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无用?错!是你读的书无用。脑科学家告诉你,应该如何读书

有很多不喜欢读书,也懒得读书,或者说还不理解读书的人,他们的理由是读书无用,并会列出赵括纸上谈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那这些人有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呢?其实赵括的母亲早就阻止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大概是她很了解儿子。

长平之战与赵括急于求胜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同是熟读兵书,马谡读书被斩,吕蒙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呢?从来不是读书无用,是读的人无用,或者读的方法无用。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读书呢?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教我们用拆书法读书,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教我们用笔记法读书,东尼·博赞在《快速阅读》里面,教我们如何速读一本书。而《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郞,从改造大脑的角度来谈论阅读,别有一番新的天地。

有一句俗话:擒贼先擒王。其实,读书也是如此。据统计,一天有几百本书上市,再要像苏轼一样“发奋读尽人间书”是不可能了。好比说到钢琴,我们知道朗朗,说到相声,我们知道郭德钢,说到宫斗戏,我们知道孙俪,读书,就要读“冠军”书。

茂木健一郞并没有说什么是“冠军”书,不过,不难理解,“冠军”书应该是作者及其作品都有极大影响的书,是某一个领域最权威的书。比如说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冠军,自然首推四大名著。

冠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比如《诗经》,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来无不勾起人们的美好向往;比如《本草纲目》,尽管晦涩难懂,但历久弥新,仍是中医瑰宝;比如一部《红楼梦》,又引出多少红楼大家,又捧红多少个林黛玉、王熙凤。

作者说得好:一本书的最高地位或许就是,很多人明明没有读过,却还要装出一副读过的样子。是,这些金字塔顶端的书籍,我们确实很有可能没读过,但是,总有人会谈论它,我们总有机会知道它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或一个人。这,就是“冠军”书的魅力,每个人都想知道它,以知道它为荣。

也许有人担心,“冠军”书是我们普通人能读懂的吗?脑科学家告诉你:只要买回来,放在那,头脑就已经在进步。因为只要书籍堆放在那里,人就会感觉到它的存在。甚至哪怕它们已经沦为你装点门面的东西,但置身在文化气息里,随时可取,随时可读,你会感到安宁,心情也会愉悦。就好像你走了很长的路,忽然听说前面有一株青梅,顿时就会口舌生津,疲累全无。

读冠军书,应该是对大脑的消耗比较大的,毕竟曲高和寡。那么,如何让大脑读书的时候也不疲劳呢?应对之招便是读“杂书”。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决赛,27岁北大女博士陈更获胜。从理工科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不得不说是读“杂书”的功劳,也说明我们的大脑其实需要“杂食”。所以说,聪明人就是爱读那些高深书籍的人,这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不妨去挑战一本你根本不了解的领域、你从没想过要读的书吧,也许会有惊喜发生。各种各样的书,就好像肥料,会供给大脑优质的养分。有一句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读书就是如此,你不知道哪一本书会在你大脑发酵,开出美丽的花朵。多读一本书,你的人生,便多一种可能。

充分利用大脑的“杂食”性,我们不但可以读“杂书”,还可以杂读书。茂木健一郞指出,如今流行速读,动不动就是30分钟一本书,一年300本书。他建议不要贪多,一本书一天读十页就好了,而且没必要一本书必须读完。特别是你提不起兴趣的书,不妨中途换一本,再读十页。这就是杂读书。

这一杂读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战术叫化整为零,这样细分任务,可以降低心理难度。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写到:研究清楚地显示,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创作出伟大作品《蒙娜丽萨》的达·芬奇,就是一位博学家,杂学杂读,成就了天才人物。达·芬奇的七弦琴弹得不错,他其实首先是作为音乐家出名的。他在人体解剖学上成就杰出,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他称“数学是一门美丽的语言”,并在绘画中引入黄金分割律,留下传世之作——《人体解剖图》。

正是对科学研究的多方涉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成就了达·芬奇的天才大脑。

所以,当你一本书看不下去的时候,不妨换一本书,或者听听音乐、跳跳舞,这样,你的大脑才会重新活跃起来。被作业操碎了心的妈妈们,也不要忘记,大脑喜欢“杂食”,孩子实在做不出这道数学题,就背一首古诗吧,或许,一条解题思路就出来了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读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有人说,纸质书将要绝迹。且不管未来会如何,现在还有纸书,还有图书馆,我们是幸运的。茂木健一郞非常推崇去实体书店看书。

实体书店,对大脑的感官刺激更大。你可以一眼看到书的海洋,看到一本书有多厚、多高、红色还是绿色,也可以看到是精装还是平装,是铜版纸还是劣质纸,你甚至可以掂量有多重,闻闻它的芳香。

这些信息对大脑的刺激都是电子书所没有的。甚至在书店,你不但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书,还会见识各种各样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这些都会在你的大脑留下痕迹,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

《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在一篇散文中写过她的书店经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别的书,心整个下沉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一本书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这次经历让林海音难以忘怀,二十年后,她提笔写下了这篇《窃读记》。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她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对她很重要,她对这本书一定非常熟悉,甚至可能正是这些读书经历让她走上作家之路。这就是实体书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

同为日本作家的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对此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地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当你每次看到这本书,就会回忆起与书相遇的点点滴滴。在实体店购买的书,会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书本身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记忆。

可以说,一个人,或者作为父母,想让自己或孩子全面地读懂一本书,从书中收获更多的东西,还是尽可能地多到实体店,多看纸质书。一本书是由它的内容以及围绕它的一切所构成的。书,是有生命的,珍惜书籍,就是珍惜人生中的体验和经历。

聪明的人,用大脑读书。读各领域的“冠军”书,使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以窥见“巨人”的大脑。读杂书、杂读书、读纸质书,以此丰富人生的体验,而大脑,便会以博学的姿态回馈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的一年,我们应该读什么书?请听一位日本脑科学家的建议
人美更得多读书,保持美的气质
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如何教孩子读书
吃素可能对大脑不利
婴儿是怎样学习的(一)
《跨越不可能》精读分享40:脑科学家:提升创造力,从陌生处着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