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节日里的爱情与隐痛(上)——沈从文《边城》文本细读
userphoto

2024.04.08 安徽

关注
1
          
翠翠,是《边城》的灵魂人物,她的出场朴素自然,却又带着一种隐隐的悲痛。
小说开篇这样写道: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山城,小溪,白塔。
老人,女孩,黄狗。
这里既有田园牧歌一般的意境,又有一种无从出口的宁静与寂寞,不知为何,这段描写总让我想起那部名为《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
          
再来看这女孩的名字: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这里传递出两层意思,其一是翠翠这个名字带有一种自然的诗意,她是这青山绿水间自然的精灵。同时“孤雏”二字又透露出她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孤单,试想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无父无母,在这样的环境中,守着一条渡船,一只黄狗,一个七十岁的爷爷,心中怎能不带有一些悲苦。
虽然只是侧面写到翠翠的父母,可是从头到尾,父母的故事,父母的爱情悲剧都像影子那般在我们面前荡来荡去,也如一层薄薄的云雾飘在翠翠生活的天空里。
          
细读文本,便会发现这样的心境,在文本之中处处流露出来:
天已快夜了……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少年时,在老家,每逢雨天,望着小小的院落,想着父母的一生,想着这个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小小乡村,再想想那望不见未来,心中便会生出这样无法言说的淡淡哀伤。
即使是现在,每临薄暮渐起,灯火黄昏之时,依然会有莫可名状的忧伤袭上心头。那忧伤里裹着些什么,似乎一直思而不得。
          
今天,读到沈从文的这段文字,似乎明白了一些——
人,生活在无法改变或是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从改变的当下的同时,也生活在某一个一直期待的场景,某一个隐约而遥远的梦里。
如果说,当下是此岸,梦和期待便是彼岸。人之存在的意义,或是终其一生的努力,便体现在由此岸走向彼岸的那个过程,那段岁月。
在未能抵达或是无由抵达的一段时光里,在彼岸的映照下,此岸的生活便无可逃脱的会笼上一层薄薄的阴影。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便会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正如作者在《习作选集代序》中所说: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接着小说的第二节,是同时爱上翠翠的两个男子出场:
年纪较长的,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兄弟二人和他们父亲一起,在茶峒那个地方被人所提及时,常常受到一种尊敬。这种身份和翠翠的出身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一如此节开篇所写此地民风淳朴,那些在大水中冒险救人救物的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最后这六个字,其实也可以倒过来理解,说他们“也仗义,也爱利”。
因为这种身份的差别,因为可怜的身世,所以到了爱情里,便是一个主动一个被。所以小说的结尾,是孤单的翠翠对傩送的无尽等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给人无限期待的结局。但它同时何尝不是一个让人无限悲凉,甚至心生绝望的结果。
如果要说亮色,要说美好,便只剩下了爱情最初萌芽的状态。
          
2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就是这简单的两句话,今天读来却令人无限感慨。
除去几天的假期之外,对于节日,我们早已失去了兴奋之情。木心先生说“节日的前七天已经是节日了”,今天不用说节日前的三五六七日,便是节日当天,也很难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不止是节日的气氛,好像许多日子都丧失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    
然而,对边城的人们来说却非如此,或许这便是《边城》存在的价值之一。
          
在这最热闹的节日中,中秋和过年全都作为陪衬而存在——
因为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是“平淡无奇”的,而过年只是徒然“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它们全都“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这个“甜而美”的端午却是两年前发生的,为了衬托、突出这样一个端午,作者又不惜笔墨描写了另外两个端午。
于是,以端午为线索,运用插叙的手法,将现实与回忆交错一起,文本便出现了三个端午节。

          
第二个端午虽然是写和天保的相识,但翠翠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对第一个端午的回忆上;作者想要重点渲染那两年前的端午,却偏偏从眼前第三个端午写起,很明显眼前的端午只是一个引子。
由此可见,作者手法之婉曲细腻。
          
后记:
本来计划今天写完《边城》文本的细读,可惜三个多小时的晚辅导,既要看着学生做定时练,又要教室办公室跑来跑去,加上四围乱糟糟的,实在只能写到此处。    
一个高中教师的日常,不是当事人,无法想象会有多么琐碎繁杂,想要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只能耐住性子,与时间搏斗,与自己搏斗。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城茶峒
沈从文《边城》名句
《边城》课件37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朱曦情诗:在岸边 ——读沈从文《边城》随笔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以《边城》为例谈谈本源性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