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家书屋,惠民工程润无声

      农家书屋,作为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1号工程,开始在全国农村铺开。每年50亿元的投入,不但彰显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同样彰显国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决心。
       用市新闻出版局新闻科侯宝华科长的话说:农民普遍反映,农家书屋是国家为农民兄弟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在我市农村,农家书屋成为了当地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些地方的群众还编出了顺口溜“农家书屋真不赖,富了口袋富脑袋”,“不打麻将不耍钱,书屋里面转一转”。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和维护农家书屋的热情很高,不少热心群众打电话咨询如何申办农家书屋,一些群众还在市新闻出版局的帮助下,拿出个人积攒的图书办起了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惠民工程润无声
            文:江平
       2月25日,记者在市新闻出版局同志的引领下,来到我市兴隆镇乜河村。没等走进乜河村“豪华”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管理员郭春霞就迎了出来。
       “刘记者,你来的真不巧。”说着话,引领记者往二楼的农家书屋走。“前天二楼的暖气坏了,到今天还没修好。可急死我了。”
       同来的市新闻出版局同志告诉记者:乜河村的农家书屋是全市建的最好的农家书屋之一。藏书近万册,有种田养殖农机维修化肥使用等农民最关心的实用书籍,也有法律医药保健文学等生活和消遣类书籍。用郭春霞的话说,我的书屋,是乜河村冬天最热闹的地方。“要是暖气不坏,这早已经是人满为患。像你这个时间来,门都进不来。”
       听着郭春霞的介绍,记者在想象农家书屋火暴的程度。正说着话,农民王俊走进了农家书屋,问郭春霞,他上次要借的《葡萄种植技术》这本书还了没有?郭春霞歉意地说:“老王大哥,昨天你咋不来,老六还书时,正好老徐头也要借这本书。”
      一听这话,王俊急了。“春霞,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看着王俊着急的样子,郭春霞歉意地一个劲儿解释。并承诺记者采访完,就领他去老徐头那要。直到这一刻,王俊才露出孩子般的微笑,转身走了。
       本来记者想采访几个在农家书屋看书的农民,但由于没暖气,郭春霞说,农民都把书借回家了。记者只好再到其他村屯采访。但令记者感动的是,当记者走出农家书屋时,王俊正站在冰天雪地里,等郭春霞。
       “怕她糊弄我。”看着王俊露着孩子般的笑脸,随行的新闻出版局的同志说:“刘记者,你只有实地采访,才能感到农民对知识的渴望有多迫切。”
种养殖是农家书屋最抢手的书
       54岁的韩兴本,可是下乜河村有名的养殖大户。“大牡丹江建设的脚步离我们农民越来越近了,过去习惯种田的思维就得改一改。”
       韩兴本几年前,开始了养鸡生涯,为了使有限的3亩地,长出多出一倍,甚至几倍的收益,在养鸡的同时,韩兴本又扣了几个大棚。
       “过去咱农村谁家不养个鸡,我就寻思养鸡有啥难。”但直到上千只鸡抓回家圈养,韩兴本说,才知道养鸡的学问有多大。怎么办?没技术,就得向先养的村民学,甚至跑到市里请教专家。不但花钱搭工夫,有时还花冤枉钱。
      说到这,韩兴本话峰一转,说:“我是有福气的人,正在这时,我们村的农家书屋建成了。”说着话,韩兴本到书架子上熟练地拿出一本书。“这就是我最爱看的一本养殖技术的书。”手熟练地翻到一页告诉记者:“鸡的常见病,这书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记者拿过书看到书中对养鸡常见的病介绍是大肠杆菌,站在记者身旁的韩兴本说,这种病表现为拉白屎,鸡毛咋杀着,不滑溜。刚养鸡的那阵子,韩兴本哪知道这些,直到表征反映到瘟鸡,才知道着急上火。“我头一年养鸡,由于不知道科学养殖,收入比别的村民至少少收入20%。”说起以往的教训,郭兴本一脸的无奈。
       那年春节,别的村民家都张灯结彩庆贺春节,而韩兴本则把自己关在一隅,看了一冬天的书。“党中央关心咱农民,建立了农家书屋,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功效。”
       看着信心满满的韩兴本,同在农家书屋看书的下乜河村村民孟同云补充说:“其实老韩最大的收入在他那三亩大棚地。”
       手拿《温室种菜难题解答》,孟同云告诉记者,自己种以色列西红柿的技术,还是韩兴本教的。“这洋玩应过去没摆弄过,头一年,我就遇到了灰霉病。急得我手咋杀着,不知道怎么办。”说着说着,孟同云笑了。“多亏了老韩啊!”
       现在的孟同云种植大棚技术,可是一等一的高手,家里一亩地,承载着全家三口的希望。
      “像我们这种地少人多的村子,你就得考虑科学种植和养殖。向土地以外要效益。效益怎么来,就得懂得科学种地和养殖。”几年的农家书屋办下来,下乜河村书记张瑞荣如是说。“不等不靠,是我们下乜河村村民的优良传统。”农家书屋管理员魏金成补充说。
       管窥蠡测,可见一斑。农家书屋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解决了不少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困难,或许是农家书屋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
农家书屋里农民看书的启示
       记者在几个村采访中发现,农民除了最青睐种养殖书籍外,对法律、医药、家庭保健和孩子教育的关注也尤为强烈。
      “我闲着时,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是中央台的《今日说法》。”说这话的,是下乜河村村民张广仁。也正是农民对自身权利的重视,让农民对法律书籍的关注,成为种养殖外,最受关注的书籍。
       而农民在自身经历中的教训,让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成了食品外,他们最大的需求。孟同云现身说法,讲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事:给人出劳务,砸折了腿,本来天经地义的事,对方却打赖,不想赔钱。气愤的孟同云自学了相关法律,用法律维护了自身的权益。不但得到了两万元赔偿,也通过这件事,让自己懂得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
      “我们都是跟他学的。”韩兴本告诉记者,他和孟同云不但学习了一些跟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而且通读了《土地法》和《物权法》。“现在只要书屋进什么法律方面的书,我保证是第一个阅读者。”孟同云如是说。
       对法律书籍的重视,如果说,是农民重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话。那么对医药保健的重视,则完全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更加关注和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记者年前在穆棱农村采访时,农民打营养药的事依然历历在目。记者了解到,这些农民并没有什么病,主要是加强自身保健软化血管,他们说这是在养生书里看到的。记者在海林市青岭子村采访村支书桑逢义时,碰见一位“年轻”女人正在他家烧水,起初记者以为是桑书记的女儿,询问下才知道是老桑的原配夫人,用桑书记的话说,妻子之所以显得年轻,正是注意保健的结果。而家庭保健的书籍,也是许多生活好的农民家庭首选书籍。记者在采访下乜河村时,询问的四位农民,有三位农民经常到农家书屋借家庭保健的书,而书屋管理员魏金成则常常利用工作之便,把新进的家庭保健的书,先拿给妻子阅读。用魏金成的话说:“我妻子可能臭美了!”言语之间,记者感觉到魏金成对妻子的爱。其实农民爱看家庭保健方面的书籍,大多还是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已经不是过去没满足温饱时候,只希望吃好,更多关注的是怎么吃,才有营养。绿色环保,不仅仅是现代城市人的追求,更多的农村人已经把吃好比吃饱看得更加重要。
农家书屋急缺家教和幼儿书籍
      “农村不重视教育,早早就让孩子辍学,从事农活的现象,至少在下乜河村已经没有了。”说这话的是村支书张瑞荣。而面对记者采访的张广仁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现在一家一个,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光宗耀祖。”到农家书屋来,张广仁刚从市里回来,手里刚买了儿子想看的几本卡通书和学习书。“虽然很贵,但为孩子投入,我觉得值得。”说着话,张广仁指向书架,说:“党的惠民政策真是好,每村投入3万元书籍,其实国家的良苦用心,我们农民非常感激。但其实像我这样的新时代农民,除了种好田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儿子出息。虽然孩子方面的书不少,但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太少,特别是家教方面的书。我虽然知识不多,但不希望孩子因为钱再念不起书。所以对孩子的重视,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的共识。但毕竟我们念得书少,一旦孩子出现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有时我们做家长的,真不知道怎么应付。”
       其实张广仁说的问题,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都面临的问题。到农家书屋给孩子借书,也成了许多农民的选择。而农家书屋的借书卡,也成了许多农民非常珍视的东西。“真的很重要,虽然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们农民富了。但相对城市里的工薪阶层,我们还有差距。我们应该珍惜农家书屋这个阵地。”张广仁在书架上拿了一本《简爱》准备借走。
       当记者问是自己看还是给孩子看时,他告诉记者:儿子才10岁,但从3岁起,他就坚持给儿子讲世界名著。“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而儿子已经19岁的孟同云,对孩子的选择则显得更加实际和直接。“毕竟将来面对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所以我给儿子选择了职业高中。学一门手艺,比什么都重要!”孟同云借的书里面就有一本关于机电方面知识的书。
       “农村孩子能吃苦,如果再加上好的教育,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不会差。”作为支书,张瑞荣对下一代充满了希望。
我市将在3到5年内完成村村有书屋
       记者在我市新闻出版局了解到我市农民对书籍的需求,依次是农业方面的书籍、法律方面的书籍、医药方面的书籍、家庭保健方面的书籍以及孩子培养方面的书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家教和儿童方面书籍的需求,会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面对记者采访魏金成就告诉记者说,下乜河村就想利用图书流转,从其他几个临近村子,调剂过来更多的关于孩子方面的书。为了农家书屋今后更好的发展,新闻出版局还想在全市范围内号召机关干部每人捐一本书,充实农家书屋。
       为彻底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牡丹江市新闻出版部门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计划利用3—5年时间,向牡丹江市范围内每个农家书屋提供图书。2008年为90个农家书屋提供图书,今年将为110个农家书屋提供图书,提供标准是价值3万元的图书、光盘、报纸和期刊。
  据牡丹江市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以政府投入为主,每个书屋均配置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报刊等各种农村类出版物,首批领到新书的村有90个,每个书屋领到的图书约2800册。此举是继牡丹江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潜江市农家书屋阅读活动实施方案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向宣威市乐丰乡农家书屋捐赠图书
农家书屋需防只建不管
农家书屋何以书多了借阅的人却少了?
办起农家书屋惠乡邻
【美丽乡村】农闲时节“种”书忙‖李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