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1:家国渊源

家,对现代人来说,多知其表,少知其里,可能是最陌生的熟悉汉字。

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家,宀下有豕:宀,指房屋,豕者,猪也。好像房屋下养了头猪,就可以撑起一个家。这种望文生义的简单化理解,曾经在历史上造成重大的误会,不夸张地说,一“家”之错,误国千年!

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家”的内涵在中国经历过三重演化:国家-世家-人家。

第一章:国家-家国同构

“家”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大放光彩,源于周之“封建”:封邦建国。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宗周丰镐;周公救乱,成周营洛。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逐渐改变了先前夏商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体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广泛推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王室将丰镐和洛邑附近的膏腴沃土划为王畿,由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广阔区域的土地和民众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成为诸侯,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这是“建国”。诸侯在其国内再次分封,大宗嫡子继承诸侯爵位,小宗庶子及其他贵族封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及附属民众作为采邑,这是“立家”。卿大夫以下的士,作为最低一等贵族,则不再分封。

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分封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和庆贺等事项;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天子进行调解和处理;卿大夫和士也都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封建后的大大小小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成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形成了众星拱月的辉映格局,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让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并向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强势辐射,周朝由此延续了几百年的强盛。

周公定礼,八百诸侯共建华夏,为国族留下了永恒的荣耀记忆。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加之社会形态演化,对五霸七雄之类诸侯“国”,今人可能耳熟能详,而卿大夫“家”之类,估计就鲜为人知了。

其实,家国同构,都是华夏文明早期蓬勃生发的中坚力量,否则,哪里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世典章《大学》辉耀千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章明义,阐发了华夏传统内圣外王之道的三总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层层递进,梳理了实现内圣外王的具体步骤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话今人耳熟能详,什么意思?望文生义的简单推导: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就能让家庭和睦,然后去治理国家,达到全天下的太平盛世?

错了!治国理政,平定天下怎么可能如此儿戏?真以为谦谦君子标榜道德楷模就能收拾人心,让天下如臂使指?开什么玩笑!历史上但凡这样想这样做的书呆子,轻则误人误己,重则祸国殃民,故事俯仰皆拾,不胜枚举。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了齐家,这里的“家”,不是房屋下几口人养几头猪的普通家庭,而是诸侯国分封卿大夫的采邑“家”。当时的诸侯国统治范围一般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再往下分封的卿大夫采邑地域大约相当于一个县。

三千多年前,小邦周克大邑商,胜利带有侥幸成分,周族能够动员组织的人口资源力量并不是特别充足。周王室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包夹黄河流域的广阔空间建国立家,封疆之内并非无主之地,域内星罗棋布着生产生活方式与周族截然不同的蛮夷戎狄。

不管建国还是立家,实质都依托于核心族群的武装拓殖,他们以氏族集体为单位抱团远征,选择要冲之地建立城池,随后圈地农耕,推行以农业种植为基础的一整套生产生活方式,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使用文攻武卫联姻融合礼仪教化等种种方式吸收同化周围的蛮夷戎狄人口,逐步将周族代表的华夏文化扩散辐射,直至覆盖达到高度均质化的格局,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长期不间歇的团结奋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采邑“家”与诸侯“国”高度同构,只在规模上有量的差距,在结构上没有质的不同。他们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都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和管理机构,有大批掌握着各种权力的官吏,有独立的武装,又有象征统治权力的宗庙和社稷,还有代表统治中心的宫室和朝廷,诸侯的最高主宰是国君,采邑内的最大首领即家君。

国有国君,家有家君,所以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国有万机,要在主君,所以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国者即诸侯,有家者即卿大夫,作为无限责任人,诸侯国君和卿大夫家君不需要考虑个人得失,只需要考虑国和家的整体利益平衡和安全发展。

所谓君子,最初字面含义就是国君和家君的儿子,作为有国有家的统治后备梯队,务必修身为本,足以协同父兄治理好自身所属的采邑“家”,然后辅佐君主治理好诸侯“国”,最后才能帮助王室澄清宇内,明明德于天下,还万民兆姓一个太平世界。

明了修身齐家的真意,便明白为修身奠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重点不在静虑闲思,坐议立谈,而要身体力行,实事求是。大学之道的三总纲八条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六艺”为根基修学储能,经世致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耳边历史(21)
宗法制
释读中国历史019: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封建
从秦到清,为什么历代大一统王朝都不叫“国”?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4)
天子到庶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