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连载之十| 田亮说:不懂“音乐”的评论家不是好策展人
艺术
连载





所有门类艺术都有一定的共通性,都可以横向、纵向,触类旁通地去感受,去认知。

先有“美”,再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有了艺术作品,个体经验与大众认知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向大众去推广,去阐释。就有一群人去做这个工作,称之为批评家、策展人,美学家……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哲学的形态,文学的形态,将画家的色彩,笔触,线条……等绘画语言转换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试图寻找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这是艺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但这也是件非常棘手的事,且不说“文之极则画”,单就批评家的立场就很难办:是先用已知的美学观点去套用、导出艺术品的语言呢?还是整理出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后再来阐释艺术观呢?艺术家、艺术品与阐释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规范的展览都设有学术主持和策展人,有的还会出现出品人,执行策展人等。这些角色之间是分工与协作的工作关系,是团队与单元的关系。

多数展览的学术不由艺术家来决定。因为,艺术家都很自我,展览方(出品人)会根据“客观”的诸多因素去协调一个“多方平衡”的学术主持。有时请知名艺术家做学术主持,这种时候不多;有时会请社会名流做学术主持,这类现象也只是偶尔才有。鲁迅就曾策划过好多版画展,还为版画家写文章为版画摇旗呐喊;多数时候还是邀请美术史学家,文艺批评家来担任。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科出现得晚,国外也出现得晚,早年学科的代表人物是傅雷,但傅雷的文艺批评文章却鲜见。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等等准确的说应该是美学家,因为学科划分中神学以下分为文学与科学,美学在文学院里,美学和哲学是交叉学科,和语言学也是交叉学科,美学其实和很多学科都有交叉,甚至是科学家家都认为自己是在研究美的。最近几年,各个院校都在搞学科建设,毕业的美术理论博士生、硕士生越来越多,学科也在细分,这得益于近二十年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在这之前很多为画展写文章的人搞理论的人并不多。当时只有中央美术学院才有美术史论专业,理论专业。三十年前,为艺术摇旗呐喊的大部分人只能说是艺术爱好者或是艺术活动的同情者。艺术批评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画家有理论基础的大多是些国画家,比如说李可染这批老艺术家很多人的理论基础是很厉害的。油画家里比如吴冠中是很有主张的,但他的艺术理论也往往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美学基础之上。当时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都还是在很狭窄的空间里在研究,根本就还没有开始关注到中国的现当代艺术研究领域来。

首先觉醒的还是艺术从业者,艺术学院的年轻的学生;其次,才是文学以及其它领域。先有作品再才有对作品的阐释和解说,甚至出现因误读而产生的名作。那时文艺理论和批评界是懵的,根本就不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办。稍微有点想法的开始寻找突破口,当时传统美术理论相对比较成体系,有的就转向了对传统美术史论的研究;有的转向研究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敏锐一点的开始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理论(严格来说是杜尚之前)进行学习,也有极少部分人开始关注西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和理论……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跨专业跨学科的“不务正业者”。比如说:岛子是诗人,栗宪庭是新闻记者,王林,林木是中文系毕业的,管郁达是古典文献专业的,高岭是学哲学的……也有吕澎本科是学政治教育学的,还有学习史论理论专业的,比如范迪安等;当然,也有活跃点的艺术家也做一些策展。到了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意识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性,后来才有了对艺术发生的现象进行文本梳理。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西方的新出现的艺术作品、艺术形式却又充满了困惑与迷茫,这也能是艺术?简单的类比一个现象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在台上又跳又唱,虽然大家也觉得不错,很多人也困惑:唱歌怎么可以这样又唱又跳?后来的“霹雳舞”现象也是一样,这样也能叫跳舞?年轻人什么都不管,依箶芦画瓢的在大街小巷里跳起来,被称为“抽筋舞”、“抽风舞”……就如同更早一点的喇叭裤和马哈镜在大街小巷一样。


现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缺乏,使得现当代艺术与现当代的中国人渐行渐远,有志之士开始四方寻找答案和突破口。

中国策展人担任了太多的角色,学科需要文学,哲学,史学,美学知识;中国现当代审美基础薄弱,一件作品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都说不太清楚。为什么说不清楚?是没有逻辑,没有对作品的逻辑进行有效的梳理。于是,中国美学界就出现个很奇怪的现象:只说好话不谈问题……。各方之间形成一种利益的交叉,都成为既得利益者时,艺术家,批评界和艺术品经营者往往都丧失了其本来该有的先锋性。

当然,艺术家和批评家还有艺术机构本应该各自站在对立面的。对于艺术家而言越边缘的艺术,艺术内涵就越大。扩张艺术的边界,拓宽对艺术的认知是艺术家存在的价值。


能不能把现有的艺术再提高一个层次或是超越现有的艺术?比如现在重新画《蒙娜丽莎》,可不可以比以前更丰富更精确?可能,从色彩入手。但超越了《蒙娜丽莎》没有?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呢?创新了,但现在再做,还有创新吗?杜尚,达利都几十年就干了了。

那么什么是艺术的边界呢?一个画家怎么才能避免“撞车”呢?独创性才会有价值?不能拔高艺术,怎么去拓宽艺术的边界?无论如何提炼,创作的过程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高于生活呢?

真正的自由度是什么样的呢?怎么样才能避免海德格尔所言“我们努力奔向四方,却在同一片林中”?

在时光里把自己沉淀为一件艺术品!

品牌


时件生活美学馆,是一个集生活多元方式分享、文化创意产品为主的社群,加入社群可优先获得优质活动渠道,活动及产品折扣、免费试听大咖讲座等等,福利多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圈内圈外|对谈】于溪曼:渴望拥有一件艺术品也是一种物欲。
浅析目前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产品国家有监管,艺术作品好坏谁来评判
灵蛇传奇:东西方文明的艺术对话
论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
关于朝鲜油画你不知道的10个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