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泽桂的点评文
《走出村庄的人》是安徽籍作家林建明老师的散文中精选60余篇结集而成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多篇作品已在国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发表。作者擅于从细微处落笔,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反映生活的真、善、美。

散文贵在讲究真实,不似小说可以虚构。好的散文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我是农村人,对写农村风貌,山水风物,人情事故的优秀主旋律散文作品情有独钟。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现状也不容乐观。林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些问题的实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森林再坚固,却怎么也禁锢不住他对那片热土疯狂的思念与牵挂:他一次次梦回故里,往皖返沪时的深情回望,母亲日渐年迈孤独的身影,远山近水以及他出生时哭声扯弯的炊烟,当然还有匍匐在夜色中安静得让人感动的村庄。乡村潮湿的路,隐隐的湖腥味,隐藏在时光里的老地名老风物都有它们沧桑的故事,当然还有他一颗潮湿的心。每一个字都是那么质朴、自然而又亲切,一页页一篇篇都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很好地实现了接地气、抓人心的效果,乡村这个大舞台民众阡陌纵横的生活缩影展示得淋漓尽致。

想不到,短短几年时光,林老师竟把个程家墩的昨天故事,记述出如此令人神往、真实厚重的十六万余字来。读着她,我是如此地陌生而又熟悉,读着风雨的变迁,读着老树的枯枝,漫步在剥落的断墙、磨损的石阶、曲径的小路,欣赏着饱经沧桑又新枝焕发的容颜一般,令人流连。

没错,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即使种金子”也发不了财的他选择了远方,从此一路风雨兼程。但他的根他的亲朋总不能也相忘于江湖。世事沉浮兜兜转转的人生过往通过文字与我们“见面”了。

全书分四卷:卷一到卷四从巜遥远的程家墩》开始到《迟豆角》结束,作者记录的故乡其实是远逝的。亦如我的老家老屋门前的小池,母亲的菜园,有家庭的悲欢离合,时代的斗转星移。很多的美好、温情,回不去。所以,作者将此书其称之为《走出村庄的人》其实这是一位游子献给故乡热土的文字,也是一个孩子献给母亲的文字。故土是作者年少时的生活福址;母亲是作者的生命之源.同时,这二者也是作者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语言干净,情感自然。母亲的勤劳、坚韧,既是一个家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闪光共性。青年时期的他在这个叫程家墩的村子里居住,接受生活的洗礼,陪伴他的泥砖青瓦,花花草草很自然地构建成了他灵魂的花园。他说"即便是黑漆漆的夜里,村庄也有一盏无形的灯在指引着我们的双眼,一缕光在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节假日他回程家墩老家,长江,小船,小楼,门前斜着停一辆小车……这是我熟悉却陌生的图景:野渡无人舟自横。小时候林老师在村子里没有命名的河里洗冷水澡,那顽皮样,那屁股上的竹条印痕,已经成为我大脑屏幕上一幅幅锁屏画面,时不时地闪回在眼前。这是乡村孩子们无忧无虑有些野性的童年。读起来有点意思,时间仿佛变回了我年少时的时光,心情也莫名地亢奋起来……因为我有强烈的代入感。老大不小的了,我竟然文艺起来,想到那首《从前慢》。那一刻的朋友圈,估计我最能理解他的心境。这些年,我偶尔也回去看看老屋,瞧瞧父母的坟墓.虽吃不上母亲老灶烧出来的土菜,也盖不上带着老家太阳味道的被子,睡在别人家里听星夜里的虫鸣,总感到乡村的夜,像是一个加长版,暗得早,黑得深,亮得晚。但心是踏实的!

全书有多篇文章提到了他回家做"清明”,当阅读者把目光伸进那一行行文字,一波沉寂的原动力会在血液中油然而生,裹挟着人文情怀与孝道传承,搅动着艺术灵感,犹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出,使我的脑海里更加彰显出他那双悲戚深邃忧郁的眼神,于悲莫悲兮生别离中的痛楚与定力。“父亲已走了,比我往回赶的速度还快……我的人就低了下去……这段文字是性情的,是他个人最内在的真实的展示。那些已经过去的美好生活场景,在他看来就缺乏一种真实感了。默默地流出了一串泪水,不是一滴泪水。

此书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关乎"生命"的描写,在作者看来,万物皆有灵有命。这是作为一个写人的人文操守.因此,他总能从地域文化中发掘出具有独自特色的人或物。大勇子、木匠老杨、志高的父亲、小脚奶奶等等.在写物的方面,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这些躲藏在时光风尘里的东西,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与它们存在的价值及在宇宙中的位置,保持同样的主体性,比单纯强调某个人或某件物在宇宙中突出的位置,更好。

最后说说他的文体与风格。泥瓦匠出身的他,保持敬业的前提下不忘初心,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觉,采用口语佐以地域白话是他的特点,这成了他写作上的一种偏爱与质朴。故此,行文时他总爱交代出事物与行为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展示了程家墩地域文化的景观。朱超群老师在为此书作序时有详细的解析,故不再累赘。在这个优势中,也自然地泄露了他个人写作的缺点。由于太拘于地域文化的客观性而没有大的格局,这是此书的瑕疵。

时代呼唤英雄。也有无数的小人物生活在我们的周遭,他们的人生命运和坚韧品格,不断激励和鞭策我们。作者以《走出村庄的人》的原生之美,来寄寓他对文学与写作的期望:取材生活中,着笔细微处;干练中凝练思想的厚度,简捷中体现艺术的精致,这些都是令阅读者欣赏的地方。

读《走出村庄的人》

简书作者:春风榴榴火

林建明先生(愚人)是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铜陵市作家协会会员。

《走出村庄的人》是林建明先生撰写的一部散文集,2021年1月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出于对出书人,作家的崇敬,接到林建明先生十六万字的散文集《走出村庄的人》,我立即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他的简书名为愚人-2018,在简书中,我就非常喜爱他的文字,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我就被吸引了,从而产生了对他文字的极度信赖,听说他出书了,我当然第一时间也给他热烈的祝贺,他的文字是乡愁文学,作为同样是走出村庄的人,我当然乐意从他的文字中,一遍遍地体味,那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每每,我总是边读边心里嘀咕,他的文字感觉为何那么好,我自己与他相差十万八千里,正是这差距,让我一次次对他投去崇拜的目光。

作者自称初中毕业,就在外面闯荡,也许就是那非常特殊的经历,那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处处闪耀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芒,让他的文字,如林间的小精灵。让我一次次的艳羡。

有人说,中国乡村,本身就是一篇篇散文,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文化、伦理与趣味。林先生的乡村在安徽铜陵,一个叫做程家墩的地方。是故乡成就了林建明先生,所以,他虽然走出村,却永远忘不了村庄。

作者以饱满如成熟稻谷的文字,又散淡如天边一轮残月似的文字,以沉静、真切的情感,向我们讲述老家一件接一件的花事、农事、人事。粽叶、芦苇、旧菜刀、连枷、煤油灯、枇杷、紫暑、豆腐……

特别是他身边的父老乡亲,小脚奶奶、同龄人、石匠、木匠……,当然,他着墨最多的,还是他80岁,依然活跃在菜地的老母亲。

文中相似的年代,似曾相识的经历,让我倍感亲切。

我和林老师一样,同样来自孕育华夏文明的黄土地。我出生在江南农村,为了分担父母的辛苦,早早就承担起家中长姐的责任,从小就做家务,割猪草,洗衣做饭,十几岁就和大人一起下田插秧割稻麦,一天弯腰低头,腰就酸痛,手脚全然不听使唤,那份艰辛,在记忆里刻骨铭心。

我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他归为同一类人。

对于走出村庄的,在乡愁漂泊中,只赢得白发生层云的一代乡村人而言,也许未曾离家,家已不见。

所有的回味,所以有乡愁,因生命的坚韧,亲情的温暖,民风的淳朴,天地的厚赠,都变得清新隽永,余味悠长。

目前已在上海定居的林建明先生,将故乡事、故乡人放在心里,一次一次翻检出来,与自己交谈,将那些心底深入,盘根错节,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驾轻就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与他相比,我的那份乡愁,始终难以言说、难以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对林老师说,你的文字,就像是一位忠厚的长者,用温暖平和,又深邃辽阔的文字,娓娓道来,虽然我们是年龄相差不多。

他的文字有一股沉静之气,以生花的神笔,过滤掉现实的繁杂与焦虑,于细节处见功底,让我在似曾相识的乡愁中,一次的欣喜归栖,欲罢不能。

你所能读懂他们的文字,无论伤感喜怒还是哀乐的,都轻浅得如同山间的一汪泉水,有时,他的笔端,又是那么的克制,我能随他的欲言又止,把自己的情绪喷薄而出。

人说,生在穷乡僻壤,难免孤陋寡闻,然而,林建明先,承继了父辈的勤劳、智慧,感受着故乡苍天厚土,对故土那份感受和体悟,用自己的一双灵手,用坚定的步伐,走出村庄,在他乡开辟了另一番天地。

而他,始终心心念念对故乡,以旧时光的心灵,怀着对文字的挚爱,形成了一篇篇美文。让我们与他,通过文字相遇在那遥远的家乡,程家墩。

大智若愚,正是他的简书名,愚人,感觉他的家乡程家墩似有一座智慧的宝矿,林建民先生笔端如有一台挖掘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无穷光芒的宝藏。

《愚人写的是范文》

作者:蒋坤元,苏州人。江苏省作协,苏州市作协会员。

愚人乃是林建明,写他可以用“一个安徽人在上海”,或者“农民写手林建明”,或者“愚公移山,愚人著书”,而我不想这样写,我想写“愚人写的是范文”。

可以说他是传统作家,到网上写作还是这两年的事,所以他写的文章很多发表在报刊上,见《2019年年度写“文”总结》:2019年,他在《上海散文》《德州晚报》《西部散文选刊》及平台上发表作品九十多篇。

读他的散文,我没读到什么热点,什么应景之作,他写的最多的是故乡的人和事。我也生活在乡下,所以读他的文章就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很是亲切。你看看题目就亲切,就会想起故乡很多的往事,比如《我的程家墩,我的老洲头》《露水街》《娘的电话》《粽叶》《玩水的童年》《麦香》《童年的果树》《我那遥远的村庄》……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再看看我们一些简书作者,写的都是撸贝啊,或晒聊天的图啊,更有甚者自己的事都做不来,却热衷于他事,对热点的事追的起劲,真是可笑。

有歌唱,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看得清清楚楚。简书里自有明白人,且看《我的后援团--愚人(林建明)老师》,此文作者凤凰竹子,她写道:

我和林老师都没有见过一面,他对我这个写作小白可以说是倾囊相授。我写的《铜钱草》老师更是无私帮忙润笔修改,并推荐了几个公众号的编辑微信给我,鼓励我参加征文比赛;我的几篇文章得以在公众号上面发表,都离不开老师的润色,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支持!

有不少朋友写我,在网上写我的文章铺天盖地。愚人老师也写我,今天我在网上还能找到他写我的文章七八篇。我想出一本《蒋坤元评论集》,他写我的文章真的都可以入选,但每个人一篇,所以其余的文章只能忍痛割爱。不过,在这里,我先摘录一些,请看:

1,《浅析蒋坤元的作品特色》:

受人追捧的作品都源自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原始记录,或者说是真实生活地翻版。蒋坤元的作品质朴,厚实,接地气,缘自于他的乡村。像成名作家都有个文化地理坐标,如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贾平凹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背景一样。蒋坤元的作品大都是写渭塘和阳澄湖,一个是自己的家乡,一个是创业的福地。他写那里的村庄、田野、小船小河,写那里的人和事。在他的心中,这两个地方就像太平洋里的海水无穷无尽。

和那些大作家们不一样的是,蒋坤元的作品给读者的印象是真实,真诚,真情。他没有那些花哨的语言摆设,也没有给人洗脑的心灵鸡汤,甚至极少引用至理名言,唐诗宋词。就像苏州的园林景观,容器是老家的,泥土是老家的,种子是他精心撒下、培育的,开出来的是一盆又一盆的风景。

2,《人生是一本书 -读蒋坤元新作有感》:

都说人生是本书。可我手头上已经有五本他著的书,据说到年底他出的书就超出四十这个数字了。他还有公司,涉及制造,模具,注塑,租赁,据说身价超亿,成为一方名人。这两个超字不简单,不是一般人可以超越的。我的脑子里这两个“超”字就转个不停,他难道是超人么?

其实我没关心他的物质上的身价,与我无关啊,我关注的是他的精神上的富有。一个整天与机器,与产品,与竞争对手周旋的人,哪来的时间,心情,脑力来规划他的文字,还这么的有模有样。我所知道的,他出的书有散文系列,随笔系列,长篇小说单行单,诗歌集,分明是个多面手,千手观音啊。在简书里,我还看到他的“野心”,想编剧,想有影视作品。天,别人一生是一部书,他是一岁一部书的节奏。

3,《一本好书~读蒋坤元<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有感》:

在甪直,我和蒋老师有过短暂的接触,交流。这个貌似平常的人却有一个远大的胸怀:人生是一个过程,你的眼光有多远,决定了你的前程有多远。想要获得长久的幸福和掌握未来,那么你就必须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必须从现在做起,必须从小事做起。只有心存高远,眼光长远的人,才能进入生命至高的境界。

从甪直回来头几日里,我还冒出一个想法:在当下甪直,也许还有很多个沈柏寒,却找不出第二个叶圣陶了。现在我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

还有《创业没有早晚》《水车仍旧在转》《西行记——小记蒋坤元新书分享会》《走在甪直的大街上》……愚人为我写下这么多文章,此乃三生有幸也。对于爱好愚人文章的读者来说,也有一件幸事,那就是愚人的散文集《走出乡村的人》,即将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嘿,我喜欢一切老土的人和事。

愚人的散文,愚人的书都在我喜欢的这一个范围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4期唐也散文《寂寞空树岩》主编蒋铸友
阅读我的村庄:引子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上)
蒋殊:《阳光下的蜀葵》就是我的生活
散文要有自己的气息应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美
最好的时光在最初的巢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