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章 第二节 “河图洛书”的天道文化传承

河图洛书,讲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几千年前大洪水以前遗留下来的上古文化。关于大洪水,中国古代也是有古书记载的,这本书叫《山海经》。

距今约5000-7000年,也就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的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伏羲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伏羲发明了渔网,琴与瑟,车轮,船等等一系列的工具而这些工具,也引领着人类从蛮荒走向了早期文明。他最为重要的一个发明,是八卦。伏羲用从“神传”得来的“河图洛书”中,悟得宇宙造物规律,并将此规律以八卦符号的形式,进一步演化了出来,后人称其为“先天八卦”或者“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阴阳交合”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源点。

公元前2500多年前,黄帝又根据“河图洛书”的天道原理,写了中医学《黄帝内经》。过了1300多年后,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写了《周易》。又过了大约500年后,孔子把周易整理成《易经》,在和孔子差不多同一时期,老子写了《道德经》

《黄帝内经》黄帝写的,黄帝时期处于还没有“朝代”这个概念的原始社会时期。

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炎帝与蚩尤征战,大败而求助黄帝,黄帝顺势兼并炎帝部落,是为华夏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河图洛书”天道原理,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统治性思想和行为准则。不管朝代如何变化、版图如何划分,只要代表“天道规律”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就是一个分分合合的统一体。

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经发生无数的战争。但是不管谁最后胜利,都会接受华夏的“天道文化”并自豪和骄傲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把扩大版图的国家叫做“中国”。胜利者不是用自己的原本文化去“统治、殖民”,反而把自己的文化主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天道文化”中去。所以,换了许多的朝代,也换了很多的君王,中国的版图也一变再变,但是最后历朝历代所有的国家,都把自己统称叫“中国”。所以,经历无数战争与兴衰荣辱的几千年以后,“中国”这个国家依然存在。与其说“中国”依然在,不如说是“中华文化”,也就是“河图洛书的天道文化”依然在,更为贴切。这足以见“天道文化”巨大魅力

天道文化,在几千年来来得以不断的具体化和细化传承。最最经典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写这些著作的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等等人,都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圣人”。时代不同,圣人也不同。再加上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信仰的宗教也七七八八有很多种,所以中国人心里的的“圣人”不是指某一个人,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而是指陆陆续续出现的几位传扬“河图洛书”的天道文化的人。虽然众多宗教各信各的神,但是一点也不耽误整个中华民族,都信仰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的天道文化,并把天道文化灵活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易经》是描述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后面会有很多篇幅详细具体解析。我们会以《易经》为开头,用解读“数理规律”的方式,抽丝剥茧一点点地把“天道规律”详细分解并呈现给大家。但是在《易经》之前,我们先把《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这三本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书,通过摘抄的形式,给大家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速介绍一下: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距今约5600年前,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五运六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人生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

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这就要求人对自然要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显然是水液代谢方面对外环境的适应。人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样是由于人体气血对春夏秋冬不同气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如果人们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就有可能产生病变。就是一日之内、日夜之间,人体也会随天阳之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如果违反了客观规律,也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三、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 。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于其中,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又相互斗争。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四、人体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协调统一体

《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

以心为例:心居胸中,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神明,主血脉,心合小肠,生血、荣色,其华在面,藏脉、舍神、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谈心的生理、病理时,至少要从以上诸方面系统地加以考虑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脏都是一大系统,五大系统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体。这五大系统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相互协调、资生和抑制,在相对稳态的情况下,各系统按其固有的规律从事各种生命活动。

五、生命观

《黄帝内经》否定超自然、超物质的神的存在,认识到生命现象来源于生命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认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的胎始。对整个生物界,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是天地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黄帝内经》看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能量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 。在《灵枢·经脉》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六、形神统一观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

在先秦诸子中对神以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没有哪一家比《黄帝内经》的认识更清楚、更接近科学。关于形神必须统一必须相得的论述颇多,如《灵枢·天年》 和《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果形神不统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问·汤液醪醴》 和《素问·逆调论》。《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天道思想体系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与“德”之内涵界定

1、“道”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天地生。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

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道的特性: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2、“德”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

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礼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论语》

孔子根据《易经》里他所理解的的天道,写出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行为做事的准则《论语》,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称。也因此,后人把孔子尊称为“孔圣人”。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社会政治范畴——,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中的一些名句,已经称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我挑几句给大家展示一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释义: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释义: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释义: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一个是入世的,一个是出世的,两者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两面,也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论语》谈合作,教我们为人处世,建功立业。《道德经》谈觉醒,教我们明心见性,返璞归真。

曾仕强先生曾经建议先读《论语》,再读《易经》,最后读《道德经》。

《论语》正是教人如何下学而上达,是一部人生常识百科全书,让你学会如何快乐修养途经,教你最基本的为人处事之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是一场修行,《论语》中的道理是生存之道。《易经》是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自然科学、“天道规律”。《道德经》是从“天道规律”中悟出“道法自然”,从而觉醒,回归“天人本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痴人梦呓 (2015-07-09 19:42:30)
医道同源小论 ——从《黄帝内经》与《道德经》说起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初心
老子的天道理论和老子的理论基础
无言悲歌:稷下学宫、黄老之学、阴阳五行、黄帝内经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