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3者会互相转化吗?
01、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症会互相转化吗?
很多父母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的时候,被不同大夫的诊断绕晕了。
有的大夫说孩子是抑郁症,有的说孩子是双相障碍,有的甚至说孩子很严重,是精神分裂症早期。
父母一头雾水。到底是有的大夫误诊了,还是孩子的病情不断变化,有时候是这个病,有时候是那个病?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3者是完全独立的,还是会互相转化?
要知道,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的话,答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由主流精神科大夫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极有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这3个是不同的精神疾病,不会互相转化!”
因为,目前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还是倾向于从生物学层面来理解上面3个精神障碍,认为它们主要是由不同的遗传因素引起的;而传统观念认为遗传因素是打娘胎起就既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它们之间不会转化。
就好比一个犯罪案件发生了,真凶不会主动暴露,那大夫们只能通过表面的蛛丝马迹来推断真凶是谁。他们知道自己有时候会推断错,但认为凶手只有一个,这肯定是确切的,不会变来变去。
对于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和家属来说,这个答案令人松了一口气。因为既然患者是抑郁症,那就不可能是双相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后面两个可是精神科里的“重性精神病”啊!
可对于那些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及家属而言,这个答案就让人很压抑、甚至很绝望了。他们会觉得这辈子都被贴上“重性精神病”的标签了,永远不能翻身了;无论患者后续变得再好,也永远是得过“精神病”的人。
更何况,很多大夫认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难以彻底治愈,患者一般要终身服药。有的患者、父母尝试过停药,但确实出现了较大的病情波动,只好老老实实一直吃。
这些父母看到孩子成为了“药罐子”,不敢结婚生子,内心更加无助、绝望,这也是他们的一大心结。
02、为何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变成“双相障碍”?
父母们可能又要发问了:
如果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3者是不会互相转化的话,那为啥孩子的诊断会变来变去?纯粹只是精神科大夫们的意见不一致吗?
某个程度来说,还真是。因为上面3种精神障碍都是症状学诊断,大夫只根据症状来下诊断,如果不同大夫对症状的定义不同、捕捉到的信息不同,那诊断就会不同。
很多孩子一开始被诊断为抑郁症,后来被改诊断为双相障碍,大夫也没时间解释,父母就以为是孩子的病情发生变化了,更严重了。
但其实,这往往是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双相障碍有躁狂/轻躁狂发作,而抑郁症没有,这是鉴别要点。
可是,当患者出现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时,他们高兴、兴奋,精力充沛,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一般不会主动就医,他们的家人也对此没有意识,往往是患者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时才会就医。那大夫只能看到患者有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
此图为AI生成
部分有经验的大夫会有意识地问诊,判断患者以前有没有出现过轻躁狂/躁狂发作,但有的大夫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问得那么深入,可能就会“漏诊”,那诊断就会不一样。
不过,有一些精神科大夫是故意“漏诊”双相障碍的,是为了减少给患者、父母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他们的病耻感,他们是出于好意。但在药物治疗上,他们还是按照双相障碍的治疗方案。
还有,对于同一种症状,比如患者暴躁易怒、砸人毁物,有的精神科大夫认为这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但有的精神科大夫认为不是,那诊断也会不同。
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评定标准中,有一条是“易激惹”,表面意思就是非常容易被激怒、发火,甚至在激动之下做出极端行为。
所以,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如果患者明显变得更容易愤怒、暴躁,比如经常在家大发脾气,大吼大叫,甚至砸人毁物的话,这就是易激惹,那就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从而会将患者诊断为双相障碍。
但也有一些精神科专家不同意。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孙学礼教授就说过:“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患者内心其实是压抑、焦虑的,而“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患者是因为内心自大,容不得别人质疑,所以动怒。
而且,如果患者是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虽然他们有时会生气,但主要还是心情愉悦、高兴、甚至兴奋亢奋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牛,前途肯定一片光明,不会因为别人的质疑而生气很久。
对此,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的颜文伟教授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的,这种高涨的情绪甚至能感染他人。
我非常赞成上面2位教授的意见,我也认为,所谓的“躁狂相”,患者的主要情绪应该是欣喜若狂、狂妄自大,而且精力旺盛的,有些患者在家大发脾气、砸人毁物,这其实是其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大量激活后所出现的激越状态。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这类患者诊断为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非双相障碍。
总之,对于双相障碍的诊断,临床上实际上是有不少争议的,科研人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0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改为抑郁症、双相,是病情变轻了吗?
还有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一开始被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症前兆,但后来看了其他大夫,诊断又变成抑郁症或双相障碍。
大众都知道精神分裂症是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是“重性精神病”,那孩子的诊断由重变轻,是不是意味着病情变轻了?
我们在“精神分裂症专栏”中提到,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国内精神科还比较落后,精神科大夫普遍认为,只要患者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那往往就是精神分裂症。那时候,有大量患者被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
但最近10多年来,我国主流的精神科,尤其是一线、强一线城市的精神科有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大夫发现并认同,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
换言之,就算患者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不代表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不过,在比较基层的医院,又或者是仍然固守着过去陈旧观念的精神科大夫,有可能还是没有与时俱进,把有幻觉、妄想的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那如果患者父母心里疑惑,又带孩子去看更高一级的精神科,找更加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后者就有可能会纠正诊断,改为抑郁症、或者双相障碍。
这就不是患者的病情变轻了,而是前后不同大夫的诊断水平不同。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精神科大夫会将精神分裂症和另一种新的精神心理障碍混淆,那就是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确立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中文版的《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直到去年(2023年9月)才正式出版。所以,国内很多精神科大夫并不了解这个精神障碍,甚至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患者既有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也有情绪症状,严重时也会出现幻觉、妄想,所以在此诊断出台之前,很容易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对于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好像这3种诊断会互相转化。但实际上,这都是一种病因学诊断——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也说明了症状学诊断与病因学诊断的区别,以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精神医学界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认知是动态变化的。
所以,症状学诊断就有这样的局限性,只要大夫对症状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又或者捕捉到的症状不一样,诊断就会变来变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父母不必因为这些症状学诊断的标签而过于焦虑、恐惧,这些标签不代表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更并不一定会跟随患者终身。
因为,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3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满足一些条件的话,即使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可以真正走向康复,实现减药、停药的。
这个临床发现是颠覆性的,可能很多精神科大夫会不认可,甚至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但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这个发现已经多次被验证。
为什么这么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3者之间是怎么互相转化的?父母怎么帮助孩子减轻病情,获得真正的康复?后续的文章继续详细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才确立了4年的新疾病,更容易被误诊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
疑似焦虑抑郁症的人,如何进行更为准确地检查?这里给你详细指引
有的大夫故意漏诊双相,更多的却过度诊断,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
紧张受刺激能确诊什么?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整合(演讲提纲)
精神科疾病的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