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些东西,失去它的人比拥有它的人更懂得它之珍贵——《项脊轩志》教学札记
userphoto

2024.04.14 安徽

关注

01

教书的第三十个年头,我耗在备课上的时间较之初登讲台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经,大量的时间用来扫清基本障碍,用来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如今,更多的时间用来深入文本,读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所传递的东西,努力探寻具体的文本之中所蕴含的人类共有共通的一些情感。

所有的这些,是你在教材教参所提供的资料,在通常的解读之中无法寻到的——它们所能提供给你的,往往是在没有河的地方架起的一座桥。

于是,你只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引入一些最基本最原始背景资料,并在对这些资料的深入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慢慢感悟,自己创造,直到获得较为理想的解读。

正是在此意义上,你才理解了,语文谁都能教,但极难教好的观点。

有人说,英雄都是被迫上路的。

我当然称不上英雄,只是因为那些最简单的诉求——想要寻找一篇能够让自己信服的解读也无法找到。所以在无奈与被迫之中,不得不自己动手进行文本的解读赏析。

解读之余,把这样的过程记录下来,便是你在公众号上看到的文字。

02

以《项脊轩志》写母亲的一段文字为例。

相较祖母和妻子而言,母亲在归有光的记忆中最为淡薄,所记之事也最为简单,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似乎也稍稍逊色。    

然而,这些不过是一种误读。

来看文本: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这是文本之中归有光对母亲的所有描写和记忆,然而就是这样经由老妪转述的最普通的场景和最简单的话语,归有光听闻之后,却有无声之哭泣。

而在文本之外的现实中,面对母亲“多穿件衣服,多吃一些东西”的叮嘱,大多学生感受到的只是唠叨和不耐烦,他们似乎很难为此而感动。

首先来说一个“泣”字。

大多数人在解读的时候,都会把这里的“泣”和后面的“长号不自禁”进行比较,以此作出归有光对祖母感情更为深厚的结论。

然而,无声之“泣”和有声之“长号”,一藏之于心,一发之外,二者并无轻重之别。

正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写到前来探伤的林黛玉,曹雪芹如此说: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

其二,回忆祖母往事的时候,归有光之所以“长号不自禁”,这里面固然有怀念祖母的因素,但更多的情感还是指向了自身——    

讲到归有光仕途不顺之时,大多人会提及他自二十岁参加乡试,中间五次名落孙山,自三十五岁方才中举;然后参加礼部会试,八试不第,直到六十岁方才考中进士。

其实,在此之前,归有光十四岁即参加童子试,直到二十岁方才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也就是说,从十四岁,到写作此文的四年时间里,自负必将扬名后世的归有光,连一个秀才的身份都未获得。

所以,面对祖母的期待,面对那块笏板,想起自己尚未通过童子之试的处境,才会有那“长号不自禁”的痛哭。

03

回头来说“儿寒乎?欲食乎”这平常至极的六个文字,想要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必须借助其它资料。

归有光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其母周孺人于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此时的归有光年仅八岁。

八岁的孩子,对于母亲的记忆是淡薄的,但正是因为母亲的过早离去,所以他对有关母亲的一切琐细之事特别的敏锐、感伤,如此听闻家中老妪转述的这六个字,才会悲从中来,泪落无声。

参照作者后来所写的《先妣事略》一文,可以发现归有光和母亲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其一,母亲去世,延请画工绘画母亲遗像之时,家人叫出归有光和归淑静,“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周孺人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年间生了七胎八个孩子,养活者六人,这六人之中,唯有大姐和作者与母亲最为形象。    

这是归有光回忆母亲时的第一重悲痛。

其二,对于归有光,母亲不仅教导严格,而且多有期待,这些都可以从《先妣事略》中记述的一件小事看出: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其三,回忆母亲去世的情景,归有光在《先妣事略》说:“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

彼时八岁的归有光还不能完全的理解死亡,更不用说比他还小的弟弟妹妹,他们都以为母亲是在睡觉,也许不久便会醒来。他们所以哭泣,不过因为看见大人在哭,才跟着哭泣。

正如雨果在某诗中写一位母亲的死,她身边的孩子才五岁,聪明活泼,嬉闹歌唱如常,毫不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他。

等到二十五六岁写作《先妣事略》时,归有光回忆当初不知伤心的情景,却又令他百倍的伤心了。

项脊轩中听闻老妪转述有关母亲的往事,归有光之所以会哭泣,正是因为这个普通细碎的场景,唤起了他停留在八岁之时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唤起了他失去母亲的七年时间里所有的悲痛。

04

正如林纾在《古文辞类纂》中所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一语道出归有光所写这一细节的动人之处,在于触动了那些如归有光一样“自少失母”之人内心的隐痛,因为共同的遭遇,相似的心境,他们读之,无不流涕。

然而,这样一种似乎只能打动“自少失母”之人的文字,何以我们读来仍然会有感动。

其实,扩大来看,这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那便是——

对于许多人、许多物和事,失去它的人比拥有它的人更能懂得它之珍贵。

就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常琐事,就像“儿寒乎,欲食乎”的平常关切,就像许多当时以为再是寻常不过的普通场景,当那逝去的往事再也无法重回,当那离开的亲人再也无法重来之时,我们便一下懂得了她的珍贵。

而一次次遭遇这样的感悟,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情感洗礼,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盈,对生活的理解更为细腻敏感,对当下的拥有也会更多的珍重。

作者相关文字:

半墙明月下的摇曳树影——再读《项脊轩志》

百年老屋多悲喜,三位女性寄深情——我教《项脊轩志》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文言百练:先妣事略(归有光)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形象由叙事而出,感情借形象而生--浅析归有光散文中的女人形象
墓碑牌位的写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