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图片欣赏

 

        源自:北極星的眼淚 收藏:三月飞春雪
 
 
 

手和舞者

是一个裸女的背影吗?还是什么?

同一张图颠倒后的效果

年华倒转

你看见婴儿了么?此外还看到什么呢?

你看到十张脸了吗?

看到狮子了吗?

发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看两树之间的空白!

找3张侧脸

保姆背后的神秘嘴唇

能看出原来的牛和人吗?


 

上升还是下降?

    在这个楼梯中,哪一个是最高的台阶?最低的呢?

    沿着台阶走,会发生什么呢?

    此图属于“不可能的楼梯”。

据说能看见9张脸的智商有一百八十

    你看到了几张脸?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爱之花

    看到花中那对恋人了吗?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老人中的青年

    看到两个弹琴唱歌的青年了吗?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爱因斯坦vs洗澡的女人们

    几个洗澡的女人竟然组成了一个爱因斯坦!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森林中的裸女

    看见森林中的裸女了吗?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骑马的印第安人

    看见骑马的印第安人了吗?就在中间。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动物山

    山上有多少种动物?

    此图属于“伪装错觉”。

 
 

盯住中间的十字。

    看到绿色在旋转吗?其实它并不存在。

    此图属于“视觉后像”。

 

請退後一公尺並瞇著眼看它。藏有五個中文字

大小恒常错觉

    在这幅图像中,一个大个子正在追赶一个小个子,对吗? 其实,这两个人完全是一模一样的!(不信?用尺子量量看!)

    你所看见的并不一定总是你所感知的。

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种错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Roger Shepard 认为它与三维图像的适当的深度知觉有关。

  

    

     由于环境的透视效果,使你感到后面的那个人看起来比前面的离你远。这很好理解,“透视”是绘画的基础,相信大家在中学都学过。

关键是,你的视觉系统依据从视觉环境中得出的规则来作出推论。

    通常一个东西离你越远,它就显得越小,换句话说,它的视角变小了。在这幅图里,后面的图形与前面的有着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视角〕。由于两个图形的视角相同而距离不同,因此,你的视觉系统就会认为后面的那个人一定比前面的大。

    如果你把后面的图形移到与前面的图形相同的位置,这种视觉的大小错觉便会消失。

  

      这幅图画中,两个人距离不同,后面的那人虽然实际尺寸的个头很小,却显得很正常。

    在右下角,你可以看到后景的中那个人被放到与前面的人相同的位置。现在你就会出现另外一错觉,这种错觉正好与前面提到的错觉相反。

    图画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深度的尺度。如果你删除背景, 图像就成了平的,没有了立体感,你就不会有错觉产生,或者,即使有也是非常微弱的。

  

     这些错觉表明:你的视觉系统从视觉环境中得出了很多规则,用以判断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

缪勒莱耶错觉  

       看看左边的带箭头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其实它们一样长。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

  

    

     对于这种错觉有一种理论,叫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它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贴近时,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团会相互抑制,结果轮廓发生了位移,产生错觉。

    这种理论与侧抑制相似。

    但我们认为,箭头起到了一定的透视作用,这种错觉应当从属于“大小恒常错觉”。

深度错觉  

    

    看看左边的图形,黑色表面是朝上还是朝下?

    你稍微注视这个图形,你将会感受到深度的倒转。这个图形也许是所有深度不明确的图形中最具代表性的,这种深度不明确的图形还有很多。

    这就是深度错觉。

  

      

为什么会这样?

    现实的立体物体,是以平面的形式反映在视网膜上。视觉系统强迫地将一个平面的图形在感知为一个立体的图形。

    然而,在视网膜上,不同的立体物体可能会有相同的平面图像。这时,视觉系统就将平面图形感知为其中一个立体图形,但也可能会感知为另一个。

    同时,你的大脑在某个时间只能感觉到一种图像,而不可能同时感觉到两种图像。这一点跟“知觉模糊”类似。

背景错觉

    在图中,你看见了什么?是两个头,还是一个花瓶的轮廓?

    这个图形在视网膜上是固定不动的,但你对它的感觉却是在两种可能图形中动摇。

    同时感觉到两种有意义的图形是很困难的!

  

      

  这是怎么回事?!

    花瓶/人脸图形是一个主体/背景可互换的两可图形。它既可以看成是白色背景上两张对视的黑脸,也可以理解为黑色背景上白色的花瓶。

    在这幅主体/背景可互换的图形里,线条有两种外形。轮廓的外形取决于线条被认为图画的哪一方面--背景还是前景。视觉系统依据物体的轮廓来对其进行编码的。同时,视觉系统必须能够将物体从它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当有伪装存在时,事情就变得困难了。

    观察者的知觉状态和个人偏好也会有所影响。对轮廓或是外形的偏好会导致对某一方面的加强。对于同一图形,一些人偏向于看做花瓶,一些人则更容易将其看成是脸庞。

    这个两可图形非常重要,它表明了视觉并不是仅仅由视网膜上的图象决定的。大脑参与了这一过程。它对视觉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花瓶/人脸两可错觉的起源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使这一花瓶/人脸两可图形大扬其名,但追溯这一两可图形的家谱却远早于1915年。我们可以在18世纪法国的印刷品中找到例证,那些印刷品中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通常自然状态下的花瓶,而且两个侧面像是不相同的,每个侧面像代表了一个特定的人。

知觉模糊

    在这幅图中,你看见的是一个老妇人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们都存在在于图中,但你不可能同时看见老妇人和少女。

这是怎么回事?!

    大脑对同一静止图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你对每一种图形的知觉总是保持稳定,直到你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区域或轮廓上去。

  

    

     当图中少女的脸部轮廓变成了老妇人的鼻梁的轮廓时,脸部的其它部分也就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鼻梁之下的轮廓线就会被知觉为嘴巴,之下的轮廓线就会被知觉为下巴。这些局部的轮廓线的知觉彼此联系,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知觉形象。对整体和局部的知觉将相应的发生联系,最后对图形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觉形象。

    视觉系统总是趋向于将类似的或相关的图形区域知觉为一个整体。在这两种图形(少女和老妇人)之间不会存在任何中间图形。

    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影像并没有变化,但大脑高级神经中枢赋予图像不同的意义,图形的暧昧程度越高,意义越不稳定。这再一次说明大脑对图像有一个加工过程。

伪装错觉

    这图画的是什么?

    在看到这幅图时,开始人们说不出它是什么意思,但经过仔细的观察或给出提示后,把图形的细节组织起来,就会发现它是一条狗。

  

    

这是怎么回事?!

    视觉系统始终是在关注一个物体,这种效果称之为知觉的整体性。伪装就是利用了这种整体性。人类发达的颜色辨认能力也是原始人在绿叶中寻找彩色果实上进化而来的,这也是源于反伪装的作用。

    我们都是试图把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分离有一些规则:明暗、对比、线条等。当这些规则不起作用时,我们在分离图形和背景时就会出现困难。

    当你看这幅图时,你会极力试图寻找它的意义。开始会很困难,经过一阵努力或给出提示后,视觉系统就有了足够的线索认出它来。大脑在语言的刺激下,主动为图像加上一些明暗、对比、线条。

第二个实验

    现在你已经看到这只狗了,你会发现再把这幅图理解成完全无意义的,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对于你,这幅图变得永远有意义了。这与那种双意义图形正好相对,双意义图形永远在两种意义之间变化,你不能决定那一种更有意义。

    视网膜上的物象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你的大脑总是试图给图象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直到找到某种有意义与之对应为止。这说明你的大脑对图象有一个主动加工的过程。

 
 

心理学定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人对知觉对象的主观歪曲。错觉的产生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诸如分析器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协调、知觉对象背景的变化、生活经验的影响、其他刺激的干扰、自身情绪的激动等,都可能产生错觉。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几何图形错觉),人们在建筑、雕刻、工艺美术、戏剧布景、服装设计等领域,常常利用这些错觉来增强知觉形象的鲜明性。其他还有空间定向错觉,时间估计错觉等。

 

视觉后像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目光。然后把目光移任何白色的区域。

    看到灯泡发光了吗?

    这就是经典的“视觉后像”。

    这是怎么回事?!

    视觉系统对变化的刺激更敏感。当刺激变成白色时,原来注意黑色的细胞,反应比其它细胞更强烈,产生更亮的后象,好象是一盏点燃的灯。

    这是一个负后象,当然,正后象也存在。

    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视觉后象分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正后象是一种与原来刺激性质相同的感觉印象。负后象则是一种与原来刺激相反的感觉印象。如光亮部分变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变为光亮部分。正负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的作用。

    我们看的电视、电影就是正后像的应用。胶片以24张/秒的速度放映,视觉的残留使我们产生错觉,误认为画面是连续的。

    如果看到的是一个有颜色的光刺激,则负后象是原来注视的颜色的补色。

    后象的持续时间受刺激的强度、作用时间、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部位及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闪烁的网格

 

闪烁的网格:当你的眼睛环顾图像时,连接处的圆片将会一闪一闪。【解析】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会转的轮子:旋转(1)

    这些圆都在旋转吗?其实它们都没有动。

    我们的眼睛在观察时,视觉系统为了防止视觉疲劳,眼球会以一定的频率快速移动。(详见填充错觉)

    因此,在这幅图中,我们就会产生错觉。

    当你使劲盯着某一点看时,这种错觉会消失或减弱。这是因为我们强制眼球的快速移动停止或减弱。

    此错觉的具体原理尚在研究中。

 

 

 

 

会转的轮子

 

注意力集中在中间的4个圆点30秒

然后闭上眼睛,头向后仰

继续闭着眼睛. .你会看到一圈光,看着着圈光…

你看到了什么?

看着圆点时头部前后倾斜...

老人和情侣

這些水平線都是平行的嗎?或是彼此之間是有角度的呢?

 

藍色那一面是在裡面的左後方或是外面的左前方呢?

 

“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觉图形之一。你所看到的好像是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解析】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插图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长度与透视:线AB和线CD长度完全相等,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大

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

埃斯切尔的不可能的盒子:比利时艺术家马瑟·黑梅克,从荷兰平面造型艺术家M.C.的一幅画中吸取灵感,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盒子的实物模型

疯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乎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美国魔术世界里·安德鲁斯创造了这个精彩的幻觉作品。

【解析】两个内部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当一个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圆小一些。

曲线幻觉:竖线似乎是弯曲的,但其实他们是笔直而相互平行的。【解析】当你的视网膜把边缘和轮廓译成密码,幻觉就偶然地现在视觉系统发生。这就是曲线幻觉

不可能的棋盘,这个棋盘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解析】棋盘完全是平面的,这个棋盘以瑞典艺术家奥斯卡·路透斯沃德的一个设计为基础,又布鲁诺·危斯特创造。

 

 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吗?【解析】正方形看起来是变形了,但其实它们的边线都是笔直而彼此平行的。比尔·切斯塞尔创作了这个曲线幻觉的视觉艺术版本

共时对照幻觉:交*部分的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格更白更亮?【解析】白色方格看起来更白一点,尽管二者并没有区别。小白格看起来好像位于黑色背景上,这强化了每一个小方格和它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

米勒·莱尔幻觉:哪条红线更长?【解析】信不信由你,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传统的米勒·莱尔幻觉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传统的米勒·莱尔版本逊色不少

 晃动的方格幻觉:这些方格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彼此倾斜?【解析】这是一个定位对照幻觉的例子。两个方格邻边的定位差异,很可能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接部分夸大了。神经连接部分有时候强化了感知的差异,这有助于我们察觉另外的微小事物。心理学家保罗·斯诺登和西门·沃特于1998年发现了晃动的方格幻觉

幻觉产生幻觉:这是一个精彩的幻觉产生幻觉的例子。在交*部分你能看到微弱的蒙胧的小点。(赫尔曼·格瑞德幻觉)这些点又产生出一系列同心圆的印象

盒子幻觉:看立方体外侧面上的这个图形。哪条线与竖线垂直?哪条线不与竖线垂直?把立方体的边线遮住,你将发现你的感知发生了变化。【解析】盒子幻觉的感知提示为你确定图中心线段的位置提供了一个背景。离开盒子你的视觉系统就必须使用其他背景。这就是盒子幻觉

三角长度幻觉:哪个颜色的线看起来更长?【解析】绿色线看起来比红色线长,虽然它们其实一样长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旋吗?【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尼古拉斯·韦德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一系列同心圆。

黑林图形:黑线看起来是不是向外弯曲的?【解析】黑线完全是笔直而平行的。这种经典幻觉由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黑林首先发现

 

仔细盯着图片看,下面的图案在动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图观止
趣味心理图片
错觉原理
怪图大全——视觉错觉艺术(超全)
视错觉图片集
恐怖视觉错觉奇异图片,看的你不淡定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