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上海72岁老人患癌12年,主动住'临终关怀病房',最终结局如何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可难过的是,大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好好告别。

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正视过,所谓“死别”这件庄严又沉重的话题。

死别,顾名思义,就是今生不复相见。我们不舍于人世间的美好,牵挂于七情六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中国人历来的传统似乎皆是忌讳死亡,欣喜于新生。死亡大抵是人生最漫长的告别,我们终究还是面朝着这条没法回头的路上不断行走着。这一场,结局俱已注定的人生路,我们却仍然没有学会正视于它。

蜉蝣朝生暮死,人类百年而终,我们终将以何种姿态道别

在这里,去聆听一位老人临终时淡然的生死观;目睹一个从容的“远行客”安静等待着死亡降临......

这是一个怕拖累女儿的母亲,一个担忧老伴的妻子

告别

这是一家看似寻常的社区医院。和其他医院一样,雪白刺眼的墙壁是这里的“主基调”。

可是你知道吗,这里收治的病患全部都是癌症晚期,他们每一个人的病情都是无法逆转的。

病患们平均住院的时间,都超不过三个月,在这里,死亡是无可规避的话题,这里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剩余的时间。

而这家名为“临终关怀病区”的医院,并非是提供一种治愈疗法的专科医院

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即将离世前的那段时间里,尽其所能地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生命长度的一种医疗护理。

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生命“走”的温暖。

2015年的重阳节,临终关怀病区的病房里,迎来了一位名叫梁金兰的病人。

就在她进入临终关怀病区后不久,便拿到了她的评估,上面赫然写着:47.5分,预计生存期20天。

第一次见到她时,真的很难想象到她是一名癌症晚期的病人,瘦瘦小小地坐在轮椅里,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

没有神情悲伤,有的只是从容,和那时常挂在嘴角上的微笑

71岁的梁金兰老人退休前是一家医院放射科的大夫,胸腺癌晚期,和病魔打了11年的持久战,她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

于是在和家属沟通后,她选择搬进上海临终关怀病区

陪伴在梁金兰老人身边的是她的老伴,他总是缓缓地推着轮椅上的她在医院的走廊里走着,然后在走廊尽头的窗台前停下。这里阳光足够温暖,也适合他们俩回忆年轻时候的经历。

尽管因为重度脑梗的关系,她的先生陶家林行动不便,可他还是每天坚持来到医院里陪着梁金兰待上十几个小时。

每日三餐,他用颤巍巍的手将饭菜亲自端给老伴,直到看着她一口一口把饭菜吃下去为止,只有这个时候,他那双浑浊的眼睛才有了神彩。

如往常在家时一样,梁金兰会叮嘱丈夫吃药,吃几粒大的,吃几颗小的,问得很细致,哪怕答案心知肚明,可两个人还是保持着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的默契。

窗外一片初秋光景,那一年的桂花开了。

或许这将是夫妻二人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重阳节

梁金兰老人说,在这患癌的十几年中,有很多人曾陪伴着她

她的独生女带着她领略了亚洲各国风土人情,而朋友们则推着轮椅上的她,去看了很多很多她没看到过的风景。

她捧着过去的照片,一张一张地回想那时的回忆,她希望把这些回忆当成生前最美好的记忆

当她翻出一张13个同学聚会的照片时,她忽然抬起头笑着展示起来,照片中的她笑得如此灿烂。

重阳

梁金兰老人这些天在写一封信,信上有多处涂抹修改的痕迹,看得出来,她对此很重视,这封信会是写给谁的呢?

2015年10月13日,这一天是重阳节,医院方早早地准备起了活动,邀请病房里的患者们来观看节目,活动室里,布置得很用心,墙壁上贴着“浓情九九”的字眼。

活动开始了,轮椅上的梁金兰听着台上护士唱着《万水千山总是情》的优美旋律,老人高兴地打着拍子,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走廊里,秋日的透过窗,陶家林推着妻子走在暖阳映照下,逐渐拉长了身影,两位老人心里或许都明白,这是他们在一起过的最后一个重阳了

随着梁金兰老人的病情加重,梁金兰的女儿陶文杰赶来,老人看到女儿的面孔很是开心。她还乐观告诉女儿,刚刚医生给她做了B超检查。

她问医生腹水多吗?医生只是笑,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她。

她笑着对女儿说“我有数了”。作为放射科的医生,梁金兰心里很清楚,这个B超报告内容究竟代表着什么。

最后的心愿

梁金兰说她最后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而她最后的心愿就是能把老伴安顿好,找到一家好的养老院能让他余生无忧。而这也是梁金兰老人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患病多年,梁金兰她说“自生病后,就什么都没法管了,我和丈夫陶家林把她拖累坏了”

她万分愧疚地想让女儿陶文杰轻松一点,她活着时,还能替女儿分担一点,可她死后,怎么办?

她自始至终觉得自己拖累了女儿,她有些愧疚地跟女儿说起了这个心愿陶文杰看着母亲郑重的神色,最终答应了下来

很快,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养老院,2900元统包一张床位费、护理费、伙食费等等,梁金兰老人听着女儿说起这家养老院,笑着点了点头,看得出,她对这个老伴能有个安顿的住所感到高兴。

可女儿忽然问道:“父亲住过去了,可你这里怎么办?谁来陪你呢?

老人扭过头决绝地说了一句:“让他去”。

今年的秋天,落叶堆满了后院,女儿陶文杰近几年已经很少来到这个小院里,母亲在家时侍弄的南瓜熟了,她在小院里站了很久

今天她要将父亲送去养老院,而面对父亲她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这天父亲陶家林如常起床洗漱,他并不知道他将要去养老院居住的这个决定,整理妥当好的他,准备去医院陪着老伴。

用早餐时,女儿陶文杰最终还是开口了,陶家林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女儿,他沉默地听着这个决定,良久后,语气萧瑟的说了一句:随便你怎么样吧

车上,老人沉默地目视着远方,不知道他的心里是不是还挂念着独自一人在医院里的妻子梁金兰。

不知道是不是,心愿已了,放下心事的梁金兰的身体愈发虚弱了,还时不时地陷入昏睡当中,安置好父亲的陶文杰,赶到了医院。

而此时是母亲梁金兰陷入昏迷的第六个小时。医生也在此时,沉重地告诉她,有可能今天也不好说,所以后续的事情你要提前准备准备了。

陶文杰低下头面露悲伤,“事情来了总要面对”她看着昏迷中的母亲说道。

入院第十九天,也是老伴被送进养老院的第三天,梁金兰老人此时窗外的秋叶轻飘飘地落下。

弥留之际的她,甚至没来得及看到自己老伴最后一眼,而此时的丈夫陶家林坐在车里,正从养老院急匆匆地赶往医院。

车上,陶家林缩在座椅里失魂落魄,一行浊泪顺着脸颊缓缓淌下。

终究还是没能赶上,一群人带着陶家林来到那间病房里,门里,叮叮咚咚的声音响起,那是陶文杰在转动转经筒的声音,为母亲做着告别仪式

护工们对陶家林说:“阿婆信佛,等等你不要哭,否则会打扰到她(安息)”,陶家林老人果真安安静静地送妻子梁金兰最后一程。

其实梁金兰在临终前拿出了那一封很重视的信来那封信她一连写了好几天

信中的她感谢到了很多人,她说她想感谢这一生走来给过她温暖的人。

老同学的关心,邻居的帮助,丈夫女儿这些亲人的不离不弃,甚至居委会的鼓励和慰问。

还有那些帮助买菜的朋友们,医院里辛苦照料她的医护人员她都一 一地感谢。老人在心头记挂着每个人的温情所在感激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当她颤巍巍地捧起那张皱巴巴的信纸时,她的眼里充满着神采,仿佛感谢到的每个人都在现场一般。

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更清晰,这是她对这个人间所留恋的人们一声声、一句句地珍重

回想起生命这最后20天生存期里,她跟老伴用过三餐,也看过日头东升西落,闻过窗外的桂花儿,也和病友们互相倾诉。

梁金兰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选择坦然地直面生死。

她总是微笑着,礼貌地对待着每一个人,从不哭哭啼啼,而是用她的从容和温暖留下一声声感谢。

生始于开头,终于死亡,这是一条有序的人生轨迹,而我们呢,我们在走向死亡时究竟要以何种面目直面它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临终医院里,3000名病人集体放弃治疗:体面的离去,比活着好
中国首家“安乐死”医院,不接受治疗,让病人选择有尊严的离去
听故事丨老人和女儿
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他们选择这样告别……
中国“安乐死”医院:几乎都是癌症晚期病人,不接受任何抢救
65岁老人哭诉:养大了女儿又帮带大了外孙,却被嫌弃,只因老来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