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探通络法治肝的源流和本质
userphoto

2023.07.07 上海

关注

《未必》里的第一则医案来自何绍奇先生,于是我买来了他那本著名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的纸质版。这本书我一直有Kindle版,但之前没有好好读过。

书中有两篇介绍明代的孙文垣,说文垣惯从“痰瘀互结”来治肝时,我想起在评按何先生那则医案时,我当时推理的角度即是“痰瘀”,且从消痰化瘀的角度去理解了叶天士的“辛润通络法”以及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中的第二法“兼通血络法”。

同时,读着何先生对孙文垣的介绍,在某个时间点,我所认识的几位古人们,突然都被串联起来了。于是便成了我这篇文章的缘起,之一。

我从两条发展线,来探寻“痰瘀互结”和“通络”治肝。第一条是人们可能会忽略的,所以先行介绍。、

路线一

①朱丹溪(1281~1358年)

人们在把丹溪归为“养阴派”的同时,容易忘了他诸多其它的贡献。丹溪在气机和痰邪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是不容忽视的。

在《格致余论》“臌胀篇”中,他说“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生胀满。经曰鼓胀是也。”即,气滞血瘀,湿热相生,是鼓胀的病因病机。

在其后的“倒仓论”中,丹溪说“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甚者如核桃之穣”,便正式将痰和瘀并论,说痰瘀互结成聚,会逐渐导致各种疾病,“发为瘫痪,为劳瘵,为蛊胀,为癞疾,为无名奇病”。其中又提到了鼓胀。

他说古人各种法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期中病情,非不工巧”,但都比不上“倒仓法”行之便捷。一身之痰瘀会随着或吐或利而排出体外,“其浮陈朽,皆推逐荡漾,顺流而下,不可停留”,“凡属滞碍,一洗而定”,且牛肉秉性温和而不损正。后世明代的韩飞霞有“霞天膏”即继承了这一治法。

虽有“倒仓法”,但在丹溪的临床中,仍未着意于痰瘀同治,一般仍专用化痰法。但他的化痰方面,值得我们汲取学习。

有人说他和王孟英的区别在于,丹溪化脾胃痰湿,而孟英化肺膈痰湿。这就把丹溪另一项化痰工程给遗漏了,即,经络之痰

丹溪惯用竹沥配姜汁,针对的就是经络之痰。当然,我们要在这一方面继续深挖,经络痰湿的药,不至于此,还包括所有的,风药、风湿药、风痰药、几乎所有虫类药、入经络的活血药(茜草益母草芍药等等)。

最后总结下朱丹溪在“痰瘀互结”治法上的借鉴参考,一是化痰,包括经络之痰和脾胃之痰;二注意气机之通畅,因为丹溪认为“气郁成痰”,即痰是气郁的产物,君不见著名的“越鞠丸”里就没有痰药,因为气郁治气为先。

如果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一化痰二畅气,那么再看王旭高的三十法,其实完全可以合并浓缩,不必那么细分。

②孙文垣(1522~1619年)

这里先略,后文详说。

③王孟英(1808~1868年?)

孟英主要是以温病学家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但他在内伤杂病中,吸收取法于朱丹溪较多。

我在《渴喜热饮》中提到过,王孟英的中医价值观为“百病皆由愆滞”,认为气机愆滞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这与朱丹溪的“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不正是如出一辙么

王孟英的治疗也不离“运枢机、通经络”,只是相对侧重于肺经之痰,尤其是顽痰胶痰。他的医案中,与痰热相关的占比是最大的。而他对气郁的治疗,也往往从肺痰入手

如有则医案,病人症状颇多,孟英认为其因“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因而他以“宣肺行气”药治之,如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等,“一剂知,四剂愈”。

肝气郁逆确为初起病因,但因气逆而痰阻于肺络,不着手解决肺痰问题,气机亦不得舒展。肝病而治肺而宣肺化痰,这又可以囊括王旭高三十法中的一部分。

自此,朱丹溪和王孟英的化痰法,便至少覆盖了经络、脾胃和肺。而气机之畅运,则涵盖了全身,无论丹溪还是孟英,都从未局限在“肝气”上。

第二条路线是更多人熟知的,我把王旭高也列在这里。

路线二

①叶天士(1666~1745年)

叶天士的辛润通络法,取法于张仲景的“旋覆花汤”。张文选先生在《叶天士用经方》中,将此汤对应的病证总结为:肝着或胸痹,胸部痞闷疼痛者或妇人漏下。

但叶天士临床用法会再加归须桃仁柏子仁等,共同化瘀通络。这类医案非常多,可搜寻《临证医案指南》等,也可阅读张先生著作中的相关文章。

我虽在《未必》一文中,认为此法同时消痰,因有旋覆花和润药。但从叶天士的医论和医案来看,他主要还是从“瘀”着眼,认为“久痛必入络”,“痛久必留瘀聚”等,一般不会主动兼用化痰药,用的话,也多为瓜蒌皮,总之化痰药出现得较少。

②王旭高(1798~1862年)

在他的第二法“疏肝通络法”中,王旭高举例旋覆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等,很明显是沿用了叶天士的辛润通络法。另外,据说王旭高治肝几乎不用柴胡,也是受叶天士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

他的“治肝三十法”覆盖了治肝的诸多法门,但我们不能分割单独来用,临床上仍需对症选择若干法结合运用。具体可搜关键词,或找来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一书来读。

我还未读过他的作品,只是搜索了下,并未找到有明确“痰瘀”同治的理念,这点也是延续了叶天士。

③柳宝诒(1842~1901年)

《柳选四家医案》中的第三位就是王旭高,因而柳宝诒的治肝法,必定有王旭高的影响。但我惊喜地发现,柳宝诒开始明确提“痰瘀”了

如医案一

“木郁伤胃,胃气不得通降,痰瘀交阻,为噎为膈,气短便坚,咽喉鲠痛。膈症已成,调复不易。白芍、川连(吴萸炒)、干姜、半夏、淡芩、瓦楞子壳、桃杏仁、丹参、归尾、郁金、紫菀、旋覆花、代赭石、竹二青。”

如医案二

“此必痰瘀阻窒,郁久化热,有内痈之虑。燥则助热,凉则助湿,颇难着手。姑与疏浊和胃,先通其壅。旋覆花(新绛同包)、半夏、橘白、归须(去油,乳香研末拌炒)、茯苓、苡仁、桃仁、杏仁、紫丹参、丹皮、郁金、忍冬藤、竹茹。”

以上用药,源流自叶天士(张仲景)的旋覆花汤为底仍然很明显,但化痰药的占比明显多了许多,开始有意识地同治瘀与痰了

好了,这一条线,基本是到了十九世纪末,才在“辛润通络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痰瘀互结”而同治法。

那么第一条线路呢,这就要补上该路线上的第二位大人物孙文垣了。

他在杂病上的治疗,师法朱丹溪较多,尤其是后者的“气血痰郁”论,并且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将“痰瘀”同治,明确而有意识地实践于临床。“痰瘀互结者,不可专治其痰,须兼活血行血”,“积血证,如有痰及气逆不降者,纯用化瘀不效,加滑石桃仁枳壳始效”。治痰化瘀,兼顾并行。

★★★何先生在书中列出了孙文垣常用的治肝方青陈皮、枳壳,全瓜蒌、杏仁、半夏曲、贝母、桑白皮,丹皮、滑石、桃仁、归尾、丹参、红花、五灵脂,配以山栀开泄郁热,白芍、甘草柔肝缓中,有下证者加大黄、玄明粉或控涎丹。

我读到这里时,连连惊叹!

惊叹之一,化痰化瘀之兼顾;

惊叹之二,肺与胃之痰兼顾;

惊叹之三,经络与脏腑之活血兼顾;

惊叹之四,疏肝理气亦兼顾;

惊叹之五,开泻郁热亦兼顾;

惊叹之六,柔肝法亦兼顾;

惊叹之七,通下瘀热亦兼顾。

正如何先生对孙文垣治肝所总结的,“肝郁气滞,以疏肝理气为常法。但气郁日久,必致积瘀停痰,痰瘀互结,寻常疏理之剂不能解决问题”。因而疏肝理气的同时,着重化解有形病理产物之阻滞。

只是更多人可能只能想到“瘀血”,但孙文垣认为必定同时有“痰”,因为正如朱丹溪所说,痰是气的层面的郁滞产物,而瘀是血的层面的郁滞产物。当气血郁滞时,痰和瘀,必定同时产生,病越久越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不免地忆起《范文甫老先生》亦强调痰瘀同治。他是从“津血相互为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痰液停滞,可影响血液的运行;血液瘀阻,亦可导致痰结难化。”王清任的癫狂梦醒汤(桃仁、柴胡、香附、木通、赤芍、半夏、腹皮、青皮、陈皮、桑皮、苏子、甘草),在范老看来,即为痰瘀同治的一个代表方。

写到这里,千万别误会这是一篇学术文章,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探寻本质,并能有用好用,才是本文的初心。

别说痰瘀同治,即便是通络法,也是寻常容易忽略的一个法门。局限于疏肝理气法,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未必》中何先生那则医案的诞生背景。

我们想到五脏六腑时,往往是凭空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我们的脏腑是在“一片血泊”之中的

脏腑内外,脏腑之间,无数血脉相连,很多时候,是这些血脉以及整个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进而导致所连接的脏腑功能异常,进而器质性病变。即便一开始是无形的气机问题,久了也会影响到血脉,即古人说的“久病入络”。

连接脏腑的血脉,如果因痰瘀阻滞而运行不畅,那么脏腑必定无法得到正常的气血供养,而不能发挥它的功能,因其不能正常运作,又无法有效运化生成气血,如此恶性循环

治疗中要能想到血络,是文中这些古人给予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

治瘀时,能想到是否痰瘀同治,何况化痰药亦能通络化血凝,是第二个重要启示

第三个重要启示,是从孙文垣常用方的加减中悟到的,即通腑法。

肝胆没有出口,但肝胆分泌物的出口在消化道,另外,血液循环产生的诸多“废物”,其主要的排出通道之一为大便。因而利用好大便(女性还有月经)这一通道,并不是说定要用上泻下法,而是要留心关注病人的通便情况,因为这是一道重要的祛邪大门。

这个主题,眼下暂时应该不会继续拼图,这不是我目前的功课,但将来会继续。

此文的缘起之二,是本号的一位网友,在此感谢他关于王旭高以及他自己临床用通络法的分享。希望本篇对他会有一点点的用,毕竟,懂得感恩,投桃报李,是本人处世的一贯原则,哈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中医点窍
(1)论《金匮要略方论》中痰饮病的证治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脂肪肝 肝硬化治则
《王旭高临证医案》_附骨痰疽
古今中医精典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