀释度)。同时,还具有杀灭滴虫、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董幼祺等用洁肠合剂(由葛根、荷叶、黄连、金银花、生甘草、扁豆衣、石榴皮等组成)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对白色念珠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徐文跃等采用白莲洗剂(由白头翁、半边莲、蛇床子、黄连、黄柏、百部、地肤子等组成)治疗霉菌性、滴虫性与非特异性阴道炎均有显著疗效,实验表明本品对白色念珠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魏群生等将洁肤康护肤液(含当归、白芷、紫草等)稀释成0.125%溶液,对白色念珠菌作用7min,杀灭率达99.9%以上,且杀菌作用随其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赵劲风等采用妇炎克颗粒剂(由黄柏、白头翁、蒲公英等组成)对临床分离的8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对白色念珠菌亦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12.5g/L),且优于妇乐冲剂。

部分学者利用动物真菌病模型进行了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相比仅在试管内进行抗真菌试验得到的结果应更有意义。如谭元生等对复方苦参液的药效学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洗液具有较好的抗家兔阴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疗后阴道涂片、真菌学培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洁尔阴组相比无差异。梁君儿等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七味药组成)治疗,实验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使大白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达克宁栓无显著差异。

(三)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研究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中草药对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或影响其核酸、脂质代谢等方面。如江涛等通过电镜进行超微结果观察,从细胞、亚细胞水平观察抗真菌机制,发现经抗真菌有效成分(B-松油烯、松油烯-4醇、二氢姜黄酮、姜黄醇、桉叶醇、柠檬醛、丁香酚)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细胞有明显改变,4h后细胞明显变性,但细胞膜、细胞壁完整且厚度无明显改变,但细胞壁内层电子密度增高,胞浆中空泡明显增多,主要在核旁出现斑片状电子薄区;24h后细胞膜皱缩,胞浆中大部分被电子薄区占据,细胞器消失;120h后几乎全部真菌细胞浆完全被电子薄区占据,细胞器及核消失。经抗真菌有效成分作用后真菌细胞用乳酸酚棉蓝染色从正常真菌细胞浅蓝色变为深蓝色,提示细胞膜破坏,染料进入真菌细胞。罗东辉等 通过电镜观察到,肉桂醛和茴香醛作用于糠秕孢子菌36h后,孢体大多破坏,内容物消失,形成带芽痕的变形空壳,表面结构改变而形成纵嵴,且见芽孢壁破裂成空壳状,提示肉桂醛、茴香醛对糠秕孢子菌最致命的损伤易发生在芽孢形成的某一阶段,芽孢是最薄弱的靶位。宋军利用电镜也观察到,丁香酚作用于真菌后发生的变化与其他真菌药物作用于细胞膜部位的变化极为相似。透射电镜下所见也进一步证明丁香作用部分在细胞膜。刘春平等利用电镜研究发现,射干乙醚提取物作用红色毛癣菌后,菌体外形变得不规则、壁不均匀增厚,有灶状电子致密物沉积,随后出现胞浆和细胞器的变性坏死,此变化随药物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加剧。白玫等用3H-TdR掺入法实验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蔺冬梅等发现经冰片作用的黑曲霉丝,壁增厚410mum模糊、空泡胞浆内呈菌粒,胞浆深染凝集,大量脂滴电子密度大,线粒体变性,嵴排列紊乱、消失,细胞器破坏,大量电子空白区,有些细胞扭曲失去原有结构。

另外,近年来提出,一些反复发作的浅部真菌感染以及深部真菌感染,机体常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故认为在抗真菌的治疗过程中伍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有利于提高疗效。因而从实验中寻找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刘春英等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对下降的T淋巴细胞а-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形率、巨噬细胞Fc受体活性(EA花环率)、溶血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具有升高作用,与未经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补益类中药可以促进和调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乱的恢复,可作为抗真菌治疗的辅助手段。姜欣等研究了复方十全大补汤后认为,十全大补汤无直接抗真菌活性,但抗真菌药在治疗全身白念珠菌感染时,如辅用十全大补汤,通过后者BRM样作用,可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抗真菌药的疗效,与单纯使用抗真菌治疗有明显差异。李锋等发现大蒜浸提液可使胸腺和脾脏重量及脏器系统增加,提示可促进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的增殖,同时又明显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酸性A-醋酸萘酯酶染色测定(ANAE)阳性率的作用,表明大蒜浸提液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四、广东省中医院对中医药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

本院的广东省科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治疗真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选择具有燥湿除癣、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功效的丁香、藿香、黄连、龙胆草、百部等中药组成复方,并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研究成复方香连外洗液、外用霜、外用酊、散剂等系列制剂。经过有关药效学试验研究,证实复方香连系列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复方香连系列制剂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有效率达95.4%, 对股癣的有效率达90.4%,对体癣的有效率达100%,对花斑癣的有效率达80.0%,对手足癣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9.5%.

同时在省中管局“中药AF-1治疗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提出反复发作的念珠菌性阴道炎病机为湿热虫三邪外侵,脾肾二脏亏虚导致正虚邪恋所致的新观点。确定以清热燥湿杀虫、益气健脾补肾为治法。以中药黄芪、肉桂、苦参、茵陈、丁香、黄连等组方。用中药“AF-1”配合香莲外洗液治疗外生殖器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炎)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9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十年回顾
(20)专利苦参治疗支原体、衣原体、真菌
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十年回顾_dayi_39健康博客
醋泡白鲜皮怎么用
正常人每小时尿量多少
中药成份配方“皮癣净”凝胶剂的研制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