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闯关东,闯崴子,中俄混血人(二毛子)(图)关于那些被尘封的记忆……

作者: 刘东明

“闯关东”这词在东北地区的人们都听说过。“闯崴子”一词,来说今天的东北人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东北人、尤其是吉林、黑龙江两地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听起来并不陌生。

从清朝末期开始,约2000万山东人“闯关东”的迁徙壮举的同时,还伴随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闯崴子”。

“闯崴子”是“闯关东”一个支脉。因为我常听父辈人讲起祖辈人“闯崴子”的事情,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的。因为我的曾祖父就是从山东莱州去“跑崴子”的……后来到哈尔滨,和我闯关东的爷爷在哈尔滨定居下了,知道今天,才了我……父亲1993年去过曾祖父“跑崴子”的地方,寻根……

据历史资料记载:“闯崴子”中的“崴子”一词是东北方言,源于满族语——“港湾”的意思,是形象的地理名词,意指三面环山,一面平坦开阔地或江河湖海,弯曲的水湾、海湾,地形地势类似“簸箕”形状,称之“崴子”。故有叫“东崴子”、“西崴子”、“唐家崴子”哈尔滨有叫”黄家崴子“等的地方。而“闯崴子”一词里主要意思就是的“崴子”,特指今天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中国的名字又叫“海参崴”。因为1860年以前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中国领土。“海参崴”意为“海参的崴子”(“海参的港湾”),因崴子(海参崴)内港湾内盛产又大又肥的海参而得名—海参崴。这是我们祖辈为她起的名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是无法改变的。特别是沙俄建起中东铁路以后。这座城市也和哈尔滨一样,由中东铁路联系起来。

“闯崴子”也有叫“下崴子”的。“闯崴子”:就是我们的先人祖祖辈辈从东北各地、有的还从关内来到海参崴捕捞垦殖,繁衍生息,经商、做工、种地、放牧、建立各类生产加工小作坊,定居、打渔、捞海参,长途贩运布匹、日用百货、皮货、金银首饰、日杂、食盐、海参、海带、紫菜、各种鱼类、贝类等水产、粮食、首饰等,民间称之为“跑崴子”。 我们的先民还把这里盛产的海参、扇贝、大马哈鱼等海产品,通过陆路和水路运往东北各地及关内各地。

当年“闯崴子”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陆路,一是水路。

陆路:从今天的吉林省珲春的草帽顶子到海参崴,直线距离不足五十公里,冬季赶着马爬犁从草帽顶子出发经过封冻的乌苏里湾,直达海参崴,半天即可到达。夏季赶着马车走大路绕过乌苏里湾,起大早、贪大黑才能到达海参崴。

水路:从吉林省珲春开船,沿红旗河、图们江顺流而下至日本海直奔海参崴,全程三百多公里,顺风顺水至少三天两夜,否则,要需四至五天,每年五月下旬至十月下旬是海运的黄金季节。

其他的路径很多……

自从公元1860年,一纸《中俄北京条约》把“海参崴”划归沙俄出去。当年中国胶东半岛地区一带的破产农民流传一句俗语:“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在《哈尔滨与红色之路》一书中披露:“辛亥革命以后,中原地区的天灾、兵祸连年不绝,大批农民经山海关或从山东经由海路,闯关东到了东北地区谋生。据当时有报道说,仅山东一省每年就‘出佣满蒙俄领’的苦力就有35万人。山东省尤以“登州”、“莱州”二府最多,“青州”、“沂州”、“胶州”次之。到东北的农民除了一部分留下外,其余大部分出国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据1908年1月官方统计,海参崴的华工36700人,临近的俄罗斯的“双城子”(又名乌苏里斯克)、伯力(又名哈巴罗夫斯克)、庙街(又名尼古拉耶夫斯克)等也有35000多人。可见当时的“跑崴子”的规模与声势之大。

所以“闯关东”与“闯崴子”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有谁能把《跑崴子》呈现电视荧屏,我相信绝不会亚于2008年拍摄的电视剧《闯关东》。

但是“跑崴子”的中国人的后来结局是什么样子呢:

1941年前,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物资和武器上对中国进行了援助,但是在国内却大规模迫害居住苏联远东的华侨、华工,逮捕关押并处决,流放到北极圈任其自生自灭者不下三十万人。“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在日本占领武汉以后,斯大林认为中国事实上已全面亡国,因此加大了对远东中国人政治迫害力度,把远东的十多万世代居住的华侨和二十多万中国客商劳工,安上各种罪名:如:社会危险份子,有害份子,日本特务,分别判刑“数年”到“十多年”。幸运的被发配远离日本占领地的中亚无人烟地区的青山脚下,更多的发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带去服苦役。海参崴这样的城市,斯大林规定:“华侨一个也不准居留”。

前苏联斯大林政权对苏联远东的华人、华侨还有朝鲜族侨民的政策就是“赶尽杀绝”:

在俄国十月革命前,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双城子(乌苏里斯克)、伯力(哈巴罗夫斯克)、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些地区的华人的“店铺林立”。据莫斯科一位汉学家某年在联合国《世界华侨史》广播文稿中提供的研究资料:“至二十世纪中叶,海参崴有一千三百多家中国商店,而俄罗斯才有一千一百多家。“中国人常常骑马把商品卖到周围和偏远的农村。中国货价便宜,很受当地人欢迎”。大批华商、华工从海兰泡入出境,到海参崴、伯力附近城镇经商或做工。年仅季节性临时工过境的就有二三十万人。一般是夏季来做工,冬季返回”。“他们一个人一个月可以挣十五至二十个金卢布,能工巧匠多一倍钱,俄海关允许带回中国一半......” 1931年 九·一八事变起,苏联对远东边界看管加强了,主要防控中国人进出,利用苏联抗日。日本全面侵占中国,斯大林更不客气了,对几十万华侨、华工的迫害与希特勒当年迫害犹太人几无二致。

苏联当局当年对中国“跑崴子”男青年迫害尤其严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叫赵福昌的青年,住在距离伯力( 哈巴罗斯克)近五十公里的农村,到伯力买东西,被苏联大兵不由分说地抓走。塞进一间已关押了三十多名中国人的临时牢房。审问时逼他承认是“日本问谍!?赵答:“不是。我早就在这里住,还有妻子。“。审问者根本不听,挥手带回去。经一位朝鲜人翻译指点:“不承认就会被枪毙。”第二天提审,赵便承认是日本特务。并编造为日本人刺探伯力的苏联空军数量。由于“态度好”,被从宽判刑十年,发配到北纬六十三度的北极圈的雅库茨克。这里夏季两、三个月没有黑夜,冬季两三个月无白昼,气温低到零下五六十度。外来人约有一半不久就死去。赵福昌仰仗青壮年,耐受力强,活了下来。“刑满”回到了伯力,1966年谢世。

十多年前,笔者在外兴安岭(黑龙江大兴安岭以北。俄罗斯叫“斯塔诺夫山脉”)的结雅斯克附近农庄,遇到了三位中国老人。其中一位已八十岁了,是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县人,叫张德魁,见到我们两位中国人哇哇大哭,“可见到祖国亲人了!”(他们半个世纪没有看到从中国来的人)他们是1938年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被清理赶出来的。“家口”(老婆孩子)给轰到哪里去了,是死是活?他们都不知道。他们八名中国男人,被发配到这高寒地带,密林深处,那五人已先后故去,现在只活着他们三人。我向他们说,中苏关系改善了,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你应当回老家看看。张说:“山东老家不可能有人了哇......”我心里很酸楚,依依惜别。好在苏联女人多,这些人都有了老婆孩子。。。

为了直观方便的观看日志,以下这些图片就是“跑崴子”的后代跟俄罗斯人结婚后的中俄混血人(二毛子)的后代,遍布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黑龙江省中俄接壤的地区:





这老人第一代中俄混血儿,竟然完全中国人的模样。

这是第一代混血儿,长的像中国人。还有他父母的故事。 男人追求异性时往往会作出“惊人之举”. 这张图片中和我握手的老人叫伊万,快90岁了.当年他父亲追求他母亲--一位美丽的俄国贵族女子.当时俄国贵族嫁给中国农民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伊万母亲就随口说:你送我一条“一把抓”的裙子,我就嫁你.她所说的”一把抓”的裙子十分名贵,深受俄国女子喜爱,但必须到中国内陆城市才买得到,以当时的交通和政治局势,几乎是不可能的.谁知伊万父亲牵上两只马,带上全副身家出发了.一个月后,这位中国男子汉风尘仆仆带着裙子回来了,不过其中一只马已经给跑死了.伊万母亲原本只是一句戏言,但此时也被他的执着感动了,决定嫁给这位中国人.此事从此传为百年佳话。。。


这俩老头,不说身事的话,没人知道他们和俄罗斯什么关系呢?

这个小姑娘,黄头发,但五官面容是中国的相貌。


这个兼顾黄种和白种。


这个完全亚洲人特征,你都看不出来是俄罗斯、中国的混血人……

白人特征和黄人特征兼顾

上面的继承黄皮肤与黑发,但五官是白人的

小姑娘

蓝眼睛……





小伙子黄头发

全家聚


全家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台开埠与往返海参崴航线的繁荣
美俄巨舰坟场成因揭秘:俄罗斯竟靠“自杀”
为什么说日本和俄罗斯从二战至今理论上仍处于战争状态!
【每天老照片】-1万-467-老照片 90年代初的海参崴 动荡不安的俄罗斯
海参崴游记(一)
久加诺夫:斯大林领导苏联快速发展,至今俄罗斯仍受用,不要批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