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通过结构和创造让自己顺着阻力最小之路实现人生愿景?

在总结2021年时,我提到两个关键词,一是结构,二是创造。

这两个词也是《阻力最小之路》这本书中的核心词汇。

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一些懵懂零散的认知和信念因为这本书而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人生的基本准则。

读书过程中记录了一些“见感思行”卡片,笔记一直拖到这个月才来整理,写着写着发现,4000+的文字才总结出书中一半的内容,所以这只是第一篇读书笔记。

01 结构下的最小阻力之路

书中提到的关于生命的三大洞见:

  • 你的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

  • 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潜藏结构决定的。

  • 人生的根本潜藏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也就是一旦某个结构形成了,我们的能量会沿着最容易的路线前进。

如果人生结构不改变,我们会到达哪里,是注定了的,因为我们只会走一条路,那就是阻力最小之路。

而潜藏的结构是可以改变的,由此我们可以藉由最小阻力之路也把我们带到理想的彼岸。

那什么是结构?

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每一部分如何在与彼此及整体关联的情况下运作。

这好比搭积木,积木块与积木块之间的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积木块与整体相互关联,积木块整体除了由积木组成,其构成结构也是这个积木作品的基本组成部分,结构信息隐藏其内。

我们的人生结构是由我们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和客观现实结合而成。这个结构蕴藏着动力,而结构决定着行为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结构对我们的影响:在大楼里行走,你的行为受限于大楼的结构,想要改变路径就得改变结构。

我们现在的自己是由自己的生命结构引领而来,未来这个结构还会继续带领我们前行。

不同的人生结构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走向。我们的行为与生命结构是相符的,当我们带上觉知能够进行结构性思考时,很多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2021年我认识到觉察人生结构的重要性,是理论建立之年,2022年是人生结构深度重构之年。

改变或优化人生结构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所有的生命能量都在这个结构中

结构如何改变?

唯有创造。

02  创造取向VS反抗顺应取向

生命的取向有两种,一种是创造取向,另一种是反抗-顺应取向。

何为*创造取向*



创造自己想要创造的,完全独立于情绪,在深陷绝望时,能创作,当满怀喜悦时,也还是能创作。


当我们坚信,人生是一种创造历程,选择让创造力来主宰自己的人生,这就是创造取向。

人人可以创造,时时刻刻都可以创造,这是我们作为人的主动性,《人生由我》说的就是这回事。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牵制,但对于创造取向的人,大部分的生活都取决于他们想要创造出什么东西。

那什么又是创造呢?

创造并非环境的产品,创造是一种可以透过学习与培养而获得的技能。

创造的技能和其他技能一样,只要我们掌握了,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顺手,最终使自己的创造才能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自然喷发。

借由对结构和创造的认知,我在2021年初步完成育儿框架的搭建、优化了家庭理财投资结构、搞定了客厅的改造。

书中将创造的步骤分为五步,我认为8个字可以将其概括:想明白,干它,沉淀它。

好的亲密关系也是一个作品,我们可以创造出这一作品,创造一段亲密关系不是我们的责任,而是一种真心诚意,源于爱。

在我们进行创造的时候,应该先问“我想要创造出什么成果”,而不是“我要怎样得到我想要的”,后者会局限你。

如果我们在某一件创造性的事物上成功了,我们会在其他地方更容易获得成功,创造是技能,可以同化,可以沉淀,可以创造出创造。

除了创造取向,生活中更常见的其实是反抗-顺应取向。

什么是*反抗-顺应取向*

大多数人都相信环境是驱动人生的一股力量,当环境主宰你的人生的时候,你会觉得只有两种选择,顺应环境或是反抗环境。顺应和反抗不只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取向。 

大多数的教育体系都会强化反抗-顺应取向,而反抗-顺应取向其实暗含着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我们都是无力的。

如果你的人生主要处于反抗模式里,最小阻力之路将会带你走向顺应模式中。不过,一旦你抵达了,同样的路又会带你走回反抗模式。这像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系统。如果你想要化解、改变、突破、转化、接受、拒绝或者避开这个结构,最终只会让它更为坚固。不要急着去改变你的反抗-顺应取向。因为你可能只是从内部去做改变,结果就是你不但不会成功,还会强化那种取向。

反抗-顺应取向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我也深陷其中。

当我像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个反抗-顺应取向时,仿佛看到一个人被两堵会移动的墙推搡着。

往反抗这边一点,最后就会被推向顺应的那一边,在顺应这一边又会被推向反抗那一边。

如此循环往复,不但循环往复,两堵墙都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向中间靠拢,好担心会将我压扁。

我们想要在这个结构中进行任何的改良,例如通过学习给自己打鸡血,让反抗的力量更大一点,或是更迁就一点,这都是无用的。

解决的办法不在我们身处的这个结构中,唯有跳出这个结构,并去创造一个新的结构,在这个结构里不再有反抗或是顺应,只有创造,让创造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我们当初是如何进入到这样一种反抗-顺应模式中的?

我想是因为我们不曾想过我们有创造力,面对环境我们要么反抗要么顺应,我们不会想到其他办法。

我们认为环境的力量很大,大到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反抗或顺应。

幸好,人是会长大的,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长大了,去扩展了人生边界,也知道原来除了反抗和顺应,我们还可以创造,并藉由创造来主宰自己的人生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这是我在2021年才找到的答案,用时31年。

创造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

创造是采取行动让某种事物出现,解决问题是采取行动排除问题。

如果我们用解决问题的思维去理解创造,那就是一种误解。

创造是要我们把焦点摆在解放我们的心灵,这种思考方式建立在假设我们有丰沛创造力的基础之上。

如果没有我们拥有丰沛创造力的信念,我们很难去创造,创造的本质不是想出问题的答案,而是不管问题是什么,我们专注于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问题是解决不完的,解决问题是被问题推着走,创造是我们主动去达成我们的目标。

不去创造,我们面临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只有创造我们才不会遇到问题。

扶贫解决不了贫穷这个问题,唯有创造财富可以摆脱贫穷。

用创造的思维替换掉问题解决的思维,我们的整个人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创造除了需要有对自己创造力的信念和信心,我们还要清楚,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想创造什么?

所以创造历程的关键问题是:你想要创造出什么?

03  结构性冲突与结构性张力

*结构性冲突*:由两个相互竞争的张力和疏解系统构成。

举个书中的例子:

肚子饿(张力),吃食物(舒缓)来对张力进行疏解,如果你超重,可能会选择节食,以达到心目中的理想体重。这时又形成一个张力疏解系统,即:超重(张力),节食(舒缓)。

这两个系统相互关联又彼此冲突。你无法同时舒缓两个张力,即不能进食又节食,你要么进食要么节食。

(来源于《阻力最小之路》)

两个张力都需要你去舒缓,于是就会存在一个情况,舒缓了其中一个张力,另一个张力的力量会变得更大,直到你去疏解它。如此这般来来回回。

(来源于《阻力最小之路

这就是我们的行为会来回摆荡的结构基础。

这种结构性冲突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但需要说明的是,创造并非结构性冲突的解决之道,创造独立于结构性冲突之外,与它无关。

相当于我们从一个结构性冲突中跳出来,并在旁边创造出另一个结构来。

如何跳出这种冲突结构呢,作者说我们有两个方法:

一是强化一个信念“我能拥有我想要的”,摒弃“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

二是直接放弃自己的渴望,例如放弃减肥。

对待结构性冲突,我们还有弥补性策略。

策略有三个:

  • 将冲突控制在可忍受范围内。

  • 操控冲突:计划冲突、采取能够减少压力的行动。

  • 控制意志力的策略。

三个策略看着陌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常用策略,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被夸赞了百年千年的“好策略”。

但,操控冲突的策略无一例外会给我们带来无力感。

现在,让我们来进入另一个结构,让它来帮助我们创造出我们想要的成果,但我们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摆脱结构性冲突,为什么?因为创造与解决问题或消除问题截然不同。

这个结构由“你想创造的”与“你现在所拥有的”之间的落差构成,是个简单的张力—舒缓系统。

所以这个*结构性张力*由两大元素构成:

1.想要达成的愿景

2.对现状的清楚认知

两个元素之间形成一个张力,现状和想要的两端越靠近,结构越能得以舒缓。

这个结构和冲突结构截然相反,这个结构会推动着我们实现自己想要的,这个结构是所有创造历程的基础和骨架,也是创造的发动机。

  • 清晰愿景

知道你想要什么?不要管怎么达成,或能不能达成。

愿景能让你聚焦在你的价值上,并且清楚看出现状中有哪些部分是与愿景相关的。

愿景的力量会推着我们走,这是结构中重要的部分,没有愿景就没有道路,没有道路我们就到不了想去的地方,愿景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基石。

  • 认清现实

认清现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有人是因为生活所迫,被迫去接受现实,也有人用主动的方式去接受。当你试着去认清现实,了解何谓现实时,你才能创造出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事物。

在我看来,认清现实比清晰愿景更难,因为我们自以为的现状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现状。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换一个角色来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现状,不要将脑海里的概念与观察到的结果混为一谈。

只有我们客观认知到现状,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结构性张力。


对自己想要的和现状有清晰的认知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能量。

杨先生去健身,别人看到后会说那么冷的天你真有毅力。别人以为他在苦苦坚持,但其实他是在舒缓张力,何来的毅力和坚持。

再如婆婆看我早起,心疼我,让我不要这样熬,但只有我知道,我是处于一种结构性张力中,只有行动才能让我舒服。

所以,别以为别人控糖就是不懂得享受,是在受罪,可能只是大家处在不同的结构中罢了。

关于创造和愿景,作者说:

创造者不认为“你能拥有一切”,但也不认为环境决定了我们能或不能创造什么。

对,我无法拥有一切,但我所处的环境也不能决定我的人生。

人生由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小阻力之路》第六章:舒缓张力之道
“结构性冲突”——一种你无能为力的神秘力量
比努力坚持更有效的,是创造性地构建“阻力最小路径”
第五项修炼中关于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和共同愿景的解释
管理者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从优秀到卓越--论自我超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