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交》杂志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加大推动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的建设力度,出台多项政策,加快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施行,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全国各地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面对挑战,政府、公交运营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人民公交》杂志社特地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就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程世东:我们常说的公交优先是指在整个城市交通发展治理过程中,对公共交通有一个优先权,包括土地、资金、路权等。
在20世纪90年代小汽车刚进入家庭、路上开始出现拥堵时,我国就提出公交优先战略。国务院曾两次出台公交优先的指导意见,分别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6号)和《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这么重视且出台了最高层次的政策文件,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什么客运量还在下降,这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我觉得客运量的下降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自身没有发展得足够好,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太强大。公交是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面临着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比如出租车、小汽车、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公交客运量以及它在整个城市交通中的比重或者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自己做得好不好,另一方面取决于竞争对手怎么样。
我国地面常规公交客运量在2014年达到了顶峰,此后的10年间,一直呈逐年下降态势,疫情期间更是加速下降。很多人认为公交客运量下降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我觉得疫情只是起到一个加速的作用。我们需要把时间拉长来看它下降的原因。这些年,相关部委、各个城市、公交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公交自身还是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我认为公交客运量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竞争对手太强大。过去十几年,正是我们国家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的一个阶段,小汽车分流了公交一部分客流。影响更大的是电动自行车的广泛普及。电动自行车对于老百姓来讲是一种非常便利、“门”到“门”、出行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在速度和时间上非常具有竞争力。总体看,7公里左右,电动自行车有较强的竞争力,5公里以内具有绝对竞争力。总之,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广泛普及,使传统地面公交的客运量下降,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也在下降。
程世东:很多人说公交现在客运量大幅下降,比10年前的一半还低,在整个城市交通中所占比重也较低。有轨道交通的大城市会好一点,如果把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加在一起,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比重还是比较高的,仅仅地面常规公交不高。中小城市公交出行占比会较低,因为中小城市出行距离比较短,电动自行车更具有优势,出行比例比地面公交要高很多。有一个参考数据,中小城市的电动自行车占比36%左右,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仅占12%~13%,电动自行车基本上是小汽车、地面公交的3倍,在更小的城市如县城,公交占比更低。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电动自行车出行量已经基本赶上了轨道交通,远超地面公交。从全国所有城市整体来看,电动自行车占比非常高,公共交通特别是中小城市,在整个城市交通出行中的比例不高,已经很难说是主体,也许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自行车出行才是主体。
既然公交比例这么低,为什么还要强调公交优先呢?其实公交优先与是不是占主体地位,是两回事,没有必然的关系。
公交占主体是指数量多、占比大,公交优先是前面我提到的在土地、资金、路权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这与数量多少没关系。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公交优先?一方面,公交是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为了让天空更蓝,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另一方面,城市道路资源比较紧张,如果大家都开小汽车,就会都堵在路上。为了让所有人出行效率整体最大化,就必须有一部分人选择对道路占用更少的公交出行,让大家走得更快。
《人民公交》杂志社 记者:王娟 马丽 廖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