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希望过一种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有时美好的愿望只能停留在期待中,要想变成现实要经历很多的风雨和波折。
有人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但儿女的家却不是父母的。这话是大部分父母与子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1、帮儿女要适可而止,不要一直给儿女家做带薪的免费保姆。
张大妈经常听亲戚朋友中的过来人说,将来老了一定不要主动去儿女家住,一旦处理不好生活中的琐事,就会让父母和儿女之间变得关系尴尬,甚至会影响儿女的夫妻感情。
张大妈经常不以为然,她觉得那是说婆媳之间不好相处,她自己生的是女儿,而且女儿从小就是听话孝顺,母女俩关系也一直不错,怎么会和女儿处不好关系?
老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婆媳关系不好出,岳母和女婿和很少有处不好关系的。
等到女儿生了孩子后,女儿说不想让婆婆伺候月子,希望张大妈去照顾自己和外孙。
张大妈刚退休,本想出去游山玩水,但是女儿的需要她不能拒绝,于是高高兴兴的住进了女儿家。
女儿在家时就不会做家务,这有了孩子后更是手忙脚乱,全靠着张大妈做家务、带孩子。
加上女儿和女婿工作忙,经常很晚才下班,偶尔早回家俩人也不帮忙做家务,就坐在沙发上刷手机等着吃饭。
有时候张大妈觉得很累,想让女儿和女婿搭把手,女儿推女婿,女婿推女儿,让张大妈非常不高兴。
有一天张大妈准备去幼儿园接外孙时,弯腰穿鞋时突然就闪了腰,当场疼的直不起腰来,张大妈给女儿打了个电话让她去幼儿园接孩子。
女儿说她正在开会走不开,就给女婿打电话,让女婿回家接孩子并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看。
女婿接回外孙后很不高兴,说自己这几天正忙还要请假回来接孩子,然后一脸不耐烦的问张大妈怎么穿个鞋还能闪着腰?又敷衍的问她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张大妈看着女婿拉胯的一张脸心里很不舒服:自己给他们辛辛苦苦做家务、带孩子,不但没换来一声感谢,还怀疑自己闪着腰是假的?
张大妈气不过说不要用去,自己躺躺就好。女婿果真就不在管她了。
张大妈觉得心里很委屈,等到女儿回家后张大妈说女儿不关心自己,女儿有点不耐烦的说:不是你自己不去的么?怎么就是我不关心你了?
张大妈觉得自己全心全意的伺候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女女儿不但不知道感恩,自己不舒服女儿还对自己不耐烦。
张大妈觉得自己的付出太不值得,越想越委屈的她决定回家,不再给女儿一家做带薪保姆。
女儿不想让张大妈回家,女婿也一再挽留她,张大妈这次没心软。她回家后白天逛街、爬山、喝茶,晚上跳完广场舞后回家追剧。
张大妈如今每天生活的舒服、轻松、快乐,遇到那些要去给儿女们带孩子的姐妹时,张大妈就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们听。
2、留好自己的养老金,不要把所有的钱都给儿女。
李大叔和老伴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退休后每个月工资有15000块钱, 老两口生活中吃喝都很简单,经济条件也属于比较宽裕的。
李大叔唯一的儿子已经30岁了,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因为在大城市生活,每个月的房贷、车贷、还有两个孙子的生活费,日子过得比较紧巴。
李大叔的岳父母家里拆迁分了100多万,岳父比较开明,给了李大叔老伴10万块钱,其余的钱都给了大舅哥,说明以后养老靠大舅哥,李大叔的老伴到时候只照顾老人不用负担岳父母的医疗费和生活费。
儿子得知外公给了李大叔这笔钱后,就找李大数要这笔钱,说想要换个车,李大叔拒绝了但是答应每个月给儿子3000块钱还房贷。
李大叔老伴去世后,儿子和媳妇过来把他接到家里住说要给他养老,儿子和他商量说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租金也能补贴点生活。
李大叔觉得儿子和媳妇能主动来接自己过去生活,说明儿子是有孝心的,就同意了儿子的提议,租房子的事都是儿子打理的,房租也都转到了儿子的卡里。
李大叔随人心里有点不高兴,但是想想自己在儿子家生活,就算是自己给儿子的生活费。
刚开始李大叔在儿子家其乐融融,时间长了后儿媳妇的脸色就不好看了。
有一天,李大叔听见儿子和媳妇在卧室吵架,李大叔仔细一听,原来儿媳妇埋怨他扣门。
儿媳妇说:你爸每个月退休金8000多块钱,手里还有存款,你爸就你一个儿子,他百年之后所有的钱不都是咱们的?你看他现在抠抠搜搜的样子,咱俩儿子的兴趣班他做爷爷的也不说给孙们出点学费。
“将来你爸还不是指望咱们养老?你姥爷都知道给你妈分点钱,你爸真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
“你让你爸把工资给咱们吧,两个儿子的兴趣班每个月也不少的钱,他在咱们家吃住,留着钱干什么用?你可千万看好了你爸,别让他再找个老伴”
李大叔听了心里拔凉拔凉的,自己每个月给儿子还3000块房贷、房子的租金也在儿子手里,媳妇这样说自己,儿子竟然一声不吭。
心灰意冷的李大叔搬回了自己家,想起儿媳妇说的话,他觉得凭自己的退休金完全可以再找个老伴一起生活。
虽然兜兜转转一直没遇到让他觉得心动的,但是他觉得一个人生活也听安逸,他决定把养老金都攥在自己手里,过好当下的生活,至于以后的事那就以后再说吧。
3、如果融不进儿女生活,就去过自己幸福生活。
刘大妈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年轻时候就爱说爱笑,结婚有孩子后更是爱絮叨,原本老伴在的时候还有人听她唠唠叨叨,老伴走了后,面对突然空旷下来的家,刘大妈就觉得冷清而孤单。
儿子把刘大妈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儿媳妇是个冷淡性子,天天回家也不爱说话,刘大妈说十句话换不出儿媳妇一句话,刘大妈如果和儿子说多了,儿媳妇脸色就不好看,还会借口把儿子叫回房间。
有时候,刘大妈和孙子聊天,儿媳妇就说刘大妈干扰了孩子学习,儿媳妇虽然不说张大妈,可是儿媳妇冷着脸训孙子张大妈就觉得那时儿媳妇在训自己。
张大妈于是学会了刷手机,每次看手机里的段子也觉得很高兴,儿媳妇就嫌弃她开的声音大太吵,可是张大妈又不习惯带着耳麦,每次带耳麦听一会她就觉得脑门子都嗡嗡响。
后来,张大妈干脆每天吃完饭后就去跳广场舞,后来在跳舞的时候遇见了比她大几岁的于大爷,两人互生好感,张大妈干脆搬到了于大爷家住,两人每天有说有笑,张大妈也终于觉得有个人不嫌她絮叨、爱听她说话了。
张大妈拒绝了于大爷要领证的提议,她说两人就这样相处着也挺好,彼此都没啥心事,想看两相厌的时候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孩养老。
写在最后:
以前“养儿防老”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想法,但是人老了后和儿女之间在衣食起居、生活习惯、思想上都会有奋起和代沟,尤其这中间还牵涉到儿媳妇和女婿。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些小矛盾还容易化解,但是和儿媳妇女婿子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就很容易越来越深。
生活是琐碎而容易消磨人的耐性的,有句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一般是指婆婆住在儿子家,婆媳关系又是千古难题,这时候如果两代人之间没有足够的理解和退让,生活必定一地鸡毛。
即使是父母住女儿家,因为女婿也是外姓人,也很容易产生矛盾,让女儿在中间为难。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身体健康时,就尽量不要和儿女同住,和儿女的小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儿女需要父母帮忙时,父母的健康条件和经济条件又来得及,那就不妨给予适当的帮助,只是一定要把握好“帮忙的度”,处理好彼此之间的边界。
有时候父母和子女的小家庭之间就像两只刺猬:离得远了思念,走得近身上的刺会扎的彼此心疼。
父母子女之间,“远香近臭”是一条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