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国画2



东战场的烈焰
高剑父
40年代
纸本设色
166×92cm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高剑父(1879~1951),早年名麟,后改名(上“山”下“仑”),字爵廷,以号行,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1906年游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49年移居澳门。
高剑父在中国画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具有南方特色,开创了岭南画派。《东战场的烈焰》是画家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画家以西洋绘画中的光影处理和素描关系,融进中国的墨笔来表现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是画家的亲眼所见,也是画家的写生之作,画家是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来创作这幅作品的,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抗争精神。正如右下角印章所刻:“乱画哀乱世也。”明显地表现出画家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艺术点评:江冉)

山水
高剑父
1922
纸本设色
135×46.5cm
故宫博物院藏
高剑父是一位有见识的艺术家。他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他着重研究了源自中国宋元绘画传统,又融入西方技法的日本画家竹内栖凤和桥本关雪等人的京都画派的艺术经验,从而反映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上。《山水》刻画了秋季山城外的景色,一条溪流自城外缓缓流过,两旁树茂叶旺,但树梢枝条已有枯意;一行飞鸟自空中掠过,万树丛中的城楼仅露一角,云雾蔽月,表明了图中是郊外月夜景色。此图墨色滋润,水晕墨彰,苍茫萧索,天色树影浑融一体,于无形中见真意,水墨写意的精髓,雄放的笔意自然跃于纸上。(艺术点评:赵欣歌)

山雨欲来
黎葛民

纸本设色
12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黎葛民(1882~1978),原名黎庆瀛,字葛民,笔名逸斋、乙翁,广东省顺德县人。191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川端绘画专科学校。1920年在广州与陈树人、何香凝等组织“清游会”。曾任中南美术学院、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及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教授。50年代入南方大学学习,后被聘为广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
黎葛民山水画不同一般,善用山水来反映大自然瞬间的变化无穷,通过绘画来记录大自然激烈的山涛汹涌, 阴晴晦明,从而给观者再现壮美的河山景色。此图表现山雨欲来前狂风乍起,树枝摇曳,天地为之晃动的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图中水流湍急,波涛狂起,喷花击石,两侧壁斜石横,各在一隅,崖上松挺树茂,各展其姿,中间大片浓雾,忽忽飘来,远处山峦隐约缥缈,如睹异境,给人一种大风狂起,电闪雷鸣, 洪水滔滔的真情实感。此图石分四面,用斧劈法表现阴阳向背,以浅绛、石绿罩以山色,立体感顿增,直逼观者眼前。(艺术点评:赵欣歌)

夏山飞瀑
冯超然
1939
纸本设色
156×40cm
朵云轩藏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江苏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专攻山水,工行草篆隶,偶刻印。著作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
冯超然的山水画,情致温婉,出自“四王”、文徵明,上溯董源、巨然,可谓有源有序,自出机杼。《夏山飞瀑》描绘夏日山中景色,颇有南派董巨遗规、风范。画中山峰峭立,深谷盘绕,苍松绿树,郁郁葱葱,瀑布飞湍,垂落千尺,阔水曲岸,苍茫浩荡,院落草舍,掩映多姿,使人自得其乐,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画家重点表现此图“幽”、“深”之意,通过盘回蜿蜒的谷壑,层层布势,表现了夏日山居宁静宜人,清爽惬意,从而使自己置身山林世界,寻找和享受自然界的无穷乐趣。(艺术点评:赵欣歌)

松阴读易
冯超然
1936
纸本设色
136×38cm
朵云轩藏
冯超然善山水,笔墨醇雅,山水、花木骨力、神韵兼具。早年以唐寅、仇英为法,晚年专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松阴读易》描绘一老者读书倦时微闭双目,小童正在为他捶背的情景,他正享受着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老人表情生动,全身衣纹用行云流水描,盘坐于树根之上,小童衣衫略深,表情虔诚,表明主仆两人的关系融洽。旁边一棵千年古松,遮天避日,树干苍老,树枝虬曲、劲挺,有崭绝峥嵘之势,松针密密匝匝与远处高崖流水拉开空间,形成一块空地,在准确表现自然形貌的基础上,以突出人物为主是这幅画成功之处。(艺术点评:赵欣歌)

入云深处
萧谦中
1943
纸本设色
133×67cm
天津杨柳青画社藏
萧谦中(1883~1944),名(上“孙”下“心”),号龙樵,安徽怀宁人。早年随同乡姜筠、陈昔凡学画,宗法清晖与廉州,因姜筠待其苛,去而游四川、东北,得自然造化之助。中年回到北京,改学石涛、梅清、龚贤、王蒙等,一变而为气韵雄厚,用笔苍劲,渐成一家,晚年喜作青绿。曾任北京艺专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与萧俊贤并称“二萧”,在北方卓有影响。
中国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自古有许多寻仙访道的题材,如《桃源问津图》。此图借画达意,是画家想象中的情节性山水画。构图层层叠叠,景宽境大,用笔多样,色彩雅丽。丘壑、山峰、树丛、杂草、房屋交次错开,尽现“山光物态弄春晖”。房屋沿坡而建,缓缓而上,掩映在丛林之中,一切景致围绕着中心两位登山寻仙之人。山腰云雾迷漫,忽隐忽现,山势复杂,树木多样,把山林中的屋舍遮挡得或露一边,或露一顶。在技法上也很丰富,各种树法、石法、皴擦互用,姿态备生。这是一幅有情景的山水画,可讲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艺术点评:赵欣歌)

蜀道难行图
萧谦中
1934
纸本设色
179×68cm
中国美术馆藏
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形象地概括了入蜀道路的艰难。画中山峰耸立,直插云汉,重峦叠嶂,境界阔大,万重山外还是万重山,简直没有尽头。山间云雾晦明,皆宜远观,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令人惆怅不已。山顶古松亭立,不畏寒风。近处策杖老者正在寻觅道路,更增添蜀道之难行。画家用墨用笔颇有气魄,通过干笔皴擦,表达了大自然的阔远深奥、秀挺健拔,确是“石体坚凝,卓尔峭拔,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这样复杂的景物是画家想象中的理想形象的有力写照。(艺术点评:赵欣歌)

香溪口
樊少云
1960
纸本设色
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樊少云(1885~1962),名浩霖,字少云,江苏崇明人。早年随父学画,1900年入上海龙门学院学西画。1912年移居苏州,并拜陆廉夫为师,专攻山水画。20年代初在苏州创办冷江画会。1949年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画院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香溪口》是画家写生画稿,江面开阔,两岸高山,苍茫深秀,江上渔船往来,岸边停有卸货船只同不远处的房舍相连,一派繁忙景象。此图远山纯用水墨,近处以花青、石绿点染山峦、草木。山势之雄伟,草木之丰茂反映了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微,也寄寓了画家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这幅反映时代风貌的山水画看似巨大,实际尺寸很小,真正达到了咫尺千里之势。不同时代有不同风格,这种特殊风格和表现技巧的创造,正是画家以他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来作画,是他独特美学意趣的表现。(艺术点评:赵欣歌)

野水带斜曛
樊少云
1948
纸本设色
136×67cm
朵云轩藏
樊少云20岁后从陆恢学山水,画多取恽寿平、王翚笔趣,旁及原济和华喦,走得是秀丽清灵一路。其后纵观宋元明清诸家真迹日多,画路开豁,风格趋向茂朴。江南景色中之翠堤新柳,烟雨江村,月夜归渔,为其常写之景。《野水带斜曛》画烟雾缭绕的山峦俱出其胸臆,山水江湖,林霏烟云,千岩万壑,绿汀曲岸,高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览而得之,真若盘桓于其处也。江中载人小舟,离岸而去,给静的山川平添几分动意,说明画家“迁想妙得”悟之于理,行之于笔。(艺术点评:赵欣歌)

深山探幽图
李耕
1960
纸本水墨
163×32cm
家属藏
李耕(1885~1964),原名李实坚,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福建省仙游县人。幼年从父学习中国画,绘丹青绣像、寺庙壁画。1960年在仙游县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出任导师。曾任美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此图以狭长的条幅、高远的章法来描写出险峻幽深的景致。画面上,悬崖峭壁,乱石嶙峋,层层推进,山道蜿蜒,古松参天,老枝垂绿,涧水潺潺,白云绕屋,意境空濛深远;板桥上,古稀老叟携一琴童,踽踽攀援,山水之趣,因人之存在而鲜活,深得以景衬人之妙。构图气势奇险,笔调雄健奔放。(艺术点评:江冉)

天苔采芝
李耕
1946
纸本设色
100×35cm
家属藏
此图取材于汉代刘晨、阮肇二人进深山采药,误入天苔洞巧遇二仙女并结为伉俪的动人传说。画面近处奇松高耸,春梅盛开,古泉幽涧,刘、阮二人憨厚可掬,二仙女面如满月,娇媚动人;远处峰峦竞秀、云雾缭绕。在技法上,景色主要以横点法来烘托迷潆幽深、虚幻飘渺的仙境气韵。(艺术点评:江冉)

圭冈朝雾
卢振寰
1959
纸本设色
132×66cm
广州美术馆藏
卢振衰(1889~1 979),笔名浮山老人。广东省博罗人。原任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卢振寰特别善于描绘晨曦雾影下的山川体貌。画家每次出去写生,登临胜境,必晨起观雾,以了解大自然云烟变幻之趣,从而涤荡心胸,开阔视野。《圭冈朝雾》画茫茫大山,云气飘飘,忽隐忽现,乃奇山异水之境。通幅气势雄迈,一览无遗,云雾遮挡的沟谷深不可测,直显天机。一条溪流至谷中泻出,更使水天一色,别有洞天。山上一处胜境微露其貌,不可端倪,登山之道被重重翠屏掩于其下,更使人有郁郁苍苍之感,这绝非运作指掌可描画,而是心画也。(艺术点评:赵欣歌)

黄山朝雾
卢振寰
1957
绢本设色
130×68.5cm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山势巍峨,云烟氤氲,雾气迷漫,变幻无定,林海滔滔,因而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黄山朝雾》刻画了清晨的黄山,云雾初现,雾霭翻腾,整个黄山笼罩在晨曦的光辉之下,别有一番韵致,近处见巉岩峻险,危石突兀,两棵古松虬曲挺拔,树干粗壮,松针苍密,饱经沧桑,历经风雨,仍愈老弥坚,充满勃勃生机。远处山谷,墨色处理减弱,以突出雾气下黄吐,的整体风貌,进而强调画家所要表现的山之雄秀,以及黄山在特定时辰迷人的景色。(艺术点评:赵欣歌)

拟巨然笔意
汪铎
1953
纸本设色
104×52cm
朵云轩藏
汪铎(1889~1969),字声远,号北野山樵,别署浙江渔父,安徽歙县人。自幼嗜画,后与黄宾虹交游,画益进。曾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华东艺专教授。所画山水、人物、花卉俱工。绘有《历朝名人画法津梁》八册行世。
画家虽题为拟巨然笔意,但并不是机械地临摹照搬,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的变通之作,用古人笔法,写眼前丘壑,抒写自我的艺术意趣。此画山形质朴、,山头不作奇峭之状,而是描绘江南石质土的园峦丘岭。画家以披麻皴拖出山脉走势,转折处笔与笔略为交织,以表现山的阴阳凹凸形态,显得秀逸明活;之后再对山峦加以淡墨渲染,并点上疏密错落的苔点,以概括近处的丛草和远处的丛树,表现出山间秋天的宁静气氛。(艺术点评:杨萍)

新安山庄
沈迈士
1986
纸本设色
82×50.5cm
上海美术馆藏
沈迈士(1891~1986),浙江吴兴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于北京大学教授法语。50年代以后,曾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中国画及书法,尤以指画山水、花鸟见长,亦善文物鉴定。
画家充分发挥了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长处,以鸟瞰法将众多景物统摄在一个画幅中。画面开境大,景物繁多,气势恢宏。着力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山庄,逶迤而上的小径,琤瑽而下的山泉,浓荫袭人的苍松,巍峨秀拔的峰峦,表达出一种悠远宁谧的意境。在布局上,注重隐现、对比的手法,如山脚与山上树木、房舍大小对比,道路、山泉的曲折隐现。在用笔上,以焦墨为主,笔力苍劲,自然率意,浑然一体。(艺术点评:杨萍)

新安江上游写生
沈迈士

纸本设色
60×35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此幅画分为五大块,构图以云雾及江流的S型为轴体,将五部分贯穿联结起来。前景一巨石突兀,横亘画幅中间,上置树木成林。靠右上角是峭拔山峰,左中部则是一平滩,住有人家,平坡之后峰峦耸立,群峰上依次架有电线铁塔,此四部分大部用赭石着色,而远景山峦则以石青渲染,峰顶用淡墨扫出。江水帆影点点,竹排只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此图为画家重视师法自然的写生之作。(艺术点评:杨萍)

九月桐江桕子红
贺天健
1955
纸本设色
108×104.5cm
中国美术馆藏
贺天健(1891~1977),字健叟,别号纫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省无锡市人。1912年入民国大学学画。曾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教师,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从1950年起,历,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并被聘为丹麦康纳画会套员。著作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画法,颇得“来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创新境。此图画桐江岸边秋天桕子红遍山川的情景,表现桐江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繁荣运输场面。背景馒头状山峦有南派山水遗韵,在不经意间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满山遍野,与漫漫雾气交融,使水面、岸边难以明分,一派浩莽之气油然而生。近处拱桥有人打伞缓行,不仅增加了生活气息,也可知此画是描写雨中胜景。此图皴法、染法、点法、构图都有新意,予人以秋高气爽,山林尽染,仰俯天地入胸怀之感。(艺术点评:赵欣歌)

松下鸣琴
贺天健
1942
纸本设色
141×70cm
此图取青绿山水之法,但画面充满了滋润松秀的气息。飞瀑切出峰顶直泻而下,呈“之”形蜿蜒缓缓流淌。近处山


莲花峰
贺天健
1956
纸本设色
46×72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群山绵亘,郁郁盘盘,奇峰、幽谷相互穿插,五座主峰如莲花盛开在观者面前。峰顶松林掩映,云雾弥漫在峰峦之间,一条石径直通山里,遂有观山、听松、对话、登坡等人物活动,这一切与奇伟、险峻、清远、空灵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山崖土坡以斧劈为,主,参以流畅多变的披麻皴,山体根据山石脉络起伏,用笔以顿挫,缓急、虚实、轻重顺势而成,苍劲浑厚,氤氲润滋,清新超逸,工整中见灵变,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设色以石绿、石青、赭石为主,皆依山石、坡岸、林木的质感、距离及表现需要而分别处理。(艺术点评:杨萍)

秋林隅语
贺天健
1939
纸本设色
111×61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图中峰峦耸立,以山势横竖正斜施以长披麻皴,颇具形式感,层次繁复而不乱,墨中见笔。山顶又染又点绘成,轻墨浅色,给人以晓烟晨露的清凉感,而近景岸坡上有杂树数丛,叶已转红,点出秋天题旨。画家多用介字点、小混点画树叶,有聚有散,乱而不乱。图中山脚溪畔,陂岸散石,均不敷青绿,全用墨赭、墨青绘成,起到加重分量压住全图的作用。(艺术点评:杨萍)

朱砂峰东望
贺天健
1956
纸本水墨
109.4×107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贺天健的山水画重视师法自然,善于将传统笔墨与生活感受融会于一,从本图题款即可知作品源于画家东望朱砂峰的实景体验。图中以淡墨晕染远处起伏连绵的山峦,以烘托近景山岩之突兀高耸;近景山岩林木用笔法度谨严而不失于板滞,皴染有序而末失于,丰富和变化,在提炼加工中凸现了主峰的伟岸高旷,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整幅作品气壮势强,源于自然而末被自然所囿,其构图、气象、笔墨:造型无不体现出画家对“宋人格律,元人笔意”的融合追求,以及“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的山水画创作主张。(艺术点评:曹庆晖)

为祖国寻找资源
刘子久
1956
纸本设色
82.3×150.9cm
中国美术馆藏
刘子久(1891~1975),原名刘光城,号饮湖,天津市人。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为祖国寻找资源》是一幅以传统山水笔法表现现实生活的代表作品。此画为大景构图,山峦连绵不绝,气势恢宏,横向的崎崛蜿蜒,纵深的层层叠叠,表现了我国地质队员在艰苦危险条件下为祖国寻找资源的感人事迹。全画体势错综,境界壮阔,一队身背机械工具的地质队员正随山脊羊肠小道奋力攀行,点出主题。画家用笔古朴刚健,以浓墨勾石骨,多取棱角之势,以淡墨作点皴、短线皴,布满岩壑。山头用浓墨、焦墨密点树林。对近景山石林木,加强黑白反差,用墨凝重,远景则轻擦淡染,雾气笼罩。成功地运用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铸成气韵磅礴之势。此幅作品在当时对于推动山水画的古为今用起了表率作用。(艺术点评:杨萍)

山水
刘子久
1941
纸本设色
90×45c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藏
此图山峦奇崛,群峰林立,山坳处屋宇数间,内有二人对坐弈棋,描绘了方外高士隐逸悠闲的生活场景。为烘托这个气氛,画家对周围的自然景物及位置、形状均做了精心布置和刻画。屋前坡石层叠,长松成林,溪水潺潺,坡后山峰拔起,主峰右边,幽壑烟霭,朦胧中复见远峰数座。正是在这又高又深又远的层次和气势之中,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情怀。(艺术点评:杨萍)

祖国山河无限好
朱屺瞻
1960
纸本设色
33×6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人。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祖国山河无限好》是一幅歌颂祖国江山如画的作品。画中山重水复,那浮动在群山问的祥和之气,伴随着清丽的风光,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山下雄峻的山峦,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着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织,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画中山体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兼用,勾出了山势的起伏转折,从而达到了画家追求山水画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目的。(艺术点评:赵欣歌)

出工
朱屺瞻
1974
纸本设色
68×53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朱屺瞻早年研习油画,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很深,后又转习中国画,擅长写意山水。《出工》描绘新时期的新景象。远处山路弯曲,一直伸向远方,大片的农田使沃野披上秋装,一队农民扛着农具走向田野,他们要去农田劳作,收割庄稼。远处的景林、梯田及水面上的船只渲染了时代的气息。此图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沉着有新意,画家借用印象、后印象派手法,用几于是原色的纯色表现树木和农田,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交互施用给观者以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点评:赵欣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画百年山水篇《三》
国画百年山水篇《一》
中国美术馆国画大师艺术珍品之六
【百年中国 国画.山水】(12)
水墨黄山:众家品评郭公达
【道南正脉】金石的湘西家园——读王金石近期湘西写生作品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