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湖水利

太湖地区水利的建设和治理


    太湖地区,“地沃物夥”,长期以来,都有“锦绣鱼米乡”的赞称。但是,在上古,还是地势卑湿,土质较差,农业生产低下的地方;即《禹贡》所说的“厥土涂泥,厥田下下”之地。后来,太湖地区的土著和外来移民,积极治水营田,在低洼平原,开河筑塘,排除潦水,围湖围海,兴筑圩田;在高亢和丘陵地区,修筑陂塘堰坝,防洪蓄水。为解决太湖地区洪涝水的出路问题,进行了许多水利治理工程。为便于南北物资的运输,又在平原上开挖江南运河和四通八达的支河。于是,使太湖地区成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阡陌相连,桑禾相蔽的殷阜之区。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太湖地区农业和经济开发的历史,也是一部水利建设和治理的历史。

先秦水利


一、原始水利述略

    考古发掘证明,太湖地区的种植业,是以栽培水稻开始和为核心的。种植水稻,离不开灌水、排水,所以,太湖地区的原始水利,很可能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
    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分属马家浜、崧泽和良渚等几个文化序列。据考古发掘报告,在这3个文化类型中,从马家浜文化的桐乡罗家角和吴县草鞋山遗址,崧泽文化的无锡仙蠡墩和青浦崧泽遗址,良渚文化的杭州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等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稻谷、米粒或稻叶等水稻遗存。罗家角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太湖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表明水稻无疑是这一地区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种植水稻,与水的关系很大,那么,太湖地区新石器考古,有无发现稻田水利工程的遗迹呢?现在还没有。因为现在的考古,主要还集中在古人居住或墓葬等留有明显遗迹的范围,对于农田,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进行什么发掘。既然这样,那何以又有太湖地区原始水利大致与原始农业相伴生的结论呢?这一点,我们是根据有关建筑遗址的水沟来作出推定的。如在吴兴邱城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位中,在建筑遗迹的附近,就发现了9条排水沟和2条宽度从1.5—2米的大型引水沟渠。生活处懂得了排水、引水,我们也就不难想见,其时人们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也自然就会运用和掌握了开沟和挖坑蓄水等方面。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太湖地区史前的居民,在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就懂得了修筑田埂、田塍,建立了一套初步的引、灌、排水技术。
二、吴、越水利

    据记载,殷商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逃左奔江南,建勾吴国,相传太伯曾在无锡东南开太伯渎,西起运河,东通蠡湖(今漕湖),以备旱潦。这可能是太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最早河道。到太伯十九世孙寿梦时,吴国开始强盛起来,寿梦之子诸樊时移都现在的苏州。至阖闾为王时,任用楚人伍子胥、伯嚭为政,公元前514年,伍子胥扩建吴城,周围47里,建水、陆门各8个,有水陆之道通城;内筑小城周12里。这条史料反映,当时已有一定的水工建筑技术水平。另据记载,公元前514年,阖闾用伍子胥计谋攻伐楚国,为了便于军运,由伍子胥督率,在今高淳以东开凿了10多里长的河道,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后人名为胥溪河。这条河道的开凿,避免了和江风涛之险,也缩短了航线。又如公元前495年,伍子胥在太湖东南还开凿了胥浦,从长泖接界泾向东开河,西连太湖,东通大海,相当今金山、嘉善间的胥浦塘。这是吴国为了征伐越国而开挖的。到吴王夫差时,为了北上攻齐,于公元前495年,特地开凿了运河,从苏州经望亭、无锡、奔牛转北由孟河出长江,全长170余里。因奔牛以西至镇江,地势高仰,不易开挖,故从孟河通江。这条运河开通以后,公元前486年,夫差又开邗沟(从今扬州至淮安北)沟通江淮,公元前482年进一步开深沟,直抵商(宋)、鲁之间,连通沂、济2水,以会诸侯于黄池。除此,吴国另有渔浦、棠浦和从荆溪、胥溪经芜湖通长江的众多水道;东部,经淀泖由胥浦直通于海。对外交通非常方便,故《史记·河渠书》有“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之说。
    吴国除开沟外,其时还有开发湖滩、浅沼发展农业之举。如吴国为了便于和楚国交兵,在固城(今江苏高淳)筑城,围湖为田。光绪《高淳县志》即有这样记载:“吴筑固城为赖渚邑,因筑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这或许就是太湖地区最早的圩田。太湖东部、南部,是沮沼下湿之地,要进行开发,非围田不可;即首先要开河筑堤,挡除外水,排除内涝,才能从事农业生产。吴国政治中心从无锡迁移到地势低的苏州,就说明了其水工技术的进步。这一点,《越绝书·吴地传》中有记:“吴北野禺栎志所舍大疁者,吴王田也,去县八十里”;“吴西野鹿陂者,吴王田也”;“胥卑虚,去县二十里”;“吴北野胥主疁者,吴王女胥主田也,去县八十里”,等等。这些“大疁”、“鹿陂”、“胥卑虚”、“胥主疁”是成片农田的名称。“疁”、“虚”是指四周高、中间低的意思;“鹿陂”指明是吴王田,说明是堤内成田,而不是堤内蓄水的陂塘,这些无不反映了筑堤围田的迹象。另外,吴时也可能已右河浦建堰闸了,《越绝书·吴地传》载:“吴古故祠江海于棠浦东。江南为方墙,以利朝夕水。”“方墙”大约就是板闸,似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潮水进退。所以从当时的水工技术来看,在通长江的河口设置堰闸是不无可能的,其修建的围田,也可能已设置堰闸控制内外水了。
    公元前473年,吴国为越所灭,越又治吴地140年,继续开发太湖地区。在这之前,越国的大夫范蠡,在苏州西北就开过一条蠡渎,西接太湖,东连蠡湖,以资运送军粮,袭击吴国;并且还在古东江水系地区,即今嘉兴、海盐一带经营围田垦殖。越灭吴后,继续围田,《越绝书·吴地传》记及的苏州一地的围田,就有地门外25里在波洋中造以为田的“世子塘”,去县26里的“洋中塘”2处。吴国在苏州的北部和西野围田,越时进一步在苏州南部沼泽低洼地区围垦,说明其围田技术较吴似有了进步。
楚水利

    公元前333年,越国为楚所灭,楚王封春申君黄歇于故吴地。据史籍记载,春申君曾治理过无锡湖,可能筑了一些湖堤,以便在淤涨的地段围田。无锡湖,又称芙蓉湖,在今无锡、常州、江阴之间,周15000顷。另外,春申君还凿语昭渎。其地去无锡35里,东到“胥卑”大田,南注入太湖。再是在无锡西,造龙尾“陵道”,通到苏州北面80里的“胥主疁”田段。“陵道”是陆行大堤,在太湖地区挖土筑堤,同时也就开成了河浦。又在江阴西面开申浦,从长江向南,分为两支流,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堰,都达于运河,与这些水利建设的同时,春申君还在江阴、武进、无锡地区,设置了范围较大的上、下两屯,垦拓农田。
    黄歇及其以前的伍子胥、范蠡在太湖地区主持开凿兴建的河道和水利工程,后代有的已经少湮废,有的经不断修造而目已非昔比。但是,这一地区,今天仍有不少以“胥”、“蠡”和“申”命名的河浦湖荡,这可以说是后人对先秦水利业绩的一种缅怀。

秦汉六朝水利的开发


一、秦代水利

    公无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太湖地区归入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三十七年,赢政出巡,至太湖地区,特开凿丹徒曲阿,即镇江至丹阳一段运河。吴时江南运河只从苏州开到奔牛,秦时运河便经由镇江入江。《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秦始皇还“治陵水道”,从嘉兴至钱唐(今杭州),通浙江。所谓“陵水道”,也即开河筑堤形成的水陆并行道路,是江南运河杭嘉段的雏形。秦朝前后仅十四、五年,在这短短几年就开凿这样2段河道,所以,从时间上说,秦朝在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还是显著的。
汉代水利

    汉武帝时,为了便于征输闽、浙物资北上,从苏州以南沿太湖东缘的沼泽地带,也开挖了一条长100多里的运河。其时太湖东缘尚无界限,只是在水中将妨碍航行的浮涨挖出,这样就接通了苏嘉之间秦时尚挖通的空白段,至此江南运河便粗具轮廓。
    汉时除开江南运河外,并对太湖西南地区作了较大开发。如长兴,早在阖闾时,就因筑城辇土而成“西湖”。越范蠡,在县东35里,筑“蠡塘”。汉朝在这一基础上,又进行了多项建设。如汉初荆王刘贾,在县南90里,开凿“荆塘”;汉平帝元始年间,皋伯通在县东北25里,又筑“皋塘”。所谓塘者,如有的史籍所称:“绵以水左右通陆路也”,是指两岩堤路夹河的水道,外挡洪涝,中通航尾和用来排灌的。所以,这些堤塘,实际都是为挡住湖水以宜垦殖之举。又如湖西民长兴毗邻的宜兴,其东氿和西氿,原是和太湖相连的湖汊,风浪很大。东汉时,袁圮在这里筑长桥,开便民河,以避航行风涛之险,也进行了不少建设。由汉时的确良些工程来看,很明显,这时太湖西南的农业区域,便已开始逐步从高地向沿湖低地拓展。汉朝太湖地区的另一重要工程,就是南部余杭的“南湖”。此湖在东汉熹平二年,由余杭县令陈浑创建。南湖位于旧余杭县城的南侧,是太湖流域兴筑最早,规模较大的陂塘蓄水工程。南湖的建成潴滞了南苕溪山洪,减轻了余杭及其下游游杭州、德清广大地区的洪潦威胁,并蓄电池水灌溉农田千余顷。南湖主要工程有湖堤、“龙舌嘴”、“五亩塍”及涵闸等组成。湖堤是利用县南凤凰山麓一片开阔的谷地,在北边和东边修筑孤形长堤一道,围成一个蓄水陂湖。由于西南地势略高于东北,在湖中筑一隔堤,将全湖分为两部分,西为上湖,东为下湖,总称南湖。上湖周长32里28步,下湖周长34里180步。上南湖至明代已被围垦。“龙舌嘴”位于湖的西北面南苕溪的南侧,分溪水入湖,龙舌嘴到南湖之间的进水渠叫“沙溪”,长约2里左右,溪水入湖处用块石彻筑,叫做“石门函”,这些都是进水工程。“五亩塍”位于湖的东南角,是一座溢洪滚坝。涵闸叫“西函”,建于五亩塍东侧,有引水灌溉和节制湖水的作用。这些建筑物,多数大致在陈浑建湖时就有了。南湖是继绍兴鉴湖以后江南地区修建的较大水库工程,标志太湖山丘地带的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潮在解放后经过全面整治,现在仍起着滞洪灌溉的作用。
三、六朝水利

    公元220~589年,我国长期处在南北分裂的局面,这时江南在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的统治下,社会比北方相对安定,加上北方大批流民的移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这一地区的经济,较过去明显地发展了起来。这一时期,太湖地区的开发和水利建设,主要有下列这样一些方面:
    (一)孙吴屯田
    六朝时,太湖地区的开发,曾以大规模的屯田方式进行。太湖地区的屯田不单是一种垦殖,从农田水利来说,也是在较大范围内的一项重要水利建设。六朝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以孙吴屯田规模为最大。孙权在称帝前,就任命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在太湖东南开始屯垦。建国后,又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区,置毗陵典农校尉。赤乌中,诸郡同部伍“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由此可见其屯田规模之大。湖西的溧阳等县则省县为典农都尉,负责屯田。孙权黄武五年,“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军土也营田垦殖。对此,晋左思《吴都赋》中,有“屯营栉比,廨署棋布”,“畛畷无数,膏腴兼倍”的描述。孙吴大规模进行屯田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太湖地区山丘高地和平原洼地农田水利的发展。
    (二)破岗渎和上容渎的开凿
    六朝的都城,大都设在今南京,而他们的经济,主要又依赖太湖地区,此前太湖流域与建业的交通,一般由运河从镇江入江,再由长江转达。长江有风涛之险,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在赤乌八年,孙权派陈勋率屯田兵士等3万人,开凿句容中道,即破岗渎。这条运河,起于句容小其,向东穿过山冈,到达今丹阳延陵镇西,再与江南运河相接。由于破岗渎通过茅山丘陵,河道比降较陵,所以在运道上修建了14座埭(即堰),分级节制水流,形成梯级航道。这样,东南的漕舟,就可由运河到丹阳,经破岗渎在句容转秦淮河一直到南就。
    南朝梁时,废破岗渎,另凿上容渎。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5里,实行高岗分流。一源东南流,长30里,沿程筑16唐埭,东流入延陵接江南运河;一源西南流,长26里,沿程筑5座埭,流经句容界,入秦淮河。总河道长56里,共21埭。河高坡陡甚于破岗埭,故使用仅50多年,到陈武帝时,废上容渎又复修破岗渎。
    (三)湖西地区的水利
    六朝时期太湖的农田水利,湖西以陂塘堰坝拦蓄为主,湖东南以塘浦圩田为主。其时湖西地区修建的较大陂塘,主要为丹阳的练湖和新丰塘。西晋末年,陈敏占据江东,使其弟陈谐在丹阳县北,利用当地天然地形,拦遏马林溪水,建成一个周长40里,蓄水面积2万余亩的练湖。练湖又称练塘,亦称曲阿后湖。练湖建成后,拦蓄山洪,使丹阳、延陵、金坛一带良田免被淹没,灌溉农田数百顷。新丰塘,系东晋大兴四年,由晋陵内史张闿所建。其塘址在丹阳县东北30里的新丰镇附近,溉田800余顷。据记载建塘时共用了21万多人工。另外,南朝时在金坛也修了不少塘堰,如单塘,由南齐单旻主持修建,位县东北28里;谢塘,梁天监年间谢法崇修建,位金坛东谢村,面积约百亩;吴塘,梁吴游主持修建,位县东25里,塘周长30里,半属金坛半丹阳;南、北谢塘,梁普通间谢德盛修建,在县东南30里,隋湮芜,唐武德中谢元超重修,各灌田千余顷;莞塘,梁大同五年(539)侍御史谢贺之组织百姓壅水为塘,因以后种莳莞草,故名莞塘。湖西修建的其他小型塘坝,更是繁不胜数。对于这点,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任丹阳尹时曾上表呈说,丹阳郡“旧遏古塘非唯一所”,因民贫业废,地利久荒,查得丹阳(治位今溧水县西50余里)、溧阳(治位今溧阳县西南90余里)、永世(治位今溧阳县南15里)等4县,有抛荒田8554顷,需组织118000劳力修治塘遏,约有一个春季就可完工。由此,也足以说明这一带小型塘坝的众多。如上所说,湖西地区如晋陵郡,孙吴时还是屯田垦殖的重点地区,其时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经二晋的发展,特别在南朝修筑许多陂塘以后,至南朝末期,如有的史籍中提到:“晋陵自宋、齐以来,旧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发展成为富实之乡。
    (四)湖东南地区的水利
    太湖东南地区地势低洼,要围垦就需筑堤,挡住太湖洪水。太湖湖堤在长兴修筑最早,除汉以前修凿的蠡塘、荆塘、皋塘之外,在三国吴孙休时,又筑青塘。自吴兴城北迎禧门外西抵长兴,为长堤数十里,既能拦截洪水的奔溃,卫护沿堤的良田,又方便了来往的行旅。吴兴以东的塘岸,则筑于东晋,这段称为荻塘的堤岸,由殷康主持,西起吴兴城,东抵平望镇,至唐贞元间,于頔又组织大规模整修,增高培厚,并改名为頔塘。对于荻塘的修筑,以往记载写成“晋殷康所开,帝溉田千余顷”。可是《永乐大典》引《吴兴志》的说法,认为这是不懂吴兴地势的人写的,称“湖(湖州)之城卑,凡为塘岸皆筑以捍水,作史者,以为开塘溉田,盖以他处例观”。正确的提法,应“易开为筑,易溉为围”。其实,荻塘两旁堤岸夹河,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阻遏湖水泛滥,有利于堤外围田,同时也可灌溉塘两旁农田,又能对苕溪来水起“急流缓受”的作用,又利于水陆交通。把青塘和荻塘联系起来,这反映六朝时,太湖南缘的湖岸已基本筑成。
    湖南地区,六朝时大体属吴兴郡。这一地区围田垦殖,需要疏浚水道,治理水患。南朝有两次提出在东南方面开入海水道。一次在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杨州刺史始兴王刘浚见松江沪渎壅噎不利,使吴兴郡经常遭受水灾,依据姚峤的建议,欲从武康紵溪(德清县东25里),向东开挖,接通谷水,经由长泖地区出海,河道长100余里。另一次是在梁中大通二年(530),因吴兴郡屡遭水灾,准备开“当漕大渎,以泻浙江”。因记载过于简略,具体路线无从知晓,推测是欲从德清向南开河出钱塘江的。两次计划均未实现。但可看出吴兴郡已在较快地进行开发。
    太湖东部地区,六朝时属吴郡。梁大同六年(540),将晋时的海虞县分置出常熟县。为什么称“常熟”?清《常昭合志稿》释称:“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岁常熟,而县以名焉”。由这一命名,反映常熟一带的塘浦圩田,大致在南朝末期已基本形成。
    (五)围湖造田情况
    据记载,六朝时的围湖造田,规模较大的有这样几次:孙吴永安三年(260),都尉严密议,作浦里塘,即在丹阳湖筑堤塘围田。后因用工过多,过费财力而未能实施。第二次是晋元帝时,晋陵内史张闿在无锡湖筑堰,试图泄涸湖水围垦。这次,后来也因天寒地冻无法施工而作罢。再一次是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修建阳湖堰(址今武进县),得良田数百顷,这次围田取得了成功。
    太湖地区经过上述开发建设,其社会经济在六朝时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如果说汉朝还是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的状况的话,那么,到南朝宋时,如《宋书》所说:江南就成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富饶之地。

隋唐五代水利的发展


一、隋唐运河

    隋大业六年(610),为准备隋炀帝南巡江南,在过去的基础上对江南运河,又进一步加以开拓。由镇江一直修到杭州,全长800余里,广10余丈。运河经过拓宽疏浚以后,不但提高了与北方的交通运输能力,也进一步沟通了太湖水系,从而对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经济开发,都起到了重大作用。隋代除江南运河外,还在湖西地区疏扩了一条丹金溧漕河。这条漕河,在刘宋时就有,当时叫丹泾渎。隋大业初,县令达溪明加以疏浚扩大,使之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干河之一。
    唐代在太湖地区,主要开了元和塘、孟河和盐铁塘这样一些区间运河。唐元和二年(807),李素开常熟塘,也称元和塘,自苏州齐门北抵常熟,长90里。元和八年,孟简为常州刺史,开古孟渎。孟渎在党旗城西28里,南通运河,北入长江,长41里,灌溉农田4000余顷,还能增引江水济江。唐太和中(827~835),又开常熟盐铁塘,西起杨舍镇,经常熟、太仓,在黄渡入吴淞江,全长190里。世传吴越王于此运盐铁,因以为名。太湖地区在冈身处地形较高,为高田区,冈身以西地形较低,为低田区;盐铁塘位于高低分界之地,不仅方便了运输,也较高低分片治理的作用。唐时修建的这些区间运河,也是塘浦圩田的骨干河道,起引水、输水、排水、灌水的作用,这对太湖东北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唐代海塘湖堤的修筑和塘浦圩田的形成

    开发太湖地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也就是围湖围海的过程。因为,塘浦圩田系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塘和湖堤系统的发展。唐朝时,太湖地区的海塘和湖堤,就基本上全线建成了。
    太湖地区最早的海塘,据《水经注·浙江水》引《钱诏记》称,东汉时,在钱塘县(治今杭州武林门内)东一里筑有“防海大塘”,系郡议曹华信创建。三国孙皓时,在金山筑咸潮塘。金山现在海中,但晋以前海岸线在金山至王盘山一线,后来海岸受冲内塌,金山和王盘山成为海中岛屿。又东晋城帝咸和时(326~334),吴国内史虞潭,“修沪渎垒,以防海抄”。当时松江在青龙镇东入海,其青龙镇以下的一段,称为沪渎。“沪渎垒”一般认为就是海塘。这是唐以前的历史情况,在唐朝一代,太湖地区海塘就基本修成了。《新唐书·地理志》载:“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晨,开元元年(713)重筑。”海塘系统的形成,使太湖东部平原大规模垦殖有了保障。如天宝时华亭县(今松江)的设置,代宗广德年间嘉兴一带的大规模屯田,就都是开元海塘建成以后的事情。
    唐代的修建海塘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太湖东南缘湖堤的建设。首先在开成年间(836~840),修建了蒲帆塘,东起吴兴城北2里,西接长兴县入太溪(即今箬溪),折北经今水口镇直通顾渚茶山。其作用相当今吴兴至长兴的横港。吴兴至平望镇这间的塘岸,是晋朝时筑的荻塘,唐贞元间,于頔又大加修筑,塘岸高1丈有余,改名为頔塘。平望至苏州南部,地势低下,河湖不分,需在水中筑堤,工程比较艰巨,至唐元和五年(810)才筑塘路,称为吴江塘路,即江南运河苏州平望段的西堤。苏州宝带桥也同时建成。当时修塘路,主要是为解决漕运的风涛之险和纤路问题;但塘路建成以后,实际上还改变了湖东洪水漫溢的状况,有利于岸东广大低洼地区的围田。其时湖水入松江之口仍很宽广,洪水宣泄的问题还不大。
    太湖西岸的塘堤,即宜兴百渎的横塘,是唐中期以后建成的,南北全长有数十里。
    頔塘、吴兴、长兴间横塘和湖西横塘,处于太湖进水之地。开始修筑时不是紧靠湖涯的,而是有一段湖滩之地,以后滩地逐渐淤长,茭芦地也逐渐开辟为水稻田,为了湖田排灌和航运的需要,在湖滩地里每隔几里疏溇港一条,这样就建成了许多溇港。后代所说的宜兴“百渎”,长兴“三十六港”,吴兴“三十八溇”即此(图2—1)。

    
    每一溇港的入湖处,都筑有闸,涝时控制湖水倒灌,旱时防溇水走泄。随着湖溇的外伸,为了便于蓄、灌、排和区间运输,在纵溇之间,隔四、五里加挖横塘一条。頔塘等也属于横塘的性质。太湖的2大源流苕溪和荆溪,水急流大,分别由吴兴和宜兴的横塘受之,再分入溇港而下太湖。“横塘纵溇”,能使水势和缓,起急流缓受的作用,以使上流不致有漫溢之患。太湖西、南的湖溇圩田系统,在唐后期已经形成。太湖东面的横塘,是吴江运河,始筑吴江塘路时是临湖的,后来滩地在涨坍不定的过程逐渐延伸,也开了溇港,即所谓吴江“十八港”和震泽“七十二港”。吴江十八港,为太湖泄水口港,震泽七十二港(部分属頔塘系统),则有进有出。吴江溇港的形成比吴兴、宜兴地区要晚得多,大约系明以后才形成的,其湖滩地的淤涨,尤以近200年来为迅速,湖溇圩田也随之增加。太湖湖堤的建成,为湖外圩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促使堤内湖滩地农田的开发,形成了太湖独特的湖溇圩田。
    唐代海塘、湖堤的建成,促进了太湖东南圩田的发展,而其开发,主要也是通过屯田的形式进行的。如唐代宗广德时,就在苏州、嘉兴等平原沼泽地区设屯开垦。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中载称:“浙西有三屯,嘉禾(即嘉兴)为之大。”在这篇文章中,还描写了嘉禾一屯的规划布置情况。指出屯有官、徒、夫、伍一套军事组织,嘉禾全区设有27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自太湖边至东南沿海,环绕着半个太湖都在嘉兴屯区的范围之内,屯垦时先兴修水利,“画为封疆属于海,浚其畎浍达于川,求‘遂氏’治野之法,修‘稻人’稼穑之政”。原来嘉禾地区是“际海茫茫”的一片荒芜之地,经过屯垦,畎浍沟川畅流,沟渠堤路整齐,川与湖连,沟中有船,干旱引水灌溉,水多及时排泄,交成了晴雨无忧、无凶年下岁之区。另外,《新塘书·地理志》也提到,海盐县有古泾301条,长庆年间(821~824)县令李谔曾进行开浚。这些沟洫,可能也是广德间所开,李谔重加疏浚而已。总之,广德这2年,嘉兴通过屯田,其经济地位在太湖以至全国,日渐重要了起来。所以李翰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之说。我国南北经济,在唐朝前期,还难分高低,但自“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祝摧残严重,南方特别是太湖地区,通过塘浦圩田的建设,至唐中期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移向南方,至唐朝后期,韩愈便提出了“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结论。
三、唐代太湖西南山丘高亢地区的水利

    唐代太湖西南山丘高亢地区的塘坝水利,也有较大发展。如长兴的西湖,周长70里,三国孙吴后期,引方山泉水注入,设水门40年,溉田3000顷,后逐渐湮废。唐贞元十三年(797),湖州刺史于頔修复。又如余杭县的南湖,东汉建成以后,也长年失修,唐宝历年间(825~827),余杭县令归珧加以整修,还于县北加辟北湖,周长60里(825~827),余杭县比南湖还大,扩大了分洪和灌溉效益,“溉田千余顷”。再如杭州的西湖,长庆二年(822),杭州刺史白居易也曾大加整治,陈筑堤蓄水外,还引水入上下塘河,灌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等田千余顷。天旱水浅时,可放邻近的临平湖水补充。此外,西湖还有济运和供杭州城市用水的效用,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另外,《新唐书·地理志》还提到了浙西不少水利工程,如乌程县(今湖州)东123里的官池,系元和中刺史范传正开。安吉县北30里的邸阁池,北17里的石喜鼓堰,引天目水溉田百顷,皆圣历初(698)县令钳甘知命修筑。这一带的堰坝,如明沈启《吴江水考》所说:“孝丰之坝三十七,安吉之坝三十六,武康之坝七十二,德清之堰九”,经后代不断增修,数量较多。这些坝堰,也如沈启所说,皆“潴而后泄于太湖者”,即能滞洪,又起到较大的灌溉作用。
四、吴越塘浦圩田系统的发展

    五代时,太湖地区大部分为建都杭州的吴越所统治。吴越对太湖地区的营田事业很重视,其无论是水政和水利建设,都在唐朝的基础上所改革和发展。如唐代的水利机械,除营田使外,又有都水监,把营田治水分属2个单位。吴越时把这2个机构合为一职,设“都水营田使”,统一规划水利工作,使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再如水利面貌上,吴越时太湖地区的塘浦圩田,发展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图2—2)。

    
    据北宋郏亶《水利书》载称,在吴越时,太湖平原就形成了“五里或七里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一横塘”,圩田和浦塘相应布列的棋盘式圩田系统。在这本书中,郏亶还详举了吴越在腹地水田和沿海旱田地区的横塘纵浦共264条,塘浦一般阔20~30余丈,深2~3丈,浅者也不下1丈,可容纳充分的水量;圩岸高厚,高的到2丈,低亦不下1丈,可防御大水的危害。如果将吴越兴修水利的方针、措施加以概括,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保持太湖入海河道的畅通
    吴越时,以吴淞江为主要泄水道,又是东北及东南两路河港为泄水之翼。当时吴淞江比较宽广,泄水较为通畅。东北方面古代有娄江等排太湖洪水入江,唐时娄江已经淤湮,吴越天祐元年(904),浚治新洋江(今青阳港),兼浚横塘,通小虞浦。新洋江开浚后,吴淞江以北的积潦,可北出长江,或向南排入吴淞江,又可引江流溉冈身,这代替了娄江上段。又经常疏浚常熟二十四浦,以起娄江下段的作用。太湖东南的东江,吴越时也已湮塞,由小官浦等分泄吴淞江部分洪水入海。吴越在公元915年,开浚淀泖上游的急水港;吴越宝正二年(927),又浚柘湖及新泾塘,由小官浦入海。除进行大的开浚工程外,平时经常撩浅养护,故入海河港基本通畅。
    (二)兴筑杭州海塘
    五代时今杭州城区已经成陆,但常遭海潮的强烈冲击。吴越建都杭州后,将修筑海塘视为急务。天宝三年(910),在杭州侯潮门和通江门外筑捍海塘,采用了竹笼盛石堆彻筑塘,又在塘外植大木十余行,称为“滉柱”,用来保护塘基,防止冲刷。捍海塘的建成,使杭州地区日渐繁荣起来。
    (三)沿江海口河浦设堰闸控制
    宋郏桥《水利书》谈到,吴越时北从常州、江阴界,南至秀州(今嘉兴)、海盐,一河一浦皆设堰闸。郏亶也具体讲到:今“海盐一县,有堰近百余所”,是古人(指唐和吴越)传下的遗法。又说古人为了防止高地降水流失,在高田区与低田区交界地带,也建堽门斗门,使高田旱时有水灌溉,又减轻低地排涝负担。采取“浚三江,治低田”,“蓄雨泽,治高田”的治理方法,使高低分治,旱涝兼顾。
    (四)有严格的水利管理养护制度
    吴越建有撩浅军,专事疏治养护工作。撩浅军设中唐天祐元年(904),共计七、八千人。撩浅军在“都水营田使”的统率下,分四路捃行任务:一路着重于吴淞江及其支流的浚治;一路分布在急水港、淀泖地区,着重于开浚东南出海河浦;一路分布在杭州西湖地区,担任清淤、除草、浚泉及运河航道的疏治和管理工作;又一路称作“开江营”,分布于常熟昆山地区,主要负责东北通江港浦的疏治和堰闸管理。这支治水专业队伍,其给养采取以水利养水利的方法,“收图回之利,养撩清之卒”。另外,唐代吴越时,每圩还设有圩长,每1年或2年,率遂圩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浦港。由于采取这些措施,所以出现了低田之堤防常固,旱田之浦港常通的局面。
    对于围垦,吴越也制订有一套积极方针。一方面,官府募民大力垦荒,使“境内无弃田”;另一方面,对围垦河湖滩地,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立法甚备”,不许乱围乱垦,以免影响水利。
    太湖地区的水利,在吴越时,是搞得最好的一个朝代。吴越不仅重视水利建设,建后,还特别重视对水利的管理和养护,修建和管理并重,是吴越经营水利和水利搞得较好的一个重要特点及原因。正因为这样,所以吴越时比较有效地抵御了水旱灾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吴越的整个86年中,太湖地区只发生过4次水灾,1次旱灾,是太湖地区历史上水旱灾害最少的一个时期。故史籍中常见,吴越“岁多丰稔”,“境内丰阜”,“斗米十余钱”等一类记载。

宋元时的太湖水利治理


一、宋代太湖水利治理

    公元978年,吴越归附于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以后,社会生产发展较快,这时太湖地区的苏、杭、湖、常、秀一带,富甲天下,出现了一段国泰民安的岁月。但是由于水利方针、管理政策及生产制度的改变,宋建国几十年后,塘浦大圩制渐渐解体了。至北宋后期,随着江南人口的剧增,耕地不足,大量围裹湖滩,结果水旱灾害增加,成为宋朝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宋一代,围绕水利与航运、水利与围垦、蓄水与排水、挡潮与排涝等矛盾,展开了一场长期的讨论和争论。宋代许多学者和卓识之士当时提出的一些治理太湖的方略和理论,对后世曾起到较大的积极影响。
    (一)北宋塘浦圩田体制的解体
    北宋初,塘浦大圩制渐见解体。入宋以后,一反唐朝和五代以来的治水方针,把水利转为以漕运为主,置“转运使”代替“都水营田使”。端拱中(989),转运使乔维岳,将凡是有障舟楫转漕的堤岸堰闸都毁去,使河网失去控制。庆历二年(1042),又筑长堤于吴淞、太湖之间,横截五、六十里,以便利漕运。庆历八年,另在太湖入吴淞江的进水口,建吴江长桥(又名垂虹桥、利往桥)。长桥的建造,沟通了吴江对外的陆路交通,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壅阻湖水下泄,加重了下游河港的淤塞,引起水灾增多,大批圩田被淹变成湖荡。所以,宋人议论太湖水利,对吴江长堤和长桥都有指责,但毫无作用,长堤长桥在非议中不仅没有拆除,反而继续修建加固。上述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塘浦圩田体制的解体。
    唐和五代时,太湖圩田位位相承,规模很大。郏亶说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按此规格计算,则一圩的面积在13000-26000多亩之间。北宋时管理制度废弛,各种破坏活动接踵而来。郏亶《水利书》中详叙了破坏大圩制的各种情况:有因贪图行船停船之便,凿开圩岸;有侵耕圩堤坡脚,造成堤身破坏;开浚的河浦标准不足,河身越开越小;地主只管收租,不管修圩;开挖古堤,张捕鱼虾,异之堤身毁坏等等。由于这样,大圩就渐次分解为小圩了。熙宁时,郏亶为维护大圩,曾提出过筑高圩深浦的整治规划,但刚一施工,就被迫停工了。以后元、明、清3代,太湖地区变成以民修小圩为主的局面了。
    宋代太湖地区圩田体制的这一改变,一直延续900多年,是有其原因的。太湖下游地区圩田的面积高程,绝大多数在3.0至4.0米之间,最低圩田的田面也不低于2.5米。而太湖洪水的特点是水位变幅小,下降慢,圩子内外水位高差较小。宋郏亶估计当时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5—7尺,其时昆山、常熟、吴江3县所筑的堤岸,高者7—8尺,低者5—6尺,华亭县堤岸不过高3—5尺。不象芜湖、当涂滨长江大圩,圩子内外水位高差大,圩内陆形低,靠高大的圩岸抗御洪水,圩子一般都很大。范仲淹曾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宋以后,这些地方的大圩也没有解体,因为缺乏如太湖下游塘浦圩田分割为小圩的地形条件。吴越钱氏时,土地利用还不紧张,大圩中有不少设开发的湖荡、洼地、低田可以蓄涝,而用封闭高厚的圩岸御洪。宋代人口增加,需开发更多的土地,荡、洼地大量圈围,有些在大圩中作径塍,以便分隔利用,大圩破坏,小圩随之产生。另外,五代前以屯田等大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宋时小农个体生产发展,大圩中高田与低田,灌溉与排涝,维修管理等存在矛盾,不利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问题在个体经济的条件下难以解决。宋代大圩制解体后,鼓励农民自筑塍岸,如嘉祐五年(1060)转运使王纯臣请令苏、湖、常、秀作田塍,位位相接,以御风涛,并要县官教导受益之户,自筑塍岸。被准推行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又如政和六年(1116),曾制订“管干圩岸、围岸官法”,结果苏州府兴复圩田2000余顷。
    (二)太湖水利的治理
    北宋时太湖下游洪涝灾害频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水利失修,塘浦圩田体制破坏等原因外,自然条件的变迁也是一个因素。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时期太湖平原在缓慢下沉,唐宋之际尤为显著。“东太湖—澄湖—淀山湖,包括吴江全县及吴县、昆山两县的周(庄)、陈(墓)、角(直)水网地区,似乎是一个沉降的中心”。这一点,解放后的澄湖、淀山湖等水域发现不少唐宋水井和文物,也可以印证。另一种观点认为沉降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宋时海平面上升了,“北宋以后,海面始接近目前海面,遂使湖夕倒灌,将太湖下游各河口淤浅,此后就出现水灾频仍,治水问题也就日趋迫切”。这时洪涝水停积于低洼地区,使一些地区如澄湖、淀山湖湖面扩大,还形成大量的瀼、荡。另外,由于这时长江泥沙量增多,东部海岸线迅速向外伸展,从5—12世纪,大约伸涨了60多里。太湖地区排洪干流河线伸长,河床比降越来越平,流速减缓,宣泄能力减弱,潮水倒灌越来越深入,河道淤积严重,低洼圩区积水长期不退。造成“千里一白”的状况。其时苏州5县积水面积约达4万顷,比太湖面积还大。结果造成严重减产,苏、湖、常3州“十常减其五六”。鉴于这种情况,宋代不得不多次进行了水利治理工程。
    太湖下游排洪出路,古代有娄江、松江(即吴淞江)、东江3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原来十分宽广的3江,渐趋萎缩,约在唐后期,东江、娄江先后湮塞,吴淞江也缩窄很多。吴越时经常撩浅养护,吴淞江还保持着较为通畅的局面。宋时筑吴江长堤和长桥,吴淞江进水口束狭,下泄清水量减少,无力冲淤,江尾和大海连接处,茭芦从生,沙泥涨塞。吴江塘岸东沙洲增生,变成了民居、民田和桑枣场圃。为了改善水利状况,宋代对吴淞江进行过两次较大的裁变工程,即改直盘龙汇、白鹤汇。汇是河道的弯曲部分,一般是指较大支浦和江会流处形成的大弯曲。盘龙汇介于华亭、昆山之间,其直线距离才10里,而河道迂曲长40里。景祐间(1034~1037)范仲淹治水时就提出要开直盘龙汇,未能实现。宝元元年(1038),两渐转运使叶清臣在盘龙汇北开新江,裁弯取直。白鹤汇在盘龙汇的上游,环曲甚于盘龙汇,水行迂滞,不能畅达于海。嘉祐六年(1061),两浙转运使李复圭,知昆山县韩正彦取直了白鹤汇。经过这两闪裁弯,吴淞江壅噎不利的情况有了改善。未改道前,吴淞江原来流经青龙镇,北宋时青龙镇十分繁华,开成新江后,旧江逐渐淤狭,青龙镇的地位,就慢慢被新起的上海镇所代替了。吴淞江近海段,崇宁二年(1103)开始浚治,从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港入海,计74里。
    在东北方面,宋代修建了至和塘(即昆山塘),并疏浚三十六浦。苏州与昆山之间相距60里,多浅水沼泽,无陆途,很为不便。唐代时曾议筑塘,因皆为泽国,无处求土,一直未能营作。宋至道二年(996),又有人建议修昆山塘,没能施工。至和二年(1055),开始修至和塘,仅挖成水道,堤岸不完备。至嘉祐年间,采用桩木竹席为墙,漉水中淤泥的办法筑塘堤,至嘉祐六年(1061)塘堤才全部完成。昆山塘因在至和年间动工修筑,所以后来也就改名为至和塘。至和塘从苏州娄门出,西承太湖鲇鱼口来水,支脉与淀山湖、吴淞江沟通,下接顾泾、黄泗等浦以达于海,能承担古娄江部分泄水之责,所以有人也将其看作为娄江。这是唐以后太湖东北水系的一大变化。但至和塘只是阔6丈的普通塘浦,汇水能力有限,故还需治理东北诸浦。宋代对东北诸浦的疏导工程,共进行了15次。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主要有这样几次:景祐二次(1035)范仲淹主持浚福山、许浦、白茆、七丫、茜泾、下张诸浦;政和六年(1116)和宣和元年(1119)越霖组织疏治昆山常熟港浦;隆兴二年(1164)沈度开浚东北十浦等。应该指出,太湖东北港浦,易于淤塞,需要经常疏浚,靠这几次修筑明显是不够的。
东南方面通海的港浦,宋时主要有上通柘湖的金山浦、小官浦,上通淀山湖的芦历浦,以及上通当湖的月河、南浦口、澉浦口。宋以前钱塘江基本上从南面的南大门入海,受涌潮的影响,南岸萧山、绍兴、杭州一带潮灾严重。南宋以后,江流海潮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潮趋北大门的形象,华亭等地海岸塌坍,海塘工程不断重筑加固,通海河港大部被堰坝捺断。如柘湖东南原有十八港出海,是东南三十六浦中的重要通海河港,但到南宋初,除新泾塘外,其他十七港都筑堰捺断。事实上新泾塘也曾筑过堰闸,如元祐中置闸,后因沙淤废毁;绍兴时又修新泾塘闸,因港阔海潮势急,时筑时废,不能经久。乾隆七年(1171),仍改新泾闸为堰,并将堰内移至20里的运港。这样柘湖十八港至此全部筑堰捺断。乾道八年,新筑捍海塘堰完工,明曹印儒《海塘考》称之条海塘,“起嘉定之老鹳嘴以南,抵海宁之澉浦以西”,这也就是后代所称的里护塘。此外,东南地区还有澉浦、蓝田浦、乍浦等港与海相通。明以后随着潮灾的加剧,东南通海港口才完全被堵断了。
    宋代除着重治理下淤河浦外,对江南运河也作了些整治和疏浚工程。当然,修浚运河,目的是为了便于漕运,但元疑也改善了苏、秀、常、润等州的农田水利。另外,对太湖溇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疏浚。如嘉祐六年(1061)家不仅且尉阮洪疏四十九渎;治平四年(1067),宜兴知县楼闶浚四十二渎,次年新开一渎,即档公渎;宣和元年(1119),浚宜兴县百渎。其他如开浚河浦、塘堰等小的工程就更多,《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熙宁三年至九年(1070~1076),两浙路修水利共达1980多处,溉田104000多顷。淳熙二年至四年(1175~1177),浙西路修浚陂塘沟洫共2100余所。对此,《宋史·食货志》解释称:“大抵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说明宋代尤其南宋时,因对太湖地区水利事业也较重视,所以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更较发达。
    (三)大量围湖垦殖的历史教训
    宋初,对较深的湖泊和滞蓄作用较大的湖荡,管理较严,不准随便围垦,只有少数盗湖为田的情况。北宋中期以后,开始鼓励围湖为田;政和时,朝政腐败,国库空虚,竟大量围湖以增加收入。在宋室南渡前后,北方时和时战,社会动荡,大批难民南迁,太湖地区人口激增,要求开发更多的土地;而迁到行都杭州的一批强宗巨族,更是大肆围湖占江,太湖地区水域面积大,水利建设在较大的范围内规划经营,有较完整的水利系统,水与与围垦基本上是相互促进的。宋代平原地区已基本开垦,于是盲目围湖围河,使塘浦圩田系统进一步受到破坏。
    关于宋代特别是南宋乱围乱垦的情况,稍举几个例来说,如常锡间的芙蓉湖,旧称15000多顷,在元祐(1086~1093)中,被围垦一部分。在宣和(1119~1125)初,曾围垦过华亭泖和常熟尚湖。丹阳的练湖,在隋唐时不仅灌溉,还起到济运的作用;南宋时失修逐渐淤浅,豪强趁机侵耕为田,面积也缩小很多。渐西最低处的淀山湖,淳熙(1174~1189)时也被围垦不少。不仅如此,太湖本身也被围垦缩小很多。如绍兴时,军队侵夺濒湖浅滩,侵占增多,湖面愈益狭窄。高淳3湖(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之间,在政和五年(1115)围成永丰圩,有田950余顷。当时被围的小湖荡就更多,不仅围湖,甚至运河和塘浦也有被围的。淳熙十年(1183)统计,浙西共有围田1489所。第二年,曾对已存围田立石碑,规定石碑外不准再有新围,但仍未能禁住后来围田的恶性发展。
    宋代大量盲目围湖垦田,其主要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水利,灾害增加。盲目围垦侵占水道,湮塞水势,破坏水系,河道易于淤积。陂湖经围裹后,潴水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涝时易灾,旱时无水灌溉。淳熙时围垦的淀山湖,把几条主要泄水道都堵塞了,湖水上涨,虽然围得2万亩地,但沿海大批良田被淹没了。对此提举常平罗点指出:“浙西围田湮塞水势,所在皆有,独淀山湖一处为害最大。”太湖东北三十六浦的淤塞,吴淞江过于弯曲和变狭,和围田也有很大关系。庆元二年八月户部尚书袁说友、侍郎张抑言:“今浙西乡落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有水则无地之可潴,有旱则无水之可戽,易水易旱,岁岁益甚。”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尤其南宋水旱灾害特多的原因。
    2、农田减收,国家失赋。围湖垦田,增加了耕地,可提高粮食产量。但围垦不当,不但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减产。南宋时御史中丞卫泾指出:两浙“隆兴、乾道之后豪宗大姓相继迭出广包强占无岁无之。陂湖之利日朘月削。”并对“围田既广,则增租亦多”的议论进行了驳斥。认为围垦筑堤阻塞水流出入之路。占据上流的湖田,独擅灌溉之利,民田得不到灌溉;水涝时,决水放入民田,民田于是受害。围田地势低,收成得不到保证,侥幸稔收也增加不了多少租税,而以往常获丰收的民田,稍遇水旱反成荒土,常赋收入大大减少。
    3、影响湖泊的多种利用。湖泊是运河的水柜,能调节运河水量。江南运河依靠丹阳练湖、杭州西湖水接济,这两个湖泊淤浅,蓄水量减少,使运输受到影响。为保证航运,一度曾制律不准民田灌溉,造成航运与灌溉矛盾尖锐。其次,湖泊也是鱼鳖虾蟹、茭荷菱芡等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之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遇到灾年,老百姓还可赖其生存,湖泊围垦后,老百姓更无生路。
    4、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大量围湖垦田,使上下游水利纠纷增多,水旱灾害增加,人民温饱更得不到保证,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愈益尖锐,因此围垦也成为当时朝野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鉴于上述这些原因,南宋朝廷也曾多次下令禁止围垦,但由于围田者大多都是权势之家,所以不仅禁令是一纸空文,围垦反而愈演愈烈。
    (四)宋代主要的几种治理太湖水利的论说
    北宋时,围绕治理太湖水利,不少名人学士,如范仲淹、郏亶、单锷、郏侨、赵霖、黄震等等,各自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尤以范仲淹、郏亶、单锷的主张影响最大。这里择要介绍如下。
    范仲淹在景祐元年(1034)知苏州,当时苏州大水,民田不能耕种,范仲淹提出并主持疏浚了东北白茆、福山、浒浦、茜泾、七丫等港浦。其主要构想,是通过这些工程,异泄苏州积水,使之东南之吴淞江,东北入长江,并建闸挡潮,旱时引潮灌溉,涝时排泄积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其在工程进行中,曾给当时宰相吕夷简一书,对太湖水利提出自己的治理意见。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加政事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一书,针对当时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部隳废的情况,提出了水网圩区的治理,应取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措施。对这一意见,后人都很重视。政和间,赵霖在,《体究治水利害》一文中,也提到“开浚港浦,置闸启闭,筑圩裹田,三者缺一不可”的看法。元代任仁发现明白指出:范文正公“尽心于水利,尝谓修围、浚河、置立闸窦三者相为表里,如鼎之足,缺一不可,三者备矣,水旱岂足优哉。”范仲淹的上述治理太湖水利的措施,不保为后来历代所推崇,就是现在,仍是水网圩区的主要治理方案。
    郏亶,太仓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三年(1070)郏亶将《苏州治水六得六失》和《治田利害七论》两篇文章上书朝廷。文中郏亶分析了太湖地形特点,详载了古人治水遗迹,着重总结了吴越钱氏治水的经验,提出了低田筑高圩,高田浚深浦和驾水入江归海的治理主张。太湖平原地势低洼,东南沿海岗身地形较高,环湖之地常多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郏亶认为治低田要于松江的南北开纵浦,以通于江,再于浦的东西开横塘,以分其势。塘浦要深阔,利用开出的土方,堆筑高堤,作成圩田,虽有大水,不能入于民田。这样,水位高于江中水位,江中水位高于海,能迅速排泄,故而产生“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的廉洁。治高田也要在沿海地开纵浦横塘,所开塘浦也需深广,这样做不是光为了排水,而是可北引长江水、东引海潮灌溉,并可多潴蓄雨泽,使大旱之年也有水灌田。郏亶还主张在高低田相界之处设置堰闸,以阻止高地雨水向低地浸流,这样既可减少低地排水负担,又可在高地拦蓄雨水供抗旱之用。这即是根据地形高下,分片分级控制,是很有道理的。郏亶强调“治田者本也,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郏亶所指的“治田”,即筑圩、浚河、建闸,恢复五代时的塘浦圩田系统。他们这些看法,是针对当时圩堤破坏,塘浦淤塞,低田被淹、高田常旱的弊病而言的;但同时也是对景祐以来只重视大江大浦的治理,忽视农田水利的批评。郏亶治理太湖水利的步骤,是先修复高圩深浦和堰闸,使水行于塘浦之间,不为田害;然后再开松江和大浦、恢复管理岁修制度等等。熙宁五年,郏亶被任命为司农寺丞,主持兴修太湖水利,动员了6郡34县的劳力,但开工不久。就为权势反对而罢官。他的计划虽没实现,但他的治水主张,一直为后世所重视。
    单锷,宜兴县人,中进士后不仕,悉心研究和实地考察太湖水利30年,于元祐三年(1088)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太湖洪涝的治理主张。单锷提出以治水为主的治理意见,反对郏亶治田为先的观点。他从太湖上、中、下游整体出发,探讨了水患发生的根源,对太湖水利核心的洪涝水排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的方法:在上游,他主张恢复溧阳五堰,使宣、歙等地的水不入荆溪,以减少西路来水。中游,开通夹苧干渎,开浚常州运河通江十四渎,导湖西冈坡来水北入长江。古夹苧干渎位于宜兴、金坛至武进一线,南接荆溪,与滆湖、长荡湖(即洮湖)相通,北接常州的江南运河。常州十四港在运河东北,是泄运河水入江的港浦。单锷认为开夹苧干渎通流后,“则西来他州及震泽之水,可以杀其势,深利于三州之田也”。并且疏浚宜兴百渎,使荆溪之水畅达太湖,利于宜兴湖溇之地灌排。下游,先开吴江塘岸东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凿开吴江塘路为木桥千所,扩大出水口,于下流浚治白岘、安亭2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入海。然后疏浚临江、湖、海的所有泄水港渎,等水泄后,再筑田围。单锷的这些观点,为苏轼等人所赏识,虽未付诸实施,但也为后人所重视。
    其他如郏侨、赵霖、黄震等人的看法,也颇有道理,但主要是综采范、郏等人的主张而加以发挥而已,所以不再一一介绍。
二、元代的太湖水利治理

    元初,为防止宋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反抗,将吴江长桥筑塞5余丈,沿塘36座桥洞也多钉栅或筑坝塞断,以致淀山湖东的小漕、大沥等处,泥沙壅积数十里之广,被豪强擅自围垦。待局势比较稳固以后,元统治者逐步认识到农业生产特别是太湖载我农业的重要性,才又开始重视太湖水利。在元朝统治年间,也对太湖水利进行过几次大的兴修;在施工时,还设置了都水庸田司专主其事。
    (一)太湖水系的治理
    元代治水着重开挖吴淞江、淀山湖及由淀山湖通入吴淞江的诸大浦。这是因为东南入海港浦的堰断,淀山湖变成苏、湖、秀3州之水总汇的处所。宋代淳熙后开始疏浚淀山湖通入吴淞江的诸浦,元代疏浚工程更多。元初淀山湖被豪强侵占,筑堤为田,每遇霪潦,泛溢为害。至元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291~1294)首先疏治淀山湖。随后修浚吴淞江及淀山湖的工程,以大德八年(1304)和泰定元年(1324)两次规模为最大;这两次都是由任仁发负责施工的。大德八年,任仁发鉴于“吴淞江故道堙塞,使震泽之水,失其就下性,为浙西诸民害,垂二十年”,建议浚治吴淞江。开浚段西自上海县界吴淞江江,东抵嘉定石桥洪,长38里多,深1.5丈,阔25丈。大德九年,并在江中置闸10座,以阻潮沙。十年,又对越屯浦、大盈浦、白鹤江、盘龙江、旧江等进行疏浚,除旧江外,这些都是由淀山湖向北入吴淞江的水道。泰定元年,任仁发疏浚吴松2江,当时吴淞下段,似系分成多股入海的。为排泄淀山湖涨水,又疏浚大盈浦、乌泥泾等,乌泥泾是与黄浦相通的,这时已开始疏导黄浦水系,黄浦渐大已见端倪。泰定三年,任仁发在吴淞江北支赵浦,黄浦西支乌泥泾、潘家浜各设闸2座,以阻遏浑潮内灌,蓄清水归吴淞江,企图促使吴淞江深阔。然因闸孔太小,出水口过于狭窄,反而受涝。由于常年闭闸,不能引潮水灌溉,农田又受旱。故没有多少年,即废各闸,吴淞江淤积状况,实际也无多大改变。至正元年(1341)再次大规模疏浚吴淞江,捞摝吴淞江泥沙,又浚松江府门外漕渠及张泾、风波塘、南俞塘、北俞塘、盐铁塘、官绍塘、盘龙塘、蒲汇塘、六磊塘、石薄塘等20处河道,都在吴淞江东部海口段。吴淞江海口段淤塞与海岸线迅速外伸是相关的,而疏浚海口段与围垦新涨海滩也是分不开的。由于沿海新涨滩地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带先后就又新设了一些县分,如宋末分昆山县增设嘉定县,元初又分华亭县增设上海县等等。至元朝末年,吴淞江下游淤塞已很严重。其时周文英在《论三吴水利》中说:“江口河沙汇嘴至赵屯浦,约十余里,地势涂涨,积渐高平,此所谓海变桑田之兆,即非人力可胜。”周文英主张弃吴淞江置之不论,而专意于江之东北的刘家港、白茆浦等处。
    太湖下游东北方面的河道,元代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刘家港(即刘河,今浏河)。刘家港在宋代的文献中没有见到记载,元初开始疏浚。它是由一般塘浜变成大港的,因所处地势低,水流顺直,所以在江冲浪刷的作用下逐渐深阔。至元二十四年(1287),宣尉使朱清疏导刘家港,把至和塘和刘家港连接起来。由于古娄河摆动于刘家港以北,七浦塘以南,与刘家港很接近,元代刘家港出现后成为东北方面最大的干河,起了古娄江的一部分作用,故人们也把它看作娄江。元时漕运以海运为主,刘家港变成太湖地区“千艘所聚”的港口。因此,太仓城也随之逐渐繁荣起来。东北方面其他港浦的疏治,就要算至正二十四年(1364),占据苏州一带的张士诚浚白茆塘工程为大了。施工时他共起兵民10万人。白茆塘疏浚后,如史所记,由是“水势峻下”,“境内丰熟”,获益了一个时期。
    (二)圩田水利
    元代对圩田水利也较重视。大德二年(1298),立浙西都水庸田司于平江路,专督修筑田围,疏浚河道。据记载,三年在平江路置闸堰凡78所。这些都是圩田地区的不利建设。至大初(1308),江浙行省规定圩岸分等标准,以水平面(似指一般水位)作标准,田面和水面一样高的为一等,围岸高7.5尺;田高于水,则围岸的高度以次递减;田面高于水面4尺为五等,围岸高3尺。即修筑的围岸,依照地面高低分作五等,每1尺为一等,以便督促修筑。
    (三)运河治理和海塘修筑
    泰定元年(1324),开浚镇江运河,疏浚练湖以利济运。天历二年(1329)修筑恢复运河京口闸,以引蓄江水。元时吴江塘路日夜遭受风涛冲击,至正六年(1346)大修吴江石塘,在长桥南正当太湖急溜地段修筑,长9里,高1丈,宽1.4丈,置水窦136,以泄横流,这也是后来所称的至正石塘或九里石塘,至正石塘有利于漕运,但太湖水势更加受阻,塘路两边淤积加快。
    元代也多次修筑过海塘,其主要成绩,是创造出了石囤木柜的修筑技术。盐官州海岸土质松软,很难筑塘,运用石囤木柜法后,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明清太湖水利的整治


一、明代太湖水利的整治

    明初建有南京,经济上直接依赖太湖地区。永乐迁都北京以后,漕粮仍然靠南方特别是太湖地区供给,所以,整个明朝一代,对太湖水利的治理也颇重视。
    (一)太湖水系的整治
    明代治理太湖水利的重点,主要也是解决太湖洪涝水的出路问题。其具体措施是:在上游,减少注入太湖的水量;中游,浚治湖水出口,分流排水;下游,着重疏浚吴淞江入海干流,兼顾东北港浦的浚治。
    春秋末年,伍子胥在今高淳东开胥溪。唐末杨行密据宣州,其部下台濛于唐景福元年(892)在胥溪兴筑鲁阳5堰,以便蓄水从江浙转运军粮。5堰由西至东为银林堰、分水堰、苦李堰、何家堰、余家堰,各相隔5里左右,其后废置不定,南宋和元时,基本上处于废弃状态。明初建都南京后,苏浙漕粮要逆长江西上,为了避免江涛之险,洪武二十五年(13923),疏浚胥溪运河,在今东坝处建石闸1座,名之为广通镇库;又开凿溧水胭脂岗,通过胭脂河把石臼湖与秦淮河连接起来。苏浙漕运由太湖经荆溪、胥溪,过广通镇闸,到固城、石臼2湖,东北入胭脂河,下秦淮河,直达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江浙漕舟改由京口渡江北上,胥溪运河遂失去其重要地位。当时太湖下游水患严重,苏州人吴相五引单锷议上奏,建议在胥溪筑坝减轻苏松地区水患。这一建议被采纳后,于是废闸为坝,称为上坝或东坝。自此宣、歙之水很少进入太湖,但坝犹低薄,水易漏泄。正统六年(1441),长江水泛涨,坝大块,苏、常一带,遭受水灾,巡抚周忱召集民工重新修筑。由于商旅过坝可收取税利,正德七年(1512),将坝增高达3丈。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坝东10里许,约古何家堰外,更筑1坝,称为下坝。下坝以东之河称为下河,上坝以西之河称为上河,两坝之间者称为中河。由于上坝、下坝都在高淳之东,故统称为东坝。明代修筑的东坝,对上下游的影响都比较大。宋时5坝毁圮,水流易于东泄,固城、石臼、丹阳湖区圩田得到普遍发展,明筑东坝后,因芜湖沿江地区高于内部,水流壅遏,高淳等地湖区扩大,湖田多沦没为湖。固城、石臼、丹阳诸湖沉没圩田达到10万余亩,废圩80所。另外,东坝筑后,减少下游的来水量,有利于下游圩田的发展。如常州、无锡间的芙蓉湖,在正统时周忱将其全部围垦成田,称为芙蓉圩。因此,从明后期一直到清代,都筑上下两坝以减少太湖的来水量。下游水量减少后,对下游河道的冲淤又有不利。当时归有光就认为,吴淞江所以淤塞,是因没有足够的清水来冲淤。同时,由于东坝的拦截,太湖湖西一带,在干旱年份,也出现了水源短缺和无处引水的情况,这一点,限于当时的水利技术水平,似乎一直成为明代未能解决的矛盾。关于太湖西部的水利建设,除东坝外,明朝在宜兴、湖州等地,也常疏浚溇渎,使注入太湖的水道保持畅通,这对滨湖溇圩田的农业生产,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明代太湖水利由朝廷派员主持的较大的治理工程有10多次,其中成绩比较显著的有永乐初夏原吉、正统间周忱、天顺初崔恭,弘治间徐贯、正德嘉靖间李充嗣、隆庆时海瑞、万历初林应训等人的治水,治理的重点是在下游。明初太湖下游水患严重,永乐元年(1403)命工部尚书夏原吉负责治理。夏原吉的治水方案,采用了元未周文英和明初叶宗人两家之说,认为吴淞江下游段从夏驾浦至上海南跄浦口潮汐淤塞,已成平陆,淤泥淤沙,难以施工,而提出“掣淞入刘”的办法,即由夏驾浦、顾会浦导吴淞江的水,改经刘河出长江,以代替吴淞江下段的开浚。同时开阔范家浜。黄浦原为吴淞江支流,明初黄浦下游段,即上海浦壅塞,夏原吉认为难于疏浚,而将浦东附近的范家浜,(约从今上海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的河浦),开阔至30余丈(图2-3)。

    夏原吉的这次治水,促使太湖水系发生很大变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其主要影响为:
    1、导淞入刘,使刘河保持了200多年的通畅局面。刘河出海路线较径直,导淞入刘后,清水水量增加,水流迅急,以致到明朝末年,刘家港仍保持“阔者一、二里,狭者亦不下百丈”的宽阔水面。
    2、范家浜的开浚使黄浦扩大。范家浜开挖后,黄浦上承淀泖湖群之水,淀泖地势最低,太湖下泄之水,先汇集于此,加上杭、嘉之水也注入黄浦,黄浦水域面积广,清水来源多,在落潮时,有足量的清水冲淤,这样黄浦是以自然扩大。范家浜未开之前,黄浦之广不及吴淞之半,范家浜开浚时为30余丈,万历间已扩大为2里余,时至现在,深广的黄浦江,仍为太湖下游主要的排洪河道,而吴淞江反变成了它的支流,这也是造成以后上海港或上海市繁荣的直接因素。
    3、导淞入刘,引起吴淞江的一系列变化。吴淞江下段因潮沙淤积,湮塞严重,中段淤积情况较好,导淞入刘后,夏驾浦以下至黄渡这段淤积也加快了。对于这一变化,嘉靖时李充嗣认为是刘家港之潮与黄浦之潮在吴淞江互相低撞,增加了吴淞中段泥沙的沉积。明代浚治吴淞江10多次,以浚治夏驾浦以下次数为多。如成化八年(1472),水利佥事吴()浚治吴淞江,西自昆山夏驾浦,东至嘉定徐公浦,凡130里。成化十年,巡抚都御史毕亭开吴淞江,自夏驾口至西庄家港,共11700余丈。弘治元年(1488),带理苏松水利江浙佥事伍性,浚吴淞江中段40余里。七年,工部侍郎徐贯疏浚吴淞江、大石、赵屯等浦。嘉靖元年(1522),巡抚李充嗣浚吴淞江,从夏驾浦至龙王庙。万历初,巡抚御史林应训主持治水,浚吴淞江,自昆山县慢水港至嘉定县徐公浦止,长45里。这些工程规模都较大。另外,导淞入刘后,水量分散,水弱流缓清不敌浑,使吴淞江下段更易淤塞,两岸支港亦因之淤塞,致使这一地区排水和灌溉问题无法解决。在夏原吉治水50多年后,崔恭仍浚吴淞江下段。天顺三年(1459)崔恭治水,不再疏浚旧江道,而是开挖新江,所开江起自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司(距上海旧城西北12里)共22000丈。崔恭这次开的新江已与宋家浜(亦称宋家港)相接,宋家浜后演变为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崔恭治水后,吴淞江下游分成旧江、新旧两支,旧江也称为虬江。这样新江渐成为正流,而虬江成为吴淞江的支流。隆庆一年(1569),海瑞又开浚新江,自黄渡至宋家桥长80里,形成吴淞江下游现今河线。之后虽仍浚治旧江,但主要就为排涝之用了。
    明代对太湖东北地区港浦的疏浚也很重视,夏原吉、周忱、徐贯、李充嗣、海瑞、林应训,都分别浚治过东北港浦。在这一地区的水利工程中,以疏浚白茆港工程量为最大。因为,白茆港是仅次于刘家港的大港,刘家港转排吴淞之水后,东北地区之水,主要就由白茆港排泄了。
    (二)圩田水利及治理技术
    明代对圩区水利,如民国《吴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三年,谕工部,仰该府州县提调官,常川体勘境内应有圩岸堰坝坍缺,陂塘沟渠壅塞,务要趁时修筑坚完,疏浚流通,以备旱涝。”反映这时农田水利的兴修,主要以地方为主、以民办为主。朝廷派官员主持治水时,一般也督责各府县兴修农田水利。据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统计,明代兴修太湖水利工程大小有1000多次,主要是塘浦圩区的浚河、筑圩、建闸工程,尤其重视圩岸的修筑。如正统七年(1442),周忱督责吴中水利,就是修筑低圩岸塍和详定堤水岸式,以期抗御大水。
    明代中期开始大量开发丹阳、金坛、溧最等县北山平原中的洼地。这类洼地,汛期大水时,上受山洪冲击,下受河水顶托,在明以前几乎全是荒滩地。明中期后,在金坛县建成建昌圩、都圩、长新圩、杨树圩、大小南北圩等等。丹阳、溧阳等地,也均有修建。其中建昌圩,内中有天荒荡,俗有“十万天荒九万田”之说。经实测,金圩面积为73800亩,内有耕地38800亩,利用中部天荒荡蓄水备旱,滞蓄涝水。为了防除山洪,沿圩堤外还一有两条截水河道。
    明代在频繁的圩田水利建设中,圩田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如在圩内筑“径塍”、“戗岸”,实行高低分级控制,以达到减少洪涝损失。当时圩子面积小,一般为几百亩、数十亩,为抗御较大的洪涝灾害,一些圩区实行联圩并圩。如万历时,耿桔在常熟就推行过这种办法。明时对圩岸的规格、修筑的方法、养护管理措施等等,也都作了较严格的规定。明代关于圩田水利技术的论述,比以前任何一个朝代都多。如周忱、姚文灏、史鉴、金藻、吕光洵、何宜、吴诏、朱衮、耿桔、陈瑚、徐光启等等,都对圩田水利有较深的研究。如万历时耿桔所著的《常熟县水利全书》,其“开河法”、“筑岸法”专论,就对浚河筑圩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即使是现在,仍还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三)海塘建筑
    明代在海塘建设上,也兴建过不少工程和取得不少进步。钱塘江口门历史上有3个,即所谓南大门、中大门和北大门。宋以前,钱塘江基本上走南大门入海,南宋以后,出现了潮趋北大门的现象,但主流仍走南大门。到明代时,主流走北大门的次数比以前增多,海盐一带海岸内坍严重,就成了重点修筑地段。在明代整个276年中,海盐、平湖段的海塘修筑,共20多次。为了防止海岸坍塌,就将这一段改修为石塘。海宁段地基松软,抗冲能力小,仍旧用石囤木柜法筑土石塘。至于江南段海塘,也向长江口以西作了延伸;如洪武年间修建的江南海塘,南起嘉定县,向西就一直到跨刘家河。明代修筑海塘最大一次工程,是成化八年(1472)巡抚毕亭主持的嘉定至海盐土塘和松江至平湖的海塘。嘉定至海盐的土塘,全长52517丈,松江至平湖里护塘长53里,这样,东南通海港口应付一部断塞了。另外,崇祯时,因华亭()阙海塘屡被冲决,于是也改筑石塘,这是江南海塘修筑石塘的开始。关于海塘修筑技术,明时也有不少进步。如黄光昇的“五纵五横鱼鳞大石塘”,其他还有“坚砌坡陀塘”、“桩基叠石塘”等等。

    这些新出的各种型式海塘,都是为适应不同的地基、海浪等情况而创造出来的。
二、清代太湖水利的整治

    清代对财赋之地太湖地区的水利治理,也颇重视,除开浚吴淞江等河道外,还化费巨额资金修筑海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的数量也相当大。
    (一)吴淞江的疏浚及随浚随淤的原因
清代太湖水利的治理方针,还是着重开浚吴淞江,兼顾东北地区港浦的疏浚。开浚吴淞江主要在黄渡以下,前后有1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6次。
    1、康熙十年(1671),马祐疏浚自黄渡至黄浦,总长11800余丈,河面阔15丈,深1.5丈;并在黄浦口建大闸1座。
    2、乾隆二十八年(1763),庄有恭奏请开黄渡越河(即今黄渡镇南的河道),长640丈。因黄渡江形较曲,民居稠密,疏浚难施,乃另开越河。
    3、嘉庆二十三年(1818),陈桂生疏浚自黄渡至上海万安渡长11000余丈,河宽9.0—12.5丈不等。
    4、道光七年(1827),陶澎疏浚自井亭渡至曹家渡,逢湾取直,通长10800余丈。
    5、同治十年(1871),张之万疏浚自黄渡至新闸西9020余丈,并用机船浚挖黄渡、新闸东西共长738丈。
    6、光绪十六年(1890),刚毅疏浚自四江口迤东之横溇口至新闸大王庙,工长12500余丈,面宽10丈,平水面浚深1.1丈。
    关于吴淞江的情况,至清代时,出现了随浚随淤、淤淀越来越严重,江身越开越小的局面。在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商埠,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与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件,在上海割地开设租界,任意围占江岸建房造桥,这样,吴淞江终于发展成自黄渡以下阔不过三、五十米的苏州河了。
    吴淞江古时水面很宽,北宋时郏桥称吴淞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松江旧志称唐时阔达20里,宋时也阔9里。但是,从元朝末年起,吴淞江下游淤塞变剧,如明隆庆三年开挖的吴淞江段,就只阔15丈,至光绪十六年再浚时,更变成宽仅10丈、深1.1丈的河段了。明清时吴淞江下游淤塞迅速,而且随浚随淤,其原因大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江海岸线外伸迅速。如元代至明初,海岸线增长近40里,这样吴淞江河床比降变小,流速减缓,潮沙容易淤积。
    2、水源减少。夏原吉掣淞入刘及开挖范家浜,吴淞江水向北注入刘河,淀泖及浙西大量来水注入黄浦,吴淞江因海口淤塞,亦有部分水流分入黄浦入海,水分势弱,无足量的清水冲去潮泥,由是吴淞江海口段淤塞加剧。另外再加上盲目围湖围江,水道渐塞,虽然浚治次数很多,总也不能挽回其淤塞的趋势。
    3、吴江塘路及东太湖形成的影响。唐元和五年筑吴江塘岸,宋庆历时增修,又作长桥,由于塘岸与桥洞的束水,水势减弱。元代又修为石桥,开洞门105个,洞门狭窄,故上流阻遏,下流散缓,水灾增加。明代嘉靖时石桥渐淤,止有三、四个洞门可通舟楫,其余茭芦丛生,涨为平田,水势转向东北,主要出水口从长桥移至瓜泾口。吴淞江东坊至角度一段,水排不下去壅积起来,宽达六、七百米。由于水势减弱,吴江塘路两边淤涨迅速,元末吴江塘路是面临太湖的,明后期滩地已涨出几里,至今日,运河与太湖之间,少则有七、八里,多则有20里以上。清工由于淤涨引起的突出变化,是大缺口和东太湖的形成。洞庭东山原在湖中,后来由于滩地扩大,对面胥江口以南滩地伸涨,东山与陆地逐渐接近,中间形成一个宽阔的缺口,称为“大缺口”。大缺口在清初还阔200—300丈,后被居民种植茭芦,泥淤滩涨,水口渐窄,至乾隆十四年剩50余丈。八十年后,道光十年时,口宽仅只6丈,至19世纪中叶,便已基本淤合,洞庭东山即出现在“半岛”的面目出现了。东山与陆地连接以后,把太湖东隅与西部隔开,形成了一个狭长的“东太湖”。此前,太湖洪水通过“大缺口”,以吴家港为出水主港,疾趋吴江长桥。明末吴家港、长桥淤塞,北面的出水口瓜泾口比较宽广。东太湖形成后,湖水要绕洞庭东山进入东太湖,再由瓜泾口东泄入吴淞江,水流当然迂回势弱,这就加速了吴淞江的淤积。
    (二)东北港浦的浚治
    明代夏原吉导淞入刘,使刘河曾长时保持了一段通利的局面,但至崇敬祯末,刘河便已逐渐淤塞。从清初起,即开始浚治刘河,据统计,在清一代,共疏浚刘河16次。其次为白茆,约疏浚10次。其他如孟河、福山、七浦、徐六泾、浒浦、梅李等港浦,也都疏浚多次。其中工程较大的,如顺治十二年太仓知州白登明开刘河60里及其北支朱泾50里,排泄积水入海。康熙十年,马祐开浚刘河淤道,自盐钱塘至航船港达海口,共长5180丈,并于天妃宫建立一水闸。康熙二十年,慕天颜浚白茆港淤道,自支塘至海口,长43里。道光十四年,巡抚林则徐浚刘家港,起吴家坟港口,至白家厂基东止,长7300余丈,面宽8—10丈不等,平水浚深9尺;又自盐铁东杨家浜起,至吴家坟港止,长790余丈,面宽8—9丈不等,平水浚深7尺;此外还同时挑了白茆河及徐六泾。光绪二十四年,两江总督刘刊一挑浚刘河,自殷港门起至浦家港口止,全长4100余丈。清时东北港浦和明代一样,潮沙淤积严重,时浚时淤,为了防止潮沙淤积,曾在刘河、白茆河道河道口建闸,但是,由于筑闸技术水平不高,往往屡筑屡圮,或者闸小,反而起阻水作用,到清朝后期,刘河宽不到10丈,元、明时期曾是东北干河的刘河,至此便已降为一条普通的港浦清代后期太湖排洪,就只有黄浦一江承担了。
    (三)农田水利情况
    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其任何一个较大变化,都会随之反映到农业生产上来。如上海原先大多数也种植水稻,清初水利失修,就大面积地改种棉花、豆类,粮食产量减少3/10,迫使农民不得不到华亭买粮食吃。在这些后,清代在太湖地区就兴修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据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统计,清代在这一地区,兴建的水利工程多达2000余起。除疏浚水道、修筑海塘外,大部分为水网圩区的浚浦筑圩工程和山区塘、堰、坝的修筑。清代大量开发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道,破坏了水利。这一点,如王凤生在《浙西水利备考》中所说:“杭郡之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地匝万山,为水道发源之处,近以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辄有泛滥之虞,与湖郡之孝丰、安吉、武康三县,长兴县之西南境,乌程县之西境,其为害则同。”所以河道需要经常疏浚,这也是浚治工程增多的一个原因。
    在圩田治理技术上,清代也有不少创新。由于自然演变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圩内陆形高低不平,多数圩子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所谓“釜形圩”或“仰孟圩”状况。嘉庆十八年,青浦孙峻写成《筑圩图说》一书,总结了治理和利用“仰孟圩”的经验。通过“围”、“抢”,即修筑高厚坚实的外围及分格控制的塍岸(抢岸),实行高低分开,分级控制,达到水不乱行,减少淹没,易于戽救,从而取得丰收的目的。这一套技术措施,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实用性。
    (四)海塘修筑
    清代在海塘修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程技术上取得了不少进步。比较而言,在清代前朝,如康熙、雍正、乾隆时,对海塘修筑尤为重视。每一次修筑,往往用银多达几十万至一百余万两。清代海塘修筑重点在海宁。康熙间钱塘江南大门、中小门相继淤塞,潮流走北大门的形势形成,海宁一带正当潮冲,海岸塌坍严重。为此,从康熙开始,历雍正、乾隆3代,将海宁一带建成“鱼鳞大石塘”。为了防止海潮淘刷塘基,还修建了“坦水”工程用以保护塘基。另外,为避免潮水主流直接冲击塘身,修建了“桃水坝”和“盘头”,用以挑水防冲,保护塘身。清代对江南海塘也曾多次修筑,在华亭、金山、宝山等处险工地段,就修筑了石塘。至于奉贤、南汇、川沙地区的海塘,因这时岸滩外涨迅速,如南汇,外涨竟达40—50里。南汇一带,在明万历十二年就筑过外捍海塘9250余丈,清雍正时南汇知县钦连,在明万历外塘的基础上重加修筑,长15300余丈,称之为“钦公塘”。随着海滩的外涨,光绪十年在钦公塘外又筑一条新的“王公塘”,以后又在新塘外更筑“李公塘”;每次新塘建成以后,塘内的土地便随即围垦。奉贤、川沙的情况,也大致与南汇相似,所以,这几县不断修筑海塘的过程,实际也是不断向海滩围垦的过程。长江口区,自明万历以来,长江主流从走北支入海改为南支入海,宝山内坍严重,清时多次修筑土石塘工。太仓地区明代修筑过海塘,清乾隆十七年重筑。常熟海塘最早筑于乾隆十九年,东起铛脚港,西至耿泾港止,共长60里。清代通过对江浙海塘的不断修建,使这一带海塘工程更加雄伟,对捍卫农田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湖地区从新石器时期种植水稻开始,便具有了初步的灌溉、排水技术。春秋吴越时期,开挖最早的运河,并在浅沼地区进行围田垦殖。秦汉至六朝,重点开发较高的湖西地区,大力修筑塘堰,湖东南低洼下湿之地,也得到了某些开拓。隋代江南运河全线贯通,唐代海塘、太湖湖堤基本筑成,唐后期塘浦圩田系统形成,至五吴代越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太湖地区渐变为甲富全国的经济发达之地。北宋初期大圩制开始解体,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的因素,水旱灾害增加,开始转为重视太湖水系的治理,着重治理吴淞江和东北港浦,基本上堵塞了东南通海港浦。元代大体因循宋代治水方针。明清治水重点放在解放洪涝水的出路问题上。经“导淞入刘”及开挖范家浜等工程,黄浦逐渐扩大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干流,而吴淞江淤塞变成一条普通港浦。此外随着海塘及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在水利技术方面也有较大进步。总的来说,太湖水利大体经历了开发、发展和治理历史过程,水利的兴修对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起了世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太湖水利的复杂性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一些水利问题很难解决,水旱灾害仍是频繁。
  解放后短短的几十年,太湖水利面貌有很大改观,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诸如普遍加高、加固了江堤海塘;加强圩区水利建设,改造旧河网,建造新河网;发展机电排灌;拓浚通江各港,并建闸控制;山丘区建造青山等大型水库7座,又修建大量的中小型水库和塘坝;整理湖西河道,兴办苕溪导流工程,打开和杭州湾南排的通道等等,都作出了显著贡献;当然,这不是说现在太湖地区的水利就搞得很好了,今后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洪涝水的出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以使太湖地区的水利为经济建设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或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江水利史
[原创]上海游记 漫话苏州河之一 东方海曙
江苏省通志稿都水志 第七卷 海 海塘 太湖 ~~~ 第八卷 水利
吴中水利书
范仲淹苏州治水的成功与无奈
太湖“背脊”上的“都江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