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解汉字 第八十八课 德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

这一节我们学习“”字。

形声从彳(chì),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说文》德,升也。泛指实践的结果,特指通过实践获得的心得体验。本质意义:践行于外,得之于心。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道德品行感激恩惠恩德等。通“得”取得获得

“德”的甲骨文+“直”组成的“徝”(zhì)字。彳(chì)是“得”的省略,意为获取、获得;直,正直。合起来表示通过正直的方式获得。

部分金文将“德”写成“直”+“心”,“惪”()

又有部分金文将“德”写成“彳”+“直”,“徝”(zhì)。

所以,“德”的构成有两个说法:

“彳”+“惪”或者“徝”+“心”。

“彳”+“惪”:“彳”是“行”的省略,表示行动、行为;“惪”会意“心直”,是“德”的初文。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外在的行为是内心想法的直接体现。《说文》升也,从彳,㥁声。这个解构偏重于内心对行为的影响。

“徝”+“心”:“徝”是“德”的另一种写法,直行为“徝”。加上“心”,表示实践行为对内心的影响。这个解构偏重于行为对内心的影响。

这两个解构的差异在经典中有直接的体现。例如,《论语》中 “德”共40处。这些“德”的本质意义完全一致,但在具体章句中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内心对行为的影响,一类偏重于行为对内心的影响。

尽管略有差异,但“德”不同的字形都体现“彳”(外部行为)与“心”(内在思想)的关联。“得”是实践的成果,“心”是心灵的状态。两部分合起来会意:实践行为通过心灵体验所产生的结果。概括起来起来便是:践行于外,得之于心。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代哲学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里详尽讲述了“道”与“德”。《道德经》原文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道经》第一章,描述了“道”(正解汉字:道),《德经》的第一章则描述了“德”。

老子认为:“德”是认识和实践“道”的途径和结果。从过程上看,“德”是实践、体验及再体验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从结果上看,“德”是人们通过实践、体验及再体验而获得的社会价值。价值的大小由所承担的责任决定。通过责任与价值,“德”把个人的“实践、体验及再体验”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社会意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体验与再体验过程即使没有完全履行责任,也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其价值必然是正面的;

承担个人责任的实践、体验与再体验过程即使完成了责任,却不一定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其价值也不一定是正面的。

上德,指通过承当更大的集体责任而获得的社会价值。

下德,指通过承担基本的个人责任而获得的社会价值。

 “德”是“实践、体验与再体验”的统一,是人通过“实践、体验与再体验”所获得的社会价值,本身没有属性。但是,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有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价值”通过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而实现。责任的大小就是价值的大小。在我们传统的道德体系里,责任和价值是等价的。责任可以理解为获得价值所需的实践行为,是价值的现实存在形式。价值是责任的意识形态。人的价值体现在承担责任的大小,事情的价值体现在其实现责任的大小。在《德经》开篇,老子首先把德区分为“上德”与“下德”。其依据便是“德”所对应的责任大小。与上德对应的是价值更大的集体责任;与下德对应的是价值相对小的个人责任。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体验与再体验没有主观目的指向,因而就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式;承担个人责任的实践、体验与再体验过程虽然也没有主观目的指向,但必须基于个人,有固定的主体。

最全面的人生价值没有特定主观目的指向最大的人性价值则必须通过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实现

那些能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规范如果不能获得社会共鸣就应该摒弃只有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的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所以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和再体验去掌握本质规律;通过追求全面人生价值积累丰富的实践、体验和再体验;通过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实现全面人生价值;通过与人和谐交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老子将“德”与“道”正解汉字:道、“仁”正解汉字:仁、“义”正解汉字:义、“礼”正解汉字:礼等基本文化概念的关系做了明确的描述。

“践行于外,得之于心。”是”的本质意义。这个意义贯穿所有古代经典,是华夏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与外国以鬼神为本的宗教文化在方法论上的最大差异。

以儒家和道家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始终把实践作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唯一方法,没有实践一切无从谈起。“德”是实践在心灵上的体验。所以,儒道都非常注重“德”的培养和修炼。把“德”看成学习的首要目标。

而宗教文化方法论的特点是:重意识形态而轻实践。

什么都不需做,只要“信”就成神成仙,升上天堂!!

宗教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越不需要践行,人们就越喜欢,信徒越多。这也是宗教文化盛行的国家极容易掉入偏激的“政治正确”陷阱的原因——只要“政治正确”再荒谬的行为都能占据道德制高点。

中华文化没有这一套:没有实践成就,道理说得再好,理论讲得再透,都不会得到认同。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有实践成果。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大师”基本都是全才:既是教育家——教出有成就的弟子,又是文学家——有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等的作品,还是书画家——要有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更是音乐家——能抚琴而歌,还很可能同时是数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必要时候,还能做个政治家——治国安邦,医生——悬壶济世,军事家——开疆辟土保家卫国、、、、、、身边的人、社会、国家、民族需要他做什么他都能胜任,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那些整天神神道道,到处磨嘴皮子而没有多少实践成果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永远成不了“大师”,更不要说“君子”、“圣人”了。

这也是华夏文明永葆青春的一个原因:以“德”为根,生生不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的科学性与儒学学习方法
《德道经》是如何开启中国人智慧的?!
道德建设与身体力行
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从这6点就能看出来
责任心的培养意义与如何培养责任心
学习汉字魂魄——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