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杂忆/少年时代

解放初期,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处呈现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景象。新政权的建立,让穷人充满喜悦之情。我读书较晚,解放前家乡土匪猖狂,社会混乱,当地政府顾及不了教育,学校也无人管理,加上农村农活多,需要小伢帮家里做事,所以耽误了入学时间。


破旧小学

当时小学分初小与高小,紫南村只有初小。学堂离我家大概半里路,边走边玩一会儿就到了。大人领着我第一次去学堂报名,我已全然不知当时交了多少学费,只知道开学时搬了一条长板凳摆在教室里供自己与同桌坐。当时学校缺少经费,设施非常简陋,仅有的几张课桌破烂不堪,还是东拼西凑的。学校由两栋平房组成,分前后两排。后面的一排房子包括两间大教室,整个房子由一栋木柱木板壁构成。椽子屋顶黑瓦,墙体四周透亮,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停之后屋里还在滴水。教室地面凹凸不平,高的地方像是小山,低的地方就是个坑,桌椅板凳放在地上怎么也放不稳,我们只好找来砖瓦碎片垫了这边又垫那边。我真不知当时桌子是怎么摆平的,凳子又是怎样放稳的。反正小孩子摔个跤也没啥事儿,爬起来拍打身上的灰尘立马就好。我的教室在东边,班上只有20来个大小不一的孩子。晴朗的早上,太阳光束一道道从木板的缝隙射到教室内,照射在课桌上有些刺眼,偶尔影响一些学生上课,当然像这样照射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光束会随着地球自转不断移动。欣慰的是老师后来改变了上课的方向,再往后老师教我们用纸糊在透光处遮挡光束。遇上风吹雨淋后,一切又恢复原样。大风刮起,能听到风从墙缝里发出“呼呼”的声音,真不知那两年我们是怎样熬过来的。

前面的一栋是用青砖砌成的寺庙,房间较小,中间有个很宽的过道,两边只够两位老师批改作业兼做午休的办公室。听老人讲,此处原叫“杨寺庙”,专供人们烧香磕头朝拜土地爷的。两栋房屋之间有一座操场,约排球场大小。周一早晨上课之前我们在这里升国旗、唱国歌,平时我们在这里上体育课。两边都是用红砖砌成的围墙,学校三面环水,围墙外面有两条与围墙同长的长方形堰塘。学校的名称叫“胡家港铺小学”。

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较好。刚入校时,堰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口渴了我们就到塘里用手捧水喝。后来,住在附近的农村妇女到堰塘里洗菜、清洗衣服,慢慢的水质变差了。有时候她们索性拿着棒槌到塘里捶衣服,棒槌声混杂着她们的嬉闹声常常穿过木板房飘进教室,干扰学生们上课,幸好她们洗衣的时间并不太长。

当时学校里只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男老师叫李先知,教我们语文,既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学校的校长。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学生对老师是不敢直呼其名的。直到我参加了工作,在搬家时看到小学毕业证上“胡家岗铺小学校长李先知”的印章,才知老师的大名。女老师的名字我忘了,只记得她当时人到中年,留着短发,相貌记不太清楚。她只是教我们班的算术与音乐,和我们接触实在太少了。老师都是本地人,就居住附近。他们批改作业的办公室就在前排房子里,我们轮流值日也是老师安排的。每次上课前,老师手摇铜铃,同学们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铃声后赶紧奔跑,争先恐后挤进教室,大有把教室门挤垮的趋势,并迅速找到座位坐好,等老师来上课。在这里我开始接受老师的启蒙,学习基础知识,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有次学校放学了,我背着书包没从正门离校,就直接翻围墙到外面看农民车水干塘抓鱼。没想到李校长还没回家,被他逮个正着。他把我叫到办公室,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批评我“不讲文明”,“有正门不走,为什么翻墙?”我第一次挨批,有些无地自容,又有些后悔,还有些遗憾,更怕的是被同学知道后没面子。经过李老师的教育开导,我对讲文明懂礼貌有了肤浅的认识,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要改正。没多久,老师批改完作业,他要回家了,我也就跟着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今天回家晚了些,该怎么对父母亲交代呢?撒谎,还是说真话?翻围墙被老师逮住挨批,这多难听呀!想来想去,不知不觉已到家,母亲随便问了我一句“咋这么晚了才回来?”我随口答到:“老师叫去有事了。”这件“事”不是一件好事,虽然我将母亲的问话敷衍塞塞责挡过去了,但我内心难以平静。这是我第一次对长辈说假话。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再也不能这样做,我绝不能再说假话。从此我没忘记自己的话,并以此为戒,引我一生说真话不说假话。

参加工作后,有次我回到家到母校重游,却发现母校已经一片狼藉。听母亲讲:“这儿一时半载不用了,刚开始村民做牛棚,后来空着没法住人,再后来就是一声剧烈的响声倒塌了。”眼前的一片瓦砾让我沉默不语,心中那种空荡荡,让人实在感到悲伤,毕竟这里曾是我启蒙的地方,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现在的小学搬迁到村子里最高的岗子上,新校舍占地有20多亩。全村的小孩都在那儿读书,名称也改为“紫南完小”,两层楼房10余间教室,七八名老师,比起以前的小学漂亮多了,师资多了素质也高了。教室前面有两个篮球场大的操坪,学校里还可供在校师生用餐。学生毕业后,可直接送澧县读初中。真是今非昔比啊!就在我写这篇书稿时,我突然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从2009年开始,因农村多年执行计划生育,生源越来越少,加上地处偏僻,学校已经无法再办下去了,不得不关门,让学生们不得不舍近求远,到远处求学,这实在难为了孩子们。

(上一章)岁月杂忆/姐姐挨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粉笔灯
除了会打王者农药,他们别的更荣耀!
都江堰风情录|黄春红: ​ “她”朝楠木树下走来
【潇湘小作家】黄怡康 逃学记
十年寒窗(一)
【来稿选粹】汪巧飞|黄祠小学,我曾经的乐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