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桦背巴盟十五个景点


 
1.大桦背
阴山山脉西段南支的乌拉山主蜂就是著名的“大桦背”。位于乌拉特前旗东部60公里巴音花镇北。这里古木参天,白桦葱笼,松柏如涛,百鸟啼鸣。夏秋之季,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为疗养避暑胜地。登上大彬背山顶,包头市、黄河、明安川等尽收眼底,乌梁素海的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2.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国家八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河套平原东端,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200公里的排水总干渠流经乌梁素海,再注入黄河,起着调节湖面水位的作用。  
  乌梁素海,蒙语意为“盛产红柳(柽柳)的地方”,其前身为黄河故道,形成湖泊约在一百年以前。1950年,乌梁素海最大水面为120万亩,后来水位下降,湖面逐渐缩小。目前,湖面南北长35至40公里,东西宽5至10公里,面积为44万亩。湖面海拔1018.79米。湖水最深为2.5米左右。 梁素海是内蒙古重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有“北国水乡”称。黄河鲤鱼是乌梁素海的特产,色美味鲜,久负盛名。乌乌梁素海还出产鲫鱼、草鱼、鲢鱼、赤眼鲟等20多种鱼,年产鱼300多万斤,最高年产800万斤。另外,乌梁素海还是珍禽水鸟的栖息繁衍之地。每年春、夏、秋三季,有120多种禽鸟生活在这里。其中疣鼻鹅、大天鹅、斑咀鹈鹕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乌梁素海丰富的特产和美丽景色吸引了大批游人,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在这里可以观赏湖光山色,可以探索珍禽候鸟的活动奥秘;也可以泛舟畅游,体察鱼乡的生活风韵。
3. 沙顶湖
沙顶湖(敖瑞淖尔)位于那仁宝力格苏木西南12公里处。四周明沙包围,地势较高,故称“沙顶湖”(蒙语敖瑞淖尔)。湖水清澈见底,不枯不涨,湖面约十五亩,水深1至2米,常有水鸟,鸿雁在湖中游戈。是夏季旅游、日光浴、沙浴的好去处。

4 阴山岩画

早在公元5世纪时,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彦淖尔市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00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一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00幅以上。  
  最密集的岩画群一个在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约50米、高约20米,约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个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个体画组成。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驼鹿(罕达犴)、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猎的画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数量可观,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  
  阴山动物岩画: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获得野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放牧画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晚期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虽然时间相距很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一般有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等。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骑士列队、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几处天体星象岩画,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少见的。  
  阴山岩画的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原始人有神灵居于水流湍急之处思想意识)。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是相一致的。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运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岩画中还有颜料岩画,即用石灰和动、植物油调作颜料涂于岩石上的岩画。这类画数量不多,多为近代作品,且与喇嘛教有关。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5. 阿贵庙    

阿贵庙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境内的狼山山脉中,座落在汉代古城鸡鹿塞西边的沟内,是内蒙古地区红教喇嘛的唯一寺庙。  
  阿贵庙建于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藏名为“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贵”,清朝改为“宗乘寺”,并于民国元年(19l2年)悬刻有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大匾一块。  
  阿贵庙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共建有大雄宝殿及陪殿等981间,并建有招待所13处,喇嘛住所千余间,南大殿门上镶有“宗乘寺”匾额。殿内供奉释迹牟尼像。陪殿内供有红教派本尊达不仁和生象。
6.
乌拉山风光

乌拉山为阴山支脉,横贯巴彦淖尔市东南部。西起西山咀,东至昆都仑河,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20公里,山地总面积209万亩。海拔1500米至2322米左右,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  
  一百多年前,乌拉山风景极为秀丽,原始森林茂密,野生动物众多。近百年来,山林发生过两次火灾,原始森林被毁灭殆尽,后来仅萌生出片片次生林。1950年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国营林场。经过30多年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目前森林面积已达22万亩。主要树种有山杨、白桦、杜松、侧柏等。山中还有不少灌木林和野生药林,主要有黄刺玫、酸果、山杏、黄花、绣线菊、金菊、白芍、黄芪、山丹等。每年6至9月间,山花烂漫,香气袭人。  
  乌拉山以风景秀丽著称。主峰大桦背葱茏茂密,青松如海。极目眺望,滔滔黄河如巨龙奔腾远去,包钢全景尽收眼底;翘首西北,在茫茫的乌拉特草原上有一块耀眼的明镜——乌梁素海镶嵌在祖国的北疆。大桦背是人们旅游、疗养和避暑的胜地。
7.布格提梭梭林
布格提梭梭林位于巴音戈壁苏木前达门嗄查境内,是保存比较好的天然梭梭林带,面积约20多万亩,是全旗最大一块梭梭林,形成荒漠地区特有的绿色风景带。梭梭树是古老珍稀的沙漠树种,根系深深扎入沙中,高约1至3米不等,树干扭曲多姿,叶状如针,根部寄生着珍贵药材肉苁蓉。
贴子相关图片:

8.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古墓葬  在

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古墓葬大体上以石棺墓和砖石墓为主。以乌拉山、阴山南麓为界,北部多石棺墓,南部多见砖石墓。  
  石棺墓多为早期北方草原狩猎游牧民族的墓葬,多分布于山沟口侧的阳台上,墓室呈方、圆形,方者长3~5米,宽2.5~4米。无论方形或圆形,均普遍用自然块石垒成外棺墙、多为单层、无椁,故名“石棺”。从已发掘的石棺墓看,一般无随葬品,多为单人葬,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可见石棺墓多为氏族社会的产物。较为典型的石棺墓有乌布浪口、石兰计山口、达拉盖沟口、哈日格乃沟口石棺墓群等。  
  砖石墓葬多分布在古城遗址附近。在阴山和乌拉山前的城堡附近,都有一个至数十个古墓群,较为典型的砖石墓有三顶帐房古墓群、公庙子古墓群、阿拉奔古墓群、乌加河古墓群和沙金套海古墓群等。其中以沙金套海古墓群面积最大。  
  沙金套海古墓群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1~5公里处,以汉代窳浑古城为中心,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其中以南区面积最大,东西宽2.25公里,南北长近2公里。已暴露的墓葬近千座,1985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三顶帐房汉代古墓葬位于乌前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东北约1公里处。此处有大小高低不等的近百处封土堆,经部分清理发掘,考证为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的古墓葬,其中两汉晚期墓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有椁,出土文物有大量带字陶罐、青铜灯台、吉祥牌饰、漆盘、漆奁等,特别是出土了数枚镶嵌在漆器口沿上的金银动物的生肖像。这些动物生肖像是生肖发展初期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此外,还出土一枚“第二”字样的“权钱”,是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珍品。  
  在乌拉特前旗阿拉奔苏木西南陈二壕村一带曾发现汉、唐、辽、西夏的古墓多座,其中以唐代王逆修墓的发掘最有价值。此墓为仿木结构的穹庐顶单室砖室墓,长4.52米,宽3.2米,高2.5米,内有尸骨四具,一男三女。墓中文物有唐三彩瓷盂、白瓷碗、唾盂、铜镜及象牙和玉雕艺术品。此墓的墓门内有一块墓志铭碑,用青石雕成,碑上刻有缠枝牡丹花纹饰。铭文楷书580字,记述了死者的家世和生年,以及镶刻者的简历,特别是记述了墓葬的地理方位,为考证唐代西受降城等古代城堡的确切方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9.
金堂庙(慈云寺)
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位于磴口四坝乡海于沿境内金堂庙学校北侧。当年陕西大将军赵义率兵至磴口剿匪(赵是佛教信徒),请宁夏精于寺院建筑的僧人,用了近3年时间建成河套地区首座汉佛寺院,并命名为“慈云寺”。大雄宝殿坐落于正中,屋顶四角微上翘,浮雕悬空,层顶雕有“二龙戏珠”。前壁彩绘满墙,两侧有两个小陪殿,厢房在两侧纵列,各10余间。大雄宝殿内在其1.5米宽的净台上,5尊佛像皆彩绘金身,清静幽雅。
  1851~1862年间,“哥老会”在磴口骚扰百姓,焚烧寺院,慈云寺遭到惨重的破坏。到1901年又一次经历了劫难,留下一片残垣断壁,民国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庙,在当地大居士李怀祺的组织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庙。
  解放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再次被毁,到1980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李光杰、周杰、李占兴等居士集资修建了几间土木结构的念经堂。1989年在李光杰、周杰等居士的组织下,又建起新的慈云寺。信徒推举李光杰为会长。慈云寺有固定活动日期:正月十五日为灯游会;四月初八为释迎牟尼佛圣诞日;七月十五日为佛的欢喜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出家圣节;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圣诞节。
  解放初期有和尚、居士80多人,现有居士19人,教徒400多人。主要分布在今磴口协成、四坝、公地等乡,也有杭后、五原、前旗的部分教徒。
10. 四大古庙
四大股庙位于五原城南5公里处,又名诸神庙。建于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万太公、万德原、郭大义和王同春合成四股重新修竣短鞭子渠(后改称老郭渠),此渠竣工后又修了庙,故名“四大股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王同春又重修四大股庙。重修后的庙宇与原来的庙相比,不仅规模宏大、雄伟,而且工艺精湛。
  新建的四大股庙建有正殿、东偏殿、东西两侧禅房、山门、钟楼、鼓楼、药楼以及坐南朝北与庙宇相对的戏台等建筑物。正殿中塑伏魔大帝关公神像,左有火德真君,右有兴水河神。东偏殿塑有药王、牛王、马王、龙王、玄帝、文昌等神像。西偏殿塑有鼋神、妈妈大仙、马大仙、吕祖洞宾、四大天王等神像。诸神翔像高约5至7尺,泥塑饰金。
  每逢三月三、四月八、端阳节、六月六等时节,寺院举办庙会,戏台上唱戏,河中放河灯,或祭河神、或求子,或祈祷消灾免难。特别是遇到旱少雨时,为了祈求兴云布雨,风调雨顺,各路和尚道士前来念佛诵经,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带上“布施”、供品云集此庙,焚香还愿,献佛敬神,轰动百里,热闹非凡。
  四大古庙正殿前廊东壁下立一石碑,系王同春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庙时由众地商和乡民所立,碑名曰:“重修诸神庙并开渠筑堤埤”。碑高6尺,宽4尺。碑文由学者商隐、王建勋(云峰)二氏撰写,并镌刻于石碑之上。碑文记述了王同春开渠建庙的事迹和河套的垦务历史,很有史料价值。此碑于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11.
常素庙
常素庙,顾名思义,就是常年把斋吃素,不吃荤腥。
  常素庙位于乌中旗宏丰乡,建于民国22年(1933年)。  
  常素庙为汉式庙宇,砖木结构,四合头庙院。主殿瓦脊,飞檐、斗拱、藻井,雕梁画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正面是殿,东西两侧为房,是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佛教寺庙。1951年,庙被劳改部门征用,和尚全部还俗。1980年之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该寺庙重新得以修复。
12.
汉长城
在乌拉特草原上,有两条近似乎行的长城向西北方向延伸,相对垂直间距为10~80公里。南边的一条长城从乌中旗新忽热苏木东北20公里处进入巴彦淖尔市,总体沿西北方向,经乌兰苏木的乌兰呼热,过川井苏木,经沃博尔呼热和阿尔呼热入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境内,经宝音图、乌力吉苏木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长约300公里。北边的一条长城从乌中旗巴音苏木的巴音圆囵东37公里处入巴彦淖尔市境内,沿西北方向经敦达乌苏,转西经巴音杭盖苏木、过伊很查干入乌后旗,经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向西南入宝音图苏木,再向西南人乌力吉苏木,复转向西北,经乌力吉苏木的沙尔扎塔、呼伦陶力盖西北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巴彦淖尔市境内长约280公里。经考证,这两条长城是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和路博德所建。
  现代学者多称北边的一条为“汉外长城”,南边的一条为“汉内长城”。这两条长城和赵秦长城在构筑方式上不同。赵秦长城因山崖、沟壑据险而筑,几乎全部用石头筑成;而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多在草原通过,一般无险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经两千多年风雨寒暑,遗址高度多在0.5~1米左右,宽约4~8米,许多地段被今人当作道路使用。这两条长城个别地段用石头筑成或外筑石内包土,在乌拉特后旗乌力吉苏木北15公里处为筑石包士的长城。
13.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始建于1959年,座落在巴彦淖尔市蹬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0公里,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里的总干渠。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总干渠这条血脉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八百里河套独特的人文景观。
14.

秦长城 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高约6~8米,这就是长城线上用作警讯的烽火台(烽燧)。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一般烽火台不超过三公里。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往往还伴随有房址。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小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
15.洪羊洞洪羊洞位于瞪口县城西北110公里的狼山之中。其中东南山上有传说中的李陵碑,南有赵长城的烽火台,北有阿贵庙的古岩画,是一个独具情趣的游览之地。   
  洪羊洞长30米,平均高度2.5米,宽度3米,自然防护层厚度50米。入洪羊洞约8米,地势渐宽,再入2O米深,然后登上十几个台阶,又有一洞,深6米,宽4米,高2米。洞左有一小石门,进石门上七八级台阶即被堵塞。洞底有水,石缝中亦有泉水溢出。  
  洪羊洞壁上,凿有两个一米见方的神龛,木头镶边,里面各有塑像一尊,一为焦赞,一为孟良。据传,因盗杨业尸骨有功,故立塑像供奉。  
  洪羊洞周围还有达日盖洞、加日格素洞、双布格日洞、老本亲洞。这些洞府与传说中的杨家将和后人编著的《杨家将演义》有密切关系。洪羊洞虽地处西北大漠,但它的一奇、二幽、三高、四险却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古乌拉特旗 神秘的阴山岩画
一起游“巴”!| 阴山匈奴文化探秘游
阴山,中国的靠山
【首届“乌拉特奇石杯”有奖征文】乌拉特中旗风光(组诗)
如果一生只去一次内蒙,那走这条路线就够了,霸占内蒙大半的美
高娃:魅力阿什罕苏木,我的家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