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圩区内水利冶理


  自宋代以来,由官府主办的太湖水利集中于下游干支排水河道疏浚,圩区治理主要由民间自筹。明代圩田建设要数常州芙蓉圩规模较大。芙蓉圩原是芙蓉湖,地处今常州东北23公里,地跨武进、无锡两县,日久淤浅。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巡抚周忱致力于太湖水利治理,曾疏浚下游吴淞江等河道,开阔太湖出水口和重建高淳东坝,阻止胥溪进入太湖。据道光二十六年(1836年)颂德碑记载,周忱“上筑溧阳东坝,下疏江阴黄田港,湖水遂涸,分筑各大圩,召民开垦,湖遂为田”①[注:载《芙蓉圩修堤录》。据《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载《明韩邦宪广通坝考》记载,周忱修东坝在正统六年(1441年)。据《(雍正)江南通志·苏州府》载,正统七年周忱“增修低圩岸塍”,或芙蓉圩成于是年。]。开垦为田的湖泊中,以芙蓉圩最大。圩田纵横二十多里,周围六十余里,其中农田十万八千多亩。圩田修成后,据《芙蓉圩修堤录》记载,曾在嘉靖四十年,万历五年、天启五年、康熙十九年、道光二十年洪水五次破圩,但都很快修复。至今芙蓉圩仍是当地的重要农业区。

  明代总结圩区水利经验较系统的是耿桔。耿桔字庭怀,河北河间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县,对圩区水利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著有《常熟县水利全书》10卷,被徐光启称赞为“水利荒政,俱为卓绝”②[注:徐光启《农政全书》卷8]。他所总结的“开河法”、“筑岸法”被明清农学著作和地方志广泛引用。此外,值得提出的是他关于联圩并圩的提议。

  太湖下游圩区北宋以后多演变为数百亩的小圩。耿桔认为,圩区过小,劳力有限,难以抵御大旱大涝。他提倡数十小圩联并成一大圩,这样,圩堤可较高厚;圩内纵横开渠,便于灌排和行船,圩内河口建闸,沟通内外水道;圩中心最低洼处开辟作容蓄区,更方便于灌溉和排水,从而形成一个引蓄灌排的灵活的水利系统。这一时期对联并大圩也有不同看法,姚文灏作《修圩歌》:“教尔分小圩,圩小水易除,废田正不多,救得千家乐”③[注:张国维《吴中水利书》卷28,其中个别字据《(同治)苏州府志》改正。]。大致来看,地形高程相差较大的地区宜小圩;地势平坦而管理完善的,圩区稍大较有利(见图9-15)。

  清代太湖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仍维持不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国的农业收入地丁正杂银约三千万两。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共交纳一百六十万两,约占全国总数的1/20。而对农田征收的粮食税,全国共计约九百万石,苏、松、常三府共纳一百六十多万石,约占全国总数的1/5.4①[注:参见粱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乙表7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本区农业生产发达的标志,也注定了清政府不能忽视太湖水利。开国之初顺治帝就指示说:“东南财赋重地,素称沃壤,连年水旱为灾,民生重困,皆因失修水利,致误农功”②[注:《清朝文献通考·田赋六》。],指示地方官吏认真办理。清代太湖水利的主要工作仍集中于下游泄水道的疏浚。不过,在明代,太湖泄水干道的黄浦江日益壮大,刘河也基本通畅,主要治理重点是吴淞江。而到了明末清初,刘河明显淤浅。明天启四年(1624年)刘河最窄处不下百丈,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变成宽仅十几丈的普通泄水港浦了③[注:顾士琏《水利五论·附时务》]。据近人武同举统计,有清一代浚刘河者多达19次,居于各水道疏浚次数之首。吴淞江的疏浚也相当多,但终于无法恢复昔日的地位。太湖下游泄水更加依靠黄浦江。据《江苏水利全书》统计,清代太湖水利修治多达200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康熙十年、雍正五年、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七年、同治十年和光绪十六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消失的巨湖——芙蓉湖_夕漠_WXLW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
四、宋代圩田水利完善
舞动在塘浦圩田里的芭蕾
浩渺的芙蓉湖为何在江南消失了
范仲淹苏州治水的成功与无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