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滚印--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古老艺术
(注:这是我和华夏地理合作的一起收藏栏目的征文,重新配了我自己的一些藏品图并作了说明)
最初接触这些有趣的小玩意儿还是在五年前的一次网络拍卖会上。当时初入收藏界的我第一眼就迷上了拍卖会里一颗红玉髓的板珠:珠体的一侧阴刻着一个人物形象,拍卖的标注为“武士印珠”,既可以当珠子佩戴又可以当印章使用。但是前辈教过“不懂的东西别买”,所以我着实研究了几天,结果发现那场拍卖所谓的“印珠”没有一件是真的。
虽然对“武士印珠”拔草了,但是我和印珠的不解之缘才刚刚开始。博物馆和资料书上那些精美的印珠图片深深震撼了我,尤其是那些“滚筒印章”。正如史前华夏民族对治玉技术的精益求精一样,在相隔几万公里外的两河流域也有着一群人对于这种圆柱形的雕刻艺术品乐此不疲。


【新巴比伦时期玉髓滚印,表现有翅膀的精灵/神和两头有翅膀的人面狮的搏斗,公元前650-550年,笔者私藏】
所谓“滚筒印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当时新兴的苏美尔城邦开始了对外的贸易扩张。面对着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即使是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刚刚走出蒙昧的古人来说也是足够复杂的,更何况周边点缀着大大小小或敌或友的其他势力——苏美尔人发明出了文字和泥板来记录发生过的事情:收取了多少税赋,购买了哪块土地,和谁订立了契约等。然而单纯的泥板是如此不可靠,同样懂得文字力量的对手,那些外部的敌人或内部的竞争对手,能够轻易篡改而获利,而曾经用于神庙仓储的平印则因为体量太小和表达力的苍白而不再适用,滚印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了。


【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的石灰石滚印,表现羊群走向神庙的羊圈,公元前3100-2900年,笔者私藏】
滚印的奇妙之处首先在于能够雕刻复杂的主题,从而在封泥上滚出如史诗画卷般的印迹。在文字出现的初期,高度写实的印迹替代了一部分文字的功能,向阅读者叙述着泥板的拥有者、来历、目的等信息。不仅如此,经由连续不断地滚动,这样的画卷可以反复持续地出现直到覆盖泥板上的整条空间。这样即使工匠在印面上只雕刻了一头牛,使用者仍然可以在泥板上滚出“老牛排队”的场景。

【两河流域古苏美尔人的大理石滚印,表现连续排列的动物主题,公元前3100-2900年,笔者私藏】
其实,使用滚印也是收藏过程中最为享受的过程——虽然为了保养考虑其实很少这么做。当一颗滚印在粘土上碾压出精美的纹饰,数千年的时光似乎就在眼前掠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亚述人、胡连人、赫梯人,无数个王朝在两河大地上崛起又衰落,泥板和滚印的生命力却经久不息。即使城垣败颓、锦帛消散,那些或金或石的滚印却还在那里,记录着一幕幕历史大剧,也记录着两河先民的智慧和执著。
新亚述王朝的国王祭祀印上,宦官手持着扇子驱赶着蚊蝇,这也许是两河流域最早使用扇子的记录,同样的场景也被刻画在亚述王宫的巨大石墙上。同样地,精灵们在生命树旁采撷果实的场景也同时出现在王宫石刻和滚印上。当年发掘亚述王宫的欧洲探险者们费尽心机把几百吨重的石墙分解成块,通过邮船转运到不同的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而浓缩在那一颗颗小小的滚印中的同样的精华,如今却在我手中辗转,让我感叹两河先人无心插柳,让千年后的世人一窥那些辉煌的王朝,并生无限遐想。

【新亚述王朝蛇纹石滚印,表现国王在狩猎前祭祀的场景,公元前900-800年,笔者友人私藏】
我曾在卢浮宫见过大名鼎鼎的罕谟拉比法典——黑金刚般的玄武岩上雕刻了冗长的楔形文字,顶部则是这位雄心勃勃的国王躬身觐见太阳神的场景。而几年以后,我得到了一件褐铁矿的滚印,同样黑色的材质上雕刻的也是国王觐见的场景,除了主神的特征不及法典上鲜明,其他如出一辙。两河先民相信太阳神(注:太阳神也是公正的维护者和天界的审判者)的神力保护着法典的公正和权威,而同样的神力被赋予了滚印,保护着由其“加持”过的契约和书信。这些古人对于法律和契约精神的重视深入骨髓,这点又在一年后上海博物馆的安纳托利亚展上得到证明:那是一件婚姻契约泥板,属于重商业更重信誉的亚述人,在泥板上除了有辨明权利义务的文字,自然也少不了滚印的数次“加持”。虽然远古的法律和条约难免随着时代腐朽,但古人所秉持的契约精神也许是这个浮躁年代的我们所值得认真考虑的。

【旧亚述时期婚契,带有滚印印纹,公元前1900-1800年,2014年上海博物馆安纳托利亚展所摄】
当然,古人也是浪漫的。苏美尔大英雄吉尔加美什的事迹如今在西方已是家喻户晓,他和野人恩启都的冒险故事虽然看起来老套,却是所有英雄史诗的滥觞。不仅仅是这位大英雄,两河先民的泥板作为文学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很多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比如偷取命运之书的安祖鸟,这位反抗命运的英雄在古人看来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终究难逃被擒拿审判的命运;再比如神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其实是两河城邦间兼并战争的浪漫写照:一些神被打败,一些则成为了众神的领袖,新的秩序就这样诞生了。除去泥板上生硬的楔形文字,两河的工匠还为这种种的神话做了精美的插图——滚印。即使如我不懂楔形文字,但是读着欧美人翻译的两河史诗,对照着滚印上的图案,也能体会一些两河先民对于人生、自然和万物的思考和敬畏。

【两河流域古苏美尔大理石滚印,英雄和野兽争斗的场景,公元前2500-2300年,笔者私藏】

【阿卡德王朝大理石滚印,表现英雄和野兽争斗的场景,公元前2300-2100年,笔者私藏】
有些时候,滚印还携带着一些神秘的力量甚至是“魔法”。乌尔的“女王”普阿比(注:20世纪早期由英国人伍雷带领的考古队发掘了两河流域南部城邦乌尔的一系列皇家墓葬,而这位贵族女性以其极尽奢华的陪葬吸引了世人注目;虽然通常称之为“女王”,但其真正身份依然存在争议)蔚为壮观的陪葬品中除了难以计数、各种材质的精美珠饰外,还有几件滚印,大部分雕刻着众神欢宴畅饮的场景。这些滚印在人世间使用是为了祈求庇佑和彰显身份,而“女王”显然希望这种庇护能够伴随身后,在苍白凄凉的九泉之下依然可以取悦众神,甚至让她免予劳役之苦。

【两河流域古苏美尔大理石滚印,众神宴饮的场景,公元前2500-2300年,大英博物馆藏】
除了死后世界,生者同样受益于滚印的魔法力量。今天的人们在庙宇中供养佛像、莲灯寄托祝福,而远古时期的人们则不惜重金购买雕刻着精美图案或祈祷文字的滚印,郑重地将它们供奉在庙宇中。也许方法不同,但这种虔诚从古到今不管在哪个文明中都没有太大差异。而经由神祝福的滚印更是有着驱散病魔的力量——旧巴比伦王朝的医疗文献中明确地将滚印作为治疗患者的必备药引。在那个科技落后、巫医难分的时代,虔诚和精神的安慰是脱离病痛至关重要的力量。
当然,滚印的魅力也同样打动了无数近代的探险者。奥斯丁·亨利·莱亚德经由艰难而危险的发掘找到了尼姆鲁德的亚述王宫。在成为英雄的同时,他也从亚述带回了无数的宝藏。他的这次凯旋在欧洲挂起了“滚印风”,在此后几十年里鼓舞着欧洲的学者和收藏家们收集和研究滚印。为了纪念也为了表示感谢,他精选了最美的几颗滚印和金字塔印加工成了一套精美绝伦的订婚首饰送给了他的妻子。这套首饰如今还在大英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缅怀着这位开拓者当年的辉煌。

【亨利*莱亚德送给其妻子的订婚礼物,现藏大英博物馆】
神圣和平凡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当亚述、叙利亚或米坦尼的商人们拉着沉重的驴车,蹒跚穿梭于扎格罗斯山麓的时候,他们或许会向手腕或脖子上的滚印祈祷,但是他们不会知道这些印珠将让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后的人们魂牵梦萦……这其中也包括我。
滚印毫无疑问是一件艺术品,而和许多其它古代艺术品一样,工艺和材质是决定其价值的核心。滚印工艺最为精美者当属两河流域文明,而两河流域历史上几个强势王朝时期的作品更是藏家趋之若鹜的对象——如阿卡德王朝、罕谟拉比执政的旧巴比伦王朝、中亚述帝国和新亚述帝国的鼎盛期、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等。这些技艺高超的王朝工匠们可以在圆柱形的表面上精确地刻出人物、动物的躯干和肌肉线条,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一些滚印在粘土上留下的印迹竟然可以媲美塑像大师的圆雕作品。可惜的是,除了那些无法超越的杰作,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
古人对于滚印的选材也是精益求精,早期滚印的材质往往为就地取材的黑色石料,然而一旦到达王朝鼎盛贸易开启,无数的名贵材质如青金石、玛瑙玉髓、水晶、紫晶等便纷纷从各地输入,其中很多来自远隔万里的阿富汗和印度河谷。至于人造材料,因为成本低廉加上色彩艳丽也得到大量的使用;而某些文明如古埃及则特别偏好费昂斯(玻璃的原始形态,乃是石英砂等玻璃原料在温度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熔融形成的混合态物质,在焙烧过程中还可以在表层添加不同的釉色),盖因其变化万千的釉色。

【新亚述早期费昂斯材质滚印,弓箭手和蛇身怪兽的搏斗,公元前900-800年,笔者私藏】
当然滚印本身也是首饰,特别是半宝石质地的那些滚印,在搭配金饰或者镶嵌后会更加凸显其魅力。古代的亚述人将滚印穿系在铜线上,和辟邪的金牌饰组成别致的项链;而较早接触滚印的欧美和阿拉伯人则将其镶嵌成项坠、戒指等各种首饰。我曾经见过一件旧镶的褐铁矿滚印戒指,黑色的印身配上金色的戒托,以及戒柄上点缀的红宝石,低调却足够吸引眼球。而如青金石、蓝玉髓和红玉髓之类的滚印即使只是简单穿系悬挂在胸前就足以彰显佩戴者的身份了。
因为地缘相近以及参与过数次近东考古大发掘的缘故,欧美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博物馆和私人滚印收藏资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部馆藏、J.P.摩根的私人博物馆等。欧美的拍卖会、艺术古董商店和市集也经常会见到这些美物的身影。
由于对两河流域文物细致的研究和悠久的收藏传统,国外滚印收藏市场相对规范甚至略显平淡。与之相比,国内市场正是方兴未艾,许多藏家们刚刚开始垂青这一特别的古代艺术品门类,而较近的邻邦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则成了国内市场的主要货源,也有一些收藏家甚至不惜远赴海湾地区“淘货”。另一方面,仿品和臆造品甚至在市场刚刚起步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不倦地滋扰,近些年来新的造假手段更是层出不穷。面对市场的现状,更多的文化解读和鉴定手段将是滚印收藏家们所亟需的信息,幸好一些专业学者如朱晓丽老师正致力于梳理印珠文化发展的脉络,并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涌现出更多这样的作品和作者,也期待更多严肃的研究者和收藏家投身印珠收藏和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古埃及是最古的文明起源吗?人们其实错了
第454期·史学研究▎尼普尔及其考古发掘
苏美尔艺术
叶之秋眼中的大英展之二——城市的文明
【楔入灵魂的虔诚】两河流域文明奠基锥泥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