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解《伤寒论》(71-74)
userphoto

2024.05.17 辽宁

关注

热爱中医的朋友请点击下方页面关注小编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知识!

小编的话

 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多做善事,少做恶事,善恶虽难辨,公道自在人心!


1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3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

SPRING 2024

 第71条中患者起初是得了太阳表证,医生使用了“发汗法”治疗,患者随即出了大量的汗,小编曾经在前面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汗”是“津液”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治疗上要避免“过汗”,而当“津液”损失到一定程度就会打破人体中的内在平衡状态,小编认为此处患者“胃中干”是因为“津液”不足导致,而当“阴”的濡润作用下降,患者会出样“阳”的暂时亢盛,所以患者会“烦躁”,甚至导致入睡,仲景告诉我们此时要观察患者主观上是否愿意饮水,即使是愿意,也要适度补充才行,为什么呢?因为“久旱必涝”,大旱久了突然下了几天雨反而会出现“涝灾”,而患者虽然此时是“胃中干”,你突然给他喝大量的水,可能会导致“津液”不能被有效吸收反而可能会导致水饮的形成,这也是仲景后面提到的“令胃气和则愈”,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患者仍然见“脉浮”兼见“微热”,此时也有表证未解的表现,但是患者出现“消渴”,也就是异常的饮水,奇怪的是喝进去的水并不见流出,加之患者“小便不利”的印证,此时患者内部可能有了“水饮”形成,此时可以使用“五苓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小编既往文章《经方解说之五苓散汤》!

  第72、73、74条也是同样的道理,第72条说的是患者同样是经过“发汗法”后出现“烦渴”,且脉见“浮数”,小编认为此处应该落下了关键的“小便不利”才对,这是“水饮”内结引发的,所以可以用“五苓散”去通利水道!第73条则更加简明,“汗出而渴”的情况是“水道不通”引发的,所以用“五苓散”通利,而“不渴”则是有“寒”,治疗上偏于温散!第74条中也是提到了患者起初也是太阳表证,只不过迁延了很久都不见好,此时不仅仅有太阳表证,也有“里证”,也就是患者虽然口渴,但是喝了却想吐,这样是不是很矛盾,其实是因为患者本身就有“水饮”,根本不缺水,口渴只是体内的水异常的停留,导致患者可能好像缺水,而当喝进去反而不舒服,所以仲景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要用“五苓散”通利水饮!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目前公众号粉丝5442人!)

             关注经方苑

专心

专注

专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第71条 五苓散 太阳表证和腑证 逍渴 小便不利
《伤寒论》中水液排泄异常背后的逻辑(二)
《伤寒论》“小便不利”辨析
伤寒论万人行课堂笔记 6 (60--75)
仲师“对照条文”举隅(三)
大承气汤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