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的感受

2022年的第10本书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是良师益友推荐看的,当初在图书馆找这本书的时候,管理员都放弃唯独我还在苦苦坚持,总算在书架上的最顶端找到的,书籍很新,想必除了我翻看全书之外,没有人借过这四本书。

四本书是同一本,崭新,一页翻过的痕迹都没有。

作者是项飙,话说这本书看起来真的不容易,晦涩难懂,但属于看着看着就能看进去的。

看着浙江人在北京的生活,我朋友跟我说,或许在广东的外地人也有感想,我看了书中的内容,确实还能看到我父亲那代异乡人在深圳奋斗过的影子。

浙江人在北京,和外地人现在在深圳,想必也是一样的 。

项飙当时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自己也在书中感慨,那时候读书,没有现在的条条框框,以至于他可以在浙江村那个地方待了6年,6年的时间见证整个浙江村的发展。

一个好的作者,也就是一个好的导游,他在书中给我安利浙江村的一切,我看着书,想着当初在北京游玩的时候却没有遇见这本书,不然我也去浙江村走一趟。问了在北京的同学,她们告诉我,她们也不知道浙江村,后来我问她们知道“大红门地铁站”吗,她们才想起那附近确实有个卖服装的地方,不过那里的衣服都很老款的,她们不去那里逛街。

书以历年史的形式来写的,按年份来记录

浙江人在那个时代,1984年来到北京,怎么来,谁先来,作者找了几个例子,最终还是找不出谁是第一个来北京的浙江人。

1986-1988年,浙江人在北京站稳脚,以做服装为主“代销”,做的,卖的(包柜台)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中,卖文具的只能是卖文具,但管理卖文具的总经理自己也知道商场里面的文具过时卖不出去,此时有个浙江人来和总经理协商,这里面并不容易,连续在那坚持了7天,最后才租出柜台,当然在这里面并不容易,比如按照规定,必须卖文具的多少,不能超出范围,但是浙江人真的很聪明,他利用纵横交错的挂板,我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的挂衣服的,就是一个大挂板,网格的,地面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位置,也就是说按照计划经济卖文具的还是卖文具的,但这样的挂板挂上去,衣服就可以挂很多了,上下几层。

1988年-1992年,作者主要从网络的形式,社区真正形成的标志来写的,这里面还出现了社区“大人物”,外来人口和当地人的关系,“浙江村”和流出地社区,家族的关系,以及,“浙江村”和国家的关系。

看这本书的时候,真心佩服浙江人的思维,他们利用“改革开放”这个词,真的帮到他们自己。

1992年-1995年的这一部分,看得我最投入,也是最惊心动魄,因为就在这一章,安居就业的浙江普通老百姓被迫搬迁北京,看到这,我是真的很难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院,5000人居住,说铲除就一夜之间用推土机铲除了。我以为看到这,是结束了,包括项飙自己也以为到此结束了。

到1996年3月,离轰轰烈烈的清理不足4个月,大红门“浙江村”又一番热闹的景象。到9月左右,“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基本恢复了清理前的规模。而且令我十分惊奇的是,办暂住证比以前还要容易,“1比1”的硬指标也不再提。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但文中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帮到了我 。

我原封不动的抄一遍:

我的预测完全失败,在于两个“估计不到”。一是估计不到投入了巨大财力、人力的政府行为你会是这样“一阵风”。尽管万佳友等人早就告诉我:风来得越猛的,退得也越快,没有例外。但我还总觉得他们心存侥幸,对形势估计不足。事实证明,错的是我。二是我多少过高估计了大人物们的力量。大人物的威望主要体现在“影响力”上,人们把大人物的行动当做自己的重要参考;但是,大人物并没有形成对一般人的直接控制。你可以“顺势推进”却很难“逆流而动”。毕竟,大人物的基础是各系之间的重叠,而非一个严密的行政化的等级体系,大人物也把充分尊重各人的自主选择当作自己办事情的前提。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在大规模大动作的清理“浙江村”后,浙江人集体到了河北一个废弃的酒厂继续营生,原本的生意网络还在,只不过吃饭的米比北京贵了点,棉花也贵了点。但对于浙江村人他们现金流充沛,买卖都是货款两清,影响也不大。

 北京一斤米是1.85元,燕郊是2.05元,蓬松棉北京是24元一卷,燕郊是26元一卷。

这个数据,也可以说明,当下,深圳的物价为何比老家的物价要便宜,

和1996年时候差不多,因为人口密集,物价反而低,而人口少,物价反而高,生产的成本稍高了。

书上写到,因为浙江村的人生意好,收入高,他们吃的海鲜,米,菜比当地北京人还要贵,还要好。在浙江村的菜市场里面,只有好的菜好的海鲜,贵一点也没关系。他们有的是钱。

书中写到一个帮忙看柜台的北京女人,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一开始浙江人对于包柜台请年轻女孩子看柜台是很多的不熟悉的,导致看柜台的女人从中拿取差价,两年的时间就套利20万买了一套房子。

那时候才1998年,北京人就晓得拿到钱就买房。

书中真的很多的黄金屋。

从北京搬到燕郊,定下租金:住宅一套52平方米,第六层一平方米10元钱,每低一层,每平方米租金加3元。一楼每平方米月租金为25元,然后刘世明自己租下了三栋,共付70万元。在转租过程中,他不加一分钱。JO大院的班车也转移到河北继续使用,从燕郊到京温市场一趟一人10元。

这个价格,即使是在1996年,但对于来自2022年的我看来,依然是贵,住宅一套54平,一平方米25元,也就是一个月至少得1200元的月租金还只是住宅。

那可是1996年,可想而知,服装行业是多么的暴利。

也就是在书上我知道2000年的时候北京也申请奥运会,浙江人还大力支持,但是因为北京的原因没有申办下来,之后能申办下来的就是2008年了,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在作者写书完结的时候,也就是1998年,浙江村的人已经开始在了解互联网,想必现在江浙沪包邮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那个时候浙江村人就开始计划着互联网。

浙江人优点真的多,也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学习的。比如去跟北京人协商的时候,浙江人因为普通话说不标准,他们就靠磨,多去几次。

浙江人在和人搞关系的份上,也是值得学习的,请人吃饭必须要去高档的地方,套住政府官员,邀请政府官员去浙江村旅游,花费全是浙江村的大人物付款。

项飙在调查的过程中,是和浙江村的年轻小伙子一起的,看着一些小伙子,敲诈勒索,入室抢劫,甚至是看着那几个年轻小伙子吸毒。吸毒的画面也是在书中详细描写。

站在现在来看,那三个小伙子,估计是不在人世了。

项飙在浙江村里面是好吃好住呀,在书中的末尾他写到:

最后,我恐怕不能用“感谢”来提及我的“浙江村”的朋友们。这里我只提一件小事。1997年我在林友福家过春节,他总认为我太瘦,一定要切西洋参给我喝,不慎把手指头切去一大块皮肉。鲜血溅满案板和地板。大年夜他去天坛医院包扎,而我被强留在屋里看电视。

借用我本科论文“致谢”中的一句话,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我只是实践者的再蹩脚、无能不过的秘书。怎么把这个秘书当得少蹩脚一点,是我终生的任务。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社会学,人类学,是项飙要求的学科对象,这本书的好处 就是通俗易懂,看起来就像是在看30年前的那些人,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奋斗。

看到这些人,再看我自己,我们太多的相似度,相隔30年,他们是浙江人到了北京,而我们是在深圳的外地人,所幸,我们这一代,相比于30年前的人,我们多了很多的脚步,多了很多的步伐可以跟进,比如浙江人对于在北京购房是没有想法的,北京户口更是想都不要想。

不单单是浙江人在北京是没有购房的想法,包括我认识的广州人在北京长达20年的做生意,也是没有在京购房定居的想法,那一代人,想着都是赚了钱回老家。

而项飙在研究的对象中,第二代浙江人,找的对象还是浙江人,小学初中成绩都非常好,可偏偏到了高中就不想读书,想着和父母一样做生意。

一本厚厚的有趣但又无味的书看完了,隔离的几天,加上前几天也在看,时间凑成整体,可以看完一本书。看完了是很多的思考,从书上的1986年看到2000年,整整14年的时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不容易,特别的不容易,不停的被迫搬走,又回京,他们还是集体搬迁。

只有认清一点:我们都是不同年代的同样的普通人。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所长,赚取营生的手段。

浙江村这本书,真的很长需要很长的耐心去看完,我写的太少了,书中的一小部分都达不到,如果不是我那个朋友介绍我看,我想以我的认知,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想想,当初我爸爸,也是这样的被迫搬迁,不停的迁移。而且是拖家带口的,和浙江人,不都是一样吗?而我,走过来的这十年,包括现在,也是在不安稳中继续寻求生存。

如果看的书足够多,就会知道普通人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人走来都不容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项飙 | 1995:波折和回潮(下)
北京浙江村:外来人口的奋斗与拼搏
读书十大人物
2014年-2022年的10月8日,那些无主题的照片影像
【活着】回不去的大东北
探访当年的北京三大庙,里边供奉的都是大人物,却为何缺了秦始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