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两件大事生命中的两件大事就是——生与死;对于新生的婴儿我们总是满怀希望而面对死亡更多的是无奈和回避。
中国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想起来余华的作品《活着》,主人公富贵分明就是大部分真实生命的写照;他们知道活着就好,具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少想过;其实也很难想明白;我们活在关系中。所以,才有网上网民认为的幸福生活:知己两三、父母健在、有关爱你的人、一份喜欢的工作;其实关系处的好,人才能活的幸福,心理学的意义也就是让人的感到更加幸福。
活着或者死去那是一个问题。希望活下去,能够延长自己的生命长度,是大多数人的实际想法。从古代秦始皇寻求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到相信“神医”和“大师”;本质上都是想有效延长自己生命。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死亡教育提及很少。其实,相同如何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那么如何更好地活着呢?1. 毕淑敏的《我的五样》对于理清你的价值观,很有意思;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按照自己的活法去生命,起码不会太遗憾。每个人的价值观排序不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事去做,变成一个有趣的的人。2.懂得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直视骄阳》、《西藏生死书》都是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提及死亡。每当身边有人因为疾病或者意外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或许才会严肃点儿看待生活。我们总是对新闻中的数字不感冒;当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几个人离开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原来死亡如此之近。3.有必要的话,可以参加死亡体验的活动。在国外有种死亡体验的活动,让你躺在棺材中,体会到自己已经死亡;旁边还有一些哀乐之类的氛围。通过活动,让你理解,如果自己还活着,还想去做什么!类似意义的电影叫做《意愿清单》。以及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人性就是在失去的时候的才知道珍惜;我们中很多人都会将自己半生的积蓄花在生命最后几个月或者几周;平时舍不得去办理健身卡和体检,也不知道该注意身体,一直就透支者自己身体。5.对于那些亲朋好友,告别的时候用力去抱他们吧!有可能这一别就是一生。我在自己工作后的第一年,拿到第一份工资,就去拜访了自己那些不太联系的亲戚,一些亲戚年龄也超过70岁了,我在想他们活着的时候,有机会多了解他们,而不是去参加他们的葬礼。
所以,一直以来,对于那些我认为能够去见的人,我都会尽力去见,人生就是见一面少一面。死亡和活着以及爱情是永久话题,面对死亡,是我们都不愿开口提及的事情;然后,死亡未曾远离。你想自己的墓志铭上写上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你活着更幸福?如何做才能让你建立更好地人际关系呢,毕竟我们都活在关系之中。
人生有意义吗?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