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何职场中三次大的危机,都是因为有高人的指点,才免遭劫难
萧何的身边有很多高人:比如鲍生、召平和不知名的门客等。

这些人在一些关键点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萧何很有眼光和格局,他身边才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也是刘邦嫉妒他的一个原因。     

先说鲍生,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三年,正是楚汉战争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其实那个时候,汉军占居下风,汉王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

         

萧何和自家子弟剧照

有个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刘邦非常高兴。

开始的时候,刘邦的做法并没有引起萧何的特别注意,但是他的门客鲍生看出了汉王的心意:这是对丞相不放心啊!

鲍生说,让汉王放心的办法就是派自家兄弟到前线服役,实际上就是去作人质。随后,萧何照做。

刘邦看到萧丞相的家属都上前线来了,心中对萧何的猜忌就大大减小了!

鲍生这个人,司马迁只提到这一次,但鲍生的洞察人心的本领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萧何门下有这样的能人,又能听这个人的建议,可见萧何也是善于听劝。

第二个人,召平。

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对萧何的第二次大的信任危机,发生在汉十一年,当时刘邦还在代地平定陈豨叛乱,韩信在京城谋反而被诛杀,刘邦听说韩信已经被杀,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刘邦、张良剧照

在《史记·留侯世家》的最后有这样的记载: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跟随刘邦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这一段话,时间应该是在刘邦讨伐陈豨的过程中,当时张良就在刘邦身边,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以后,刘邦加封萧何为相国也是张良的主意。

为何张良建议刘邦要这么做呢?刘邦当时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我想,刘邦当时一定有一种很深的危机感,他领兵在外,生怕京城中出变故,没想到京城中还是出事了!

只不过,有惊无险,韩信很快就被吕后给诛杀了!

那为什么刘邦猜忌萧何呢?他知道萧何跟韩信之间的关系不错,萧何诱骗韩信以至于韩信被杀,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韩信已被清除,萧何会不会感到危机而拼死一搏呢?完全有这种可能。

张良知道萧何的这种心态,所以就建议皇上刘邦给萧何升官,但是派兵把他监视起来。

皇上还在外面平叛,就急着给萧何升官加赏,听见萧何升官了,很多人都来道贺,但是曾经做过秦朝东陵侯的召平不以为然,他看透了刘邦的心思,知道这是皇上猜忌萧何的表现。

怎样才可以打消皇上对自己的猜忌呢?

召平建议萧何不要升官也不要封赏,反而献出家财捐助前线部队。

其实,这就是让萧何向刘邦保证,自己没有任何觊觎皇位的野心,全力支持皇上的治乱平叛事业。

召平这样有见识的人能够为萧何效力,甘心乐意为萧何出谋划策,说明了萧何的格局也很大,召平对萧何是很看好的,不忍心看见萧何遭受无妄之灾。

第三个人,一个门客。

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个门客的名字,但这个门客的见识也不一般。

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十二年(前195)的秋天,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期间,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

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根据以前跟刘邦打交道的经验,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我觉得,可能这是司马迁夸张的写法,萧何有多少家产?捐了又捐!还是倾其所有!)

讨伐陈豨时一样。

萧何剧照

为什么刘邦在外边打仗那么紧张,还要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干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对萧相国不放心。

那他为什么对萧何不放心呢?怕后院起火。

其实说到根本,刘邦也是嫉妒萧何。

当时,北边的陈豨、韩王信还没有被灭,很多大将都跟随周勃、樊哙在北边平叛,在南边,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黥布,中央可以调动的军队比较少,张良给刘邦送行,走到长安城东边曲邮的时候,停下来,跟刘邦道别:

“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史记·留侯世家》

我本应跟从前往,但病势沉重。楚国人马迅猛敏捷,希望皇上不要跟楚国人斗个高低。

张良也不是一直在家里修道,他也参与一些事情,他是半退休,而不是完全退休。

征讨陈豨的时候他就在刘邦的军帐之中。

这一次张良实在是病得太重,没办法再跟随刘邦出征了。

但张良对他的伯乐刘邦仍然是殷殷嘱咐,字里行间充满关爱之情。

张良又向刘邦建议:

“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

————《史记·留侯世家》

让太子做将军,监守关中的军队吧。

为何让太子来掌控关中的军队呢?

因为张良深知道,关中的东北和东南都在战乱当中,为保刘氏江山稳固,必须中央不出一点问题才行。

军权不可交在萧何的手里,因为那样的话,他的权力就太大了!

也不能交在任何一个将军的手里,免得他可能跟萧何或其他人联合造反。

军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太子的手里,才可保证皇上平叛期间关中地区的稳定。

所以,张良建议刘邦,让太子挂军衔,乃是为了政权稳定的考虑,不是单单为了给太子加码。

刘邦向张良“托孤”:

“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史记·留侯世家》

子房虽然患病,也要勉强在卧床养病时辅佐太子。

刘邦没有向萧何托孤,因为萧何是他倚重的,但不是很信任的。

张良是孤臣,既没有独当一面的官职,更没有太多介入到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当中,他只对刘邦忠心,所以刘邦把儿子托付给张良很放心。

刘邦、萧何剧照

既然刘邦对萧何不是很放心,萧何像以前一样散尽家财全力支持皇上的平叛大业不行吗?

力度不够了!

为什么?你散尽家财,舍的是“鱼”,鱼失去了还容易再得,但皇上忌惮的是你打渔的本领,你必须把看家本领都交出来,皇上才放心。

看家本领是什么呢?萧何能得人心的出色的政务能力,以及经年累月在百姓中间积累起来的威望。

先前,刘邦征讨陈豨的时候,他身体还可以,但是最近以来,刘邦的身体每况愈下,怕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当下他最关心的就是刘氏江山的稳固,任何一个有威望的功臣都是刘邦提防的对象,大臣中间,萧何在关中百姓中间非常有威望,萧何的威望下不来,刘邦就不安心。

所以,萧何做得越好,老百姓对他越拥戴,刘邦对他越不放心。

上一次刘邦在外边征讨陈豨的叛乱,萧何在中央一方面给前线供应粮草,另一方面他在韩信被诛杀的事情上还立了大功,所以刘邦马上加封他为相国,但是这个相国是被时刻监视的相国

这次,刘邦在外面征讨黥布叛乱,萧何干的活跟先前一样,不同的是,萧何已经从丞相升为了相国,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萧何在大后方给前线供应粮草,所立的仍是大功,但萧何已经位极人臣,没有办法再加官进爵了!

常言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萧何的功劳已经大到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难道你还让刘邦禅位与你吗?

当你让领导感到危机的时候,你最好的自保方法就是退下来,从大个子变成小矮子。

想必大家见过一些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合影,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在跟他国领导人合影的时候,摄影师总是要把本国的领导人照得更加高大一些,而实际上,本国的领导人可能就是个小个子。

但是为了满足本国领导人的虚荣心,摄影师不得不找到最合适的角度拍照,来突出本国领导人高大威严的形象。

有一本介绍权力运作的书,叫《权力的四十八条法则》,其中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作为员工的你,任何时候都不能比你的领导更显得优秀,不然,你将早晚被领导给挤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样功高盖主,同样被刘邦猜忌,为什么韩信惨死,萧何却能善终?
张良、萧何在《史记》中被书写入世家,为何韩信却在列传内?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汉初三杰分别是谁?他们的下场都是怎样的?韩信最惨!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给他500卫兵,一瓜农提醒道:你大难临头了
“萧相国世家”的历史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