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四到第六章(3)



道德经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04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但可称它为天帝的宗祖。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虽然无可名状,无可形容,但它的作用却无所不在,永不停歇,仿佛没有极限,不断鼓动万物自然生长。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有的学者认为这四句话不是用来形容道的,而是用来形容人的修养,因此,在陈鼓应先生的翻译中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大概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收敛你的锐气,消除纷扰,和光明同在,混同尘埃,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太过气盛,有些人,仗着自己有一些钱或是才华,总是想要彰显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最后往往树敌无数 ,难得善终。

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道德经作为远古创世神话体系和西方神话体系的不同,在老子《道德经》中你很少看到“人”的存在,道永远是那么超然,即使养育了万物,也从不自峙,掌有万物却从不主宰,像另一个我们比较熟知的创世神话是女娲造人:

《 太平御览 》引《 风俗通义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在完成造人之后,也是功成而弗居,极少参与到统治生活当中。

但西方的上帝创世论,将上帝看作是一切人之父,所有人都要按照他的指示去生活,这也塑造了东西方之间极为差异化的民族信仰体系,西方是典型的宗教本位信仰,但中国其实极少有真正的信仰,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你看那大年初一,这去庙里烧香的人简直快挤破了头,平日里也是香火不绝,怎么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呢?

其实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老百姓去庙里朝拜,大都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譬如:保佑我升官或我儿子考上一个好大学,与其说是纯粹的的信仰,不如说,倒像是和神做了一个交易:你保佑我愿望实现,我回来给你塑金身。因此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相当现实的,更关注此世的自我享乐。

湛兮,似或存,湛的本意是,沉、深,形容“道”的隐而未形。  奚侗说:“道不可见,故云'湛’,道虽然存在,却无可言说,就像我们周边的空气,你平日里看不见它,但真要把你扔到一个缺氧的地方,你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王安石说:“'象’者,有形之始也;'帝’者,生物之祖也。故《系辞》曰:'见乃谓之象。’'帝出乎震。’其道乃在天地之先。

这也是道家和儒家根本性的不同之一,儒家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天,而道家则是道,并且明确表示,道比天还久远,道是终极实体,在它之前,万物都未曾发生,连时间都不存在我,其自己就是本源。

05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这一章也是老子被人误解颇多的一章,认为老子不把百姓当作回事,草菅人命,实在是大谬,要理解这章,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里面的刍狗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庄子天运篇》中曾如此形容道: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大概的翻译就是,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接送它。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过后,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

天地本身是没有偏爱,它看待万物都是相同的,就像是看待祭祀完后的刍狗一样,苏辙解:“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老子解》)

譬如我们自己的身体,每个部分都发挥着自己的功能,无可取代,你难道说你因为偏爱手而废弃了脚吗? 因为重视目欲而割掉自己的鼻子吗?天地就像这样,从来不会厚此薄彼,我们以为老天有所偏好:在自己得意时,总是说老天爷对我不薄啊,倒霉的时候又说,这个贼老天。

其实天并没有自己的喜好,它只是任由万物自然生长,从不干涉,那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上天对所有人公平的,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加富有,有的人活得更加卑微呢?

好问题,老子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而这里就要引入之前说的庄子中的命这个概念。

在《大宗师》中,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天地本身并没有偏好,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命,这个命决定了你具体的处境,但要注意的是,没有谁比谁的命更高贵,并不说你的命是一个达官贵胄就比一个扫大街的更好,或者你是一个老师就比一个服务员来得更有意义,正是由于我们谁也代替不了谁的存在,才能实现自我,因此,安命成为庄子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老子眼中,天地是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规定性存在,可以说为后世自然哲学的萌芽打下了一个基础,儒家将天看作一个拟人化的存在,像我们常常说的老天爷,导致中国人动不动就说天人合一,或者一出什么事,就先把锅扣老天头上,对此,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曾评价道:

“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的同类,这叫作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接下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正是要仿照天地的运行规律,天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却令万物使其自己,虽然其中的道理无法用语言来解释,但按照天地的规律治理天下总没错,那么圣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百姓当作刍狗,不带有任何的偏见, 河上公注:“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

之后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 指的是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橐是风箱的外壳,籥是其中的扇叶,你一推一拉,风自然就进去,火焰加热铁石,最后才能生成器物,但这个具体的器物却看似和风箱没有什么关联,风箱本身好像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却催生万物使其自已,而它自己也因为虚无一物,能做到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言”,指的是声教法令,“多言”,就是指政令的烦多,数就是加速,穷就是败亡,在老子看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己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而形成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介入这种状态,使其自然,如果你不断人为得介入这一过程,本意可能是好的,希望百姓繁盛昌荣,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不如守中,张默生在《老子章句新释》中写道:“'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说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极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则不然,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老子章句新释》)

老子在这里告诫统治者少说话,不要过多介入百姓的生活,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06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谷神不死,意为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老子很喜欢用谷作为道的比喻物,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谷,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谷就是山谷,山谷有什么特点,虚空,低微却无所不容,正符合道的特点,而神字,则是对于谷的描述:虚,不盈,生生不息,故为神。我们常常说,虚怀若谷,也有此意。

之后老子说,是谓玄牝,玄代表幽深微妙之意,而“牝”陈鼓应先生将其翻译成母性,在我看来,这里还是偏保守了,其实牝有比较明确的指代含义:就是古人对于雌性动物生殖器的总称。任继愈先生曾就此评价道:牝是一切动物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老子把物质的不断变化这一作用当作万物发生的根源(《朱子语类》)

后世学者出于对性的羞耻,总是对此遮遮掩掩,但在远古时期,性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福柯就对此曾考证过,性羞耻是被建构出来的,由于天主教文化中对于性的遮蔽和自体的忏悔,反而导致性从一种简单的生理活动变成了无法言说的耻辱,以及深刻体认的自我事实。

其实这也能够看出,在老子那个时代,还并没有将性作为一个十分羞耻的存在,而且女性的地位极高,男性在道德经中很少以正面的形式出现,这都符合远古氏族社会的特征。

到孔子开始,男女大防,说明已经形成了成规模的性羞耻,这也可以侧面足证老子著书年代之久远,老子思想作为母系社会的延伸品,有其表述非常的地方。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说天地万物就像从雌性的阴门中出来的那样,如同天地的根源。

之后老子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告诉我们,道化生万物,然而万事万物都是有一个终点,但道是恒久的,不灭的,永存的,这也是道作为至高实体所包含的矛盾点,它首先具有普遍性。

在《庄子·知北游》中,曾如此评价: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但它又是蕴含超越性的,道化生万物,主宰万物,但是不会受到万物的作用,道可以影响万物,但是万物无法影响道,这才是真正的主宰,即使天地万物,甚至宇宙都消失了,道依旧存在,不会受到丝毫牵连。应该这么说,正是因为道的普遍性,我们才能发现其作为万物之始的根源价值,而由于它的超然性,才导致其能够长久的存在。

因此,古人说,太上无情。正是因为它的无情,才能存有自身,不受外物的影响,而我们有情者皆芸芸众生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究竟说》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家都理解错了
《道德经》(第五章) 解读
《道德经》第五章:能守中,方可用虚
9.《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天下平等,万物同源(第五章 )
徐慎檀:《道德经》第五章释义
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