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三)——道论篇



庄子

RECOMMEND

作者:庄子及其后生

推荐语:洸洋自恣以适己

01

写在前面

从这章开始就对是对庄子哲学的正式探讨了,先纠正一个观念,很多朋友似乎以为,庄子是老子的传人,我们一般习惯性地并称为老庄,但其实这也是一个谬见。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庄子和老子之间是是师徒关系,的确,庄子肯定读过某个早期版本的道德经并且有很深的影响,但从思脉络上看,两者探讨的是两条路,老子重视治世之道,道德经讲的基本上都是治世之理,庄子却厌恶任何形式的统治。

从师承上看,有部分学者(以韩愈,章太炎为代表)认为,庄子更有可能是孔门后学,钟泰先生甚至直接断言,庄子受于颜回之学(《庄子发微》)

在庄子的文本中,儒家学派的人物的占比与其他任何学派相比都要高得多,而且多以正面形象出场:像孔子,颜回甚至短暂得进入了坐忘的境界,其中对于儒家典故可以说已经到了烂熟于心的境界,而且化用之精妙之精准,实在不得不令人叹服。

苏轼也说道: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庄子没有将孔子划归于六派,也是出于尊重。

是不是感觉很吃惊,讲出世的庄子居然和入世的孔子后学有着师承之处,当然,但庄子本人的价值取向却不同于儒家,庄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庄子的思想学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人生论,二是方法论,庄子的人生论包含安命论和逍遥论,安命论指出人生本来受外在必要性的支配是没有自由的,因而要按时而动,逍遥论则指出只要无心无情,破坏一切,直接去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就可进入逍遥的自由天地。

02

道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观念,在西方哲学上很难会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道作为特殊的哲学概念最早由老子所提出,在《道德经》一书中,对道的定义是天地运行的法则,在他的文本中,更多是把道是唯一种不可知,或者说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的存在,语言无法表达究极实体,当然,这点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过一句话:我的哲学一旦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就原意大失。

因为语言需要依托于概念才能够存在,比如说我在说对的时候,其实我就隐藏了一个条件:什么是错的,当我在说什么是光明的时候,其实我就暗指什么是黑暗的,道作为一切的根源,作为派生万物的原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超越于一切语言可以表述的范围之内的。(有点类似于康德所说的物自体。

虽然庄子也承认道的存在,但和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完全相同,老子强调道的含义是为了告诫君王顺应天时,以完成自己的社会理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更多把道看做自己通向精神自由的一种理念工具,之后会详细描述道的四种特点。

03
道的不可言说

这个之前就已经有了部分表述,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写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是对其的侧面印证,庄子在《知北游》中也写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在庄子文本中有着鲜明的两类人,一个是得道者或者说至德者,像扶摇而上的鹏,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孟孙才等等,而另一些则是问道或曰求道者,如孔子,老子(庄子文本中的老子同样也是求道者)

而分别二者的关键就在于,所有至德者都无一例外是沉默者,是无可言说者,一旦进入了话语的体系,当人物产生对话关系时,其实就仍旧是在问道的层面,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庄子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至德者,庄子自己就应该被归属在问道者一类中。

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顺着这个逻辑脉络去思考一下,如果说所有的得道者都是沉默者,真知无法用概念化的语言去加以描述,那么所有得道者传的是什么法?这个法又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真知本身?我们看到的所谓得道的文本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这个不仅困扰着中国的问道者,也同样对佛法的求知者造成阻碍:可以试想,如果释迦牟尼获得了解脱,那么理论上他就不应该向人间传法,但如果他没有彻底解脱,那么他所传法又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吕澂先生提出,佛教在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的推进中,推出了菩萨这个果位,菩萨就是那些具备一切解脱条件的人,但是拒绝解脱,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菩萨作为佛在人间的实体或者叫言说者,其实也是在解决释迦牟尼传法的身份问题。

庄子在谈到道的时候更喜欢用否定的形式,比如不为仁,不为义,不为老,不为巧等等,这个佛学中也有遮诠法,也更喜欢用否定的非来描述事物,而不是去加以定义以限制,其实你会发现,古代最高的哲学文本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度,最后都要求个体能到达一种无差别,无我之境,就像我们爬一座山,上山的路可能有千万条,但山顶只有一个。

关于庄子的学说和佛学的关联感兴趣的朋友推荐一本书《齐物论释》,其中用佛学的名相来解读庄子。如其以“人我法空”解读“吾丧我”,以“名相本空”解读“指与非指”,以“无尽缘起”解读“万物与我为一”,以“生死轮回”解读“庄周梦蝶”,有相当启示价值。

04
道的普遍性

在《天道篇》中,庄子对道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但如此被庄子所盛誉的道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这也正说明了道的复杂性,道既是超越于现实的,又是普遍存在的,道既是难以言说,无法形容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如果觉得这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话,我这边可以举个例子,道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说不清道不明但又觉得理所应当的规则,譬如,在很多读本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类似的套路:主人公是一个村里的穷小子,没有地位,被人排挤,但他暗自努力,在一次次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终于获得了成功,走上了人生巅峰,受人敬仰。

乍一看上去没什么问题,用现在的流行词说,还很正能量,但背后隐藏了两个未曾言说的规则:

一个是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另一个是只有成功或者说拥有财富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人生价值,而前者是经典的关于美国梦的叙述,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的内部逻辑,这两点可以自己好好思索一下其中的合理性,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具体展开。

也是举这个例子说明复杂性和普遍性其实并不冲突,而道要比这些抽象和深微得多。

05
道的无目的性

道化生万物,决定万物都是自然无为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道一切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是道家自然无为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正确理解庄子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出发点。

道的无目的性也同样表现在它对于万物的均等,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乍听起来相当不近人情,很多人会把它曲解为老天是不仁慈的,把世界万物都看作草扎的狗,圣人没有仁义道德,不把百姓当作回事,

但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天地将万物都看得绝对平等(也是齐物论的思想主张),圣人(这里和儒家的圣人也不该等同视之,在当时的语境下更多应当作部落的血亲长老)超越情感和善恶,绝不会有给你任何特殊照顾,万物反而能生息繁衍,百姓自然发展,最终恒久存在。

这点其实也很好的让我们借以反思这个过度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的地位被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我们自负得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被认知的,或者还没有被认知的(即将被认知的),认为一切都要为人类服务,到现在,甚至极端化成了某种个人自恋(一切都要为自己服务)的时代

但庄子总是在提醒我们,人类在道面前是多么渺小,在《秋水篇》中他借北海若之口向那些自负者说道: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更进一步来说吗,正是因为道的无目的性,它才能保持它的超然,古人说,太上无情,正是因为无情才能抹平一切内在的,外在的差异和是非,进而不再因为自己的一己之见产生偏好和目的,亦是《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拥有大智慧的觉者,学会站在道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纷纷扰扰,最终顺道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而得道之人,就是庄子口中的至德者,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这样的人,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至德者的极度推崇,庄子借以孔子之口揶揄道:我啊,我就是没时间,要是有时间,别说是这鲁国,我要全天下的人都一起去追随至德者。(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06
道的绝对性

道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绝对性,上面说的,不可言说性,普遍性和无目的性都可以看作绝对性的表现。

在庄子看来,所有的差别都是人们正在主观立场上得出的相对结论,就像是一个6在反面的人看起来就是一个9,但二者其实都没有错。

但可悲的是,这种两极化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深深印烙在我们的脑海中,要么正确,要么错误,要么是黑的要么就是白的,灰色地带被完全抹除,反而看不到真实世界的种种可能,以这种态度去观察世界当然仅仅是一叶障目,徜徉在自以为真知的自我世界中。

在《庄子》中无时无刻都能看到他在强调这种相对主义所带来的差异性和偏见,《齐物论》写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德经》中也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庄子虚妄地意识到事物间彼此相对又相互包容的矛盾性,但正是由于这种万物之间的相对性,也将他带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混乱世界当中,此时,道的这种绝对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不论世间万物有何种差别,一旦站在更高的道的角度去审视,这种差别都会消失不见,由此,庄子获得了绝对自由。

总而言之,一切存在皆依存于道,道却不依存于任何别的存在,道是无需要任何条件而独立存在的绝对实体,道是绝对的永恒,绝对的抽象,亦是绝对的统一。

07
写在最后

关于庄子的哲学内容,有太多可以探讨的内容了,而《庄子》文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要求我们以一种最庄严的态度去面对,在下一篇中我会继续阐述在庄子文本中出现的哲学概念,为之后的文本细读打好基础。

部分参考资料: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

杨立华《杨立华讲庄子》

章太炎《齐物论释》

钟泰《庄子发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老子、庄子的道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
道在物中: 再论《老子》的道物关系 | 林光华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图)
道家的无为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