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释微》——第四十二章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之气互相激荡形成新的和谐体。

02

译文

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它得到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人。残暴、强横的人无法善终,我把它当作施教的根本。

03

正文释微

此章也是《老子》流传极广的一章,其主旨是表明道之于万物的主宰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主流上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各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不对它们的优劣进行评价,但力求清晰地表达各自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这里的“一二三”并无太多具体承载的象征含义,只是表现万物从无到有,从有至多的演变过程,如任继愈说:“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说明事物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分化的过程。前人注解虽多,但失于穿凿,替老子曰了一些老子没有说过的话。可供参考,但不能当真。”蒋锡昌言:“《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老子校诂》)

第二种是目前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自秦汉之始,就形成了以气化论为解释路径的基本主张,如《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淮南子·天文训》:“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思路基本一致,都认为道即是一,是阴阳未曾分化之统一体,二则是阴阳两仪,三则是阴阳和合,阴阳和合则万物生,这里的三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在阴阳二气之外,还有另一种气,叫做“和气”,如高亨说:“'冲气以为和’者,言阴阳二气涌摇交荡以成和气也。”

若按照此解,大概可以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道”和“一”指的是宇宙的总根源和本体,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其无穷无尽,无意无识,包罗万象,可以看作宇宙最初的状态。

“二”则是阴阳二气,它是一的分化,代表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此时开始出现相互依存的客体,标志着宇宙最初对立面的形成。

“三”则是由阴阳二气互相渗透产生的和气,一往一复之间,实现了宇宙的初步平衡和统一,为之后万物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万物”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质等等,它们都是由此不断分化、演变而来的。

老子由此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形统一的,而现在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最初的本体发展演化而来,因此万物存在着根本联系和一致性,这种想法也直接影响了庄子的“齐物论”和后世中国哲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看法。

此观点虽自洽且广受后世认同,但在学术考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似乎有些强行套用的嫌疑。如陈鼓应先生曾提出质疑:“历代解《老》者,对于这一章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多用汉以后的观念作解。例如以“元气”解释“一”,以天地或阴阳解释“二”,以及用“和气”来解释“三”,这样来说明万物生成过程当然较为清晰,但“元气”与“和气”都是汉人习用之词。”

第三种说法稍显复杂,是从万物混而为一,自无适有的角度来解释。以庄子为代表,《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这里的“一”代表是独体,没有任何与之相对待的概念,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状态下,人和物并没有区分,甚至没有主体能够感知到独一的存在,即无名。而一旦独一开始进入到言说的层面,即“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就代表“我”作为一个主体意识的产物诞生了,开始从独一中分化而出。一旦产生了“我”,必然会延伸出各种相待的对象,即有名。

而“我”与相待的对象之间构成了相对的二元关系,即“二”,独一是根源性的“一”,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一个“三”的关系,故曰“二与一为三”,从此之后,分化逐渐变得更加细致,物体的种类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万千物体的世界。于是庄子感叹道: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这三种说法我个人并没有很强的偏向性,但从万物生成论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说法可能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之气互相激荡形成新的和谐体。

“万物负阴而抱阳”,吕吉甫说:“凡幽而不测者,阴也;明而可见者,阳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测之阴,向于明而可见之阳,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则背之,抱则向之也。”

“冲气以为和”的“冲”指的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的样子,这里的“和”可以看作阴阳中和之意,因此才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打个比方,我们可能会出现因为某天吃饭过量,不容易消化而产生胃疼胃痛的情况,这个时候,医生就会建议你吃一些碱性药物来中和分泌过多的胃酸,碱性药物和胃酸相互之间发生反应,就可以简单理解为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结果就是你胃不难受了,这就是“和”的体现。

其后几句和前文的联系不大,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其是错简,姑且解读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意思是说人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己。和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思相同,表示古代先王虽位极人上,但谦卑有礼的自贱精神。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意思是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它得到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减损。这又是道反规律的体现,老子想借此告诫统治者,居上仍要卑下,抱阳也要守阴的中和之理,如果妄作,不仅达不到目标,还会走向事物的对立面。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意思是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人。这是亘古不变之真理,代表其一脉相承之意。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思是说残暴、强横的人无法善终,我把它当作施教的根本。“强梁者不得其死”一句最早见于周代的《金人铭》,“强梁”即残暴、强横之意。

施加暴力,好胜的人因为违背道的运行方式,难以善终。老子将其作为依循的根据,这里的“教父”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美国电影《教父》,古人将父当作根本,原始之意,本质上仍是对君王的善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关于《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解读(下)
帛书本《老子》解析系列(第42章)
四十二 由一而二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23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无中生有
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守柔”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