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表四肢经络问题,用走表法无效,而用通降法有效
userphoto

2024.05.09 上海

关注

孙文垣有一则他自己都没料到故事后续发展的医案。

病人躯体肥,性急躁,患有痛风,手抬不起来,脚不能履地.凡是痛的地方,都略微发肿,病人终日痛得呻吟叫唤。病家请文垣想办法治疗。

文垣说这是湿痰凝滞经络作痛,之前一直当成血虚来治,广投地黄芍药当归等,当然不可能有效,还因此越来越痛,病也越拖越久。

接下来治疗必然选取燥湿流动之剂,疏决一番,以令经络通畅。经络气血流通了,则不需服用补剂,饮食五谷即可精华自充。

但这治疗过程中必然会因正邪相争而一时更痛,恐病人无法忍痛坚持下去。

他先处以“二陈汤加乌药叶、苍术、僵蚕、海桐皮、南星,服至五帖”,果然六帖后病人说什么都不愿再继续喝了。

文垣也不勉强,知道病人娇生惯养,于是改用了通降法。“以芫花醋炒过三分,海金沙一分为末,白汤调下”,当天晚上,病人泻下稠痰半盆,当即足痛减轻大半,稍能动止

夜间病人突然腹中大痛,昏厥过去。只见病人冷汗淋漓地坐在便桶上,面色发青,手冷如冰,呼吸似断。孙文垣诊其脉,发现六脉俱在,只是沉伏,便说这是痛甚而厥,并非命绝。即用生姜汤灌之,病人服下后苏醒过来。

就在这时,病人感到肛门如火烧,随着火光四溅,大响一声,泻下了一个东西。

众人围观上来,这泻下之物竟然是一条血鳅,长六寸,宽半寸余,鳞目俱在。落入盆中,还尚能游动,甚是令人惊悚。

此物得下后,病人第二天醒来,手足便都恢复行动了。文垣以二陈汤加苡仁、红花、五加皮,仅四贴,清除余邪。

文垣对病家坦言道,这“尤物”下得可真好,但他初起并不知情,只是想要下其痰积。没想到有杀虫功效的芫花,把这活物给弄出来了。

病家自此因文垣的坦率而更为敬重他。

不过作为读者,我所看到的是:当问题出在三焦通降上,却用走体表经络的药,是很难取效的。反而,一旦使用了恰当的通降药,便能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疗程快到不可思议。

在读完这则医案后,我想到了几则类似的同款:

《神似喻嘉言的孙文垣案》篇的最后,我例举了陆养愚的标准治法。在那则陆氏医案里,前医根据病人“口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而投以小续命汤,病人服后用,“反增喘急、身体壮热、手足厥逆”。陆养愚接诊后,按照上中下三焦顺序,先后使用吐法、运中、下法而得全安;

清末王堉的《醉花窗医案》里,也有病人在进餐饮酒后,卒然昏噤,口不能言,四肢不能运动。前医以续命汤治疗数日无效。王堉用的是刘河间的三化汤,病人服用后,大解秽物数次,而恢复正常;

还有谢映庐治某病人肩臂疼痛酸麻,手不能举,曾遍服疏风、补血无效。谢映庐用控涎丹和指迷茯苓丸,得微泻数次而安。尽管谢映庐解释说这是痰涎阻滞经髓,但我看来这仍然是个通降法。

从上述四则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倘如体表四肢经络的异常,源于三焦通降问题,那么,若是不直接解决通降,而用走表药,是不会取效的,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因而病人往往已经是升有余而降不足了。

甚至,如前几天的《得燥屎下》中所呈现的,倘若医家们不解决三焦实积,即便是用清热利湿法,都有可能导致坏证,更何况是走表药。

那么,为什么三焦通降受阻,会导致体表四肢经络的症状呢?

这是因为气受阻于里,而不能有效达于表。

徐文兵处理的那个《病毒性脑炎》小孩,也是因为气机严重受抑于里,人体首先放弃了体表四肢经络的气血供应。

其实这些机理以及相应的处理,早在东汉末年,都已经被记录下来了。

仲景专门用了一篇《痉》,分别从出入和通降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方剂。

我在《痉》一文中写道过,痉的总病机是气(津)无法有效通达周布于体表经络。或是出入受阻导致的,或是升降受阻导致的。

出入受阻导致气不达表,对应葛根汤;

升降受阻导致气不达表,对应大陷胸丸。

前者称为刚痉,后者称为柔痉。

到底是出入问题还是升降问题,正是刚柔的分别。刚痉是表气极其闭塞,而柔痉则是里气极其闭塞。因而前者完全无汗,后者有汗但必然是有异常或不畅的。

有些人把刚柔误解为肢体的刚柔度,因而凡是项强都只能想到葛根汤。殊不知,无论什么痉,都不离于痉的定义“身体强几几然”。柔痉对应的大陷胸丸,一样有“项亦强”的症状,而并非什么筋肉柔软。

即便是用方证对应,凡是表气没有那么闭塞的,也应该选择大陷胸丸,而不是葛根汤。但我读过诸多号称使用经方的文章或案例,极少见过用葛根汤以外的。

倘若气机在通降方面的闭塞到了极致,仲景则会用大承气汤,这在《痉》篇中也介绍过。

除了痉证的出入升降两对用药,《伤寒论》里至少还有一对很典型的,针对四肢厥冷的。

仲景说“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也就是说,当气血不能达表敷布导致四肢厥冷时,若是由于通降受阻,那么必须使用下法,如大承气汤。而不能见体表冷而使用发汗法,如麻黄汤,否则必会助热伤阴。本号之前有一篇《承气汤开闭》是专门关于这条条文的,可供参阅。

有人说仲景方已包含外感一切法则。我自己是温病学得越多越久,反过来再读《伤寒论》时,愈发发现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温病理法方药的雏形,已经都在《伤寒论》里了。

比如栀子豉汤就是温热卫分证(包括湿温上焦证)的底方(结构),比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典型湿温证的治疗中因阳气受损而出现的变证,又比如大陷胸丸就是三焦痰结阻滞严重的湿温证(挟X型)。

仲景给出的,主要是法,其方则多为极致情况,还是比如《痉》证里所用到的大陷胸丸和大承气汤。

我们通过读仲景要能明白的是:里气闭塞也会导致体表四肢经络出现症状,并且能从极致情况往回“倒推”

我曾在《浊邪形寒》中作过“正推”,而倒推,就是正推的倒放。

在那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浊邪阻滞三焦通降时,人体会因气机受阻于里无法外达,而表现为形寒。从一般的化痰降气泄热,一直推到最后通利二便,这就是一个从普通到极致的正推

反推,若是根据方证对应,病人更偏向于仲景的大陷胸丸,也不能径用大陷胸丸。条文只是告诉你,需要考虑到里气的通降,而后根据具体的通降问题,来拟方处方。

不过,当你意识到解决体表四肢经络,有时必须优先处理三焦通降之后,前面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等着你。

《闭郁工具》中依据刘河间所总结出来的第一个工具,可以囊括大多数的郁热情况。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这个郁热二维坐标轴里,有的方主出入,有的方主通降,二者混列在了一起。

没错,因为“辛苦”,是闭郁范畴的主要结构,既包括出入方向,也包括通降方向

但两者有区别

比如《内部气机》中,同样是用柴胡,王肯堂的方子主出入方向,而王孟英的方子就主通降方向。如此也便能明白,为什么孟英一生用药大多“平淡”,正是因为一旦气机阻滞的主因是三焦实邪,那么过用寒凉,则必定导致固邪而加重阻滞。最后往往热看上去象是清了,但实邪留了下来,阻塞在肺络等络脉深处。

另外,温病尤其是湿温证若用出入法,往往难以快速取效。原因也就在于湿温证的气机阻碍,主要发生在通降方向上,即便同时用辛开,也是为了更好的降泄。这也是伤寒以外,必须要学温病的原因。因为一般人从仲景原方,比如大陷胸丸的条文,根本推不出来,非极致情况的处理手法。

若是主方向搞错,盲目使用走表药,就会出现本文开篇所例举的,不是无效就是更糟。关于这个话题,我之前也专门写过一篇《误用表散法》

综上所述,在处理气机闭郁问题时,即便明确了辛开苦降法,还要区分主以出入还是主以通降

以及,如何正确结合/先后使用

开篇孙文垣的医案,实际上正是先通降三焦,再善后处理经络余邪。这就让我想起了在《罗天益的诊疗次第上篇》中特意提到过的,罗天益先用承气通下,再180度转向,用风药走络,扫清体表余邪。

我当时就说罗天益的这个处理手法,是本号龙年的第一大惊喜收获。

关于出入法与通降法的正确选择,决定了治疗是否有效,本文是为至此阶段性的总结,也是今后这个课题的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疏通经络靠运动
十二经络可以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等相互连接
叶天士治湿七法(二)
学悟经络(3)||没有一个经络是独立的孤岛
辛开苦降治法初探
经络穴位详解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