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犯人问斩为什么要推出午门,还要选在午时三刻?原来有如此玄妙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推出午门,午时三刻问斩”!


首先要弄清楚午门是什么?午门在明代才有,因为紫禁城是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命人仿照南京故宫建造的。午门是故宫最南边的门,我国自古以来在建筑方面都有坐南朝北的格局之说。


午门一共有五个门,最中间的门是皇帝走的门,左侧是文武大臣门走的门,右侧是皇亲国戚们走的门,一左一右最外面的两个门是宫女太监给皇宫里干活的人走的门,这两个门很小很不起眼。



其实推出午门并不是紫禁城的门,而是宣武门,午门属于皇家的大门,杀人砍头是很血腥的事,怎么会在皇家门口执行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到了清朝时期,真正执行死刑的地方是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这个地方是京城之中最热闹的地方,普通的百姓在这里进行农产品各种交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这么热闹的地方对犯人砍头,主要是起了个警示作用,告诫人们不要去以身试法,不然就是如此下场。


还有就是人多的地方阳气旺盛,毕竟古人都信奉鬼神之说,杀人时候阴气太重,别管犯人是否冤屈,要在这种恐怖的刑罚中死去,还是会含着冤屈而去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怨气,菜市口人多阳气重就会把阴气压下去。所以推出午门,不是紫禁城的午门,而是宣武门。



那么,对犯人执行砍头的时候,为什么会选个准时准点的午时三刻呢?你看影视剧中,只要有人一喊“午时三刻到”!这时候刽子手就会举起砍刀向犯人砍去,绝对是一刻也不能出误差。


午时三刻,指的就是中午12点45分,古人没有钟表,但他们很聪明,用太阳的投影来记录时刻,用一根铜针做指针,石制的圆盘做表盘, 这个东西就是日晷。


咱们现在计时是以小时为单位,一天24小时,古代是讲究时辰,一天分12个时辰,每个时辰里又细分出八刻。以此推算,午时三刻就是12点45分。在古人眼里这个时间段,太阳直射,地上的影子最短,阳气最旺盛,自古就有鬼怕太阳的传说,这个时候,太阳毒辣,所以鬼都不敢出来。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这个时刻不但温度高,光线也非常好,如果选在日落或者晚上,刽子手就很难看清犯人,一是怕有人冒名顶替去死,暗中做手脚,二是砍头的时候,也能找准位置。


还有就是正午时分正是人这一天犯困打蔫的时候,犯人吃了最后一顿的行刑饭,更加打不起精神,这时候的犯人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和精神都很放松,死的时候也能减少一些痛苦。


犯人除了要在午时三刻被执行死刑。还有秋后问斩这一说,春夏是播种和万物生长的时刻,一切欣欣向荣,到了秋天收获果实。秋后也代表着这一年即将结束,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这和结束生命也是相对应的。而且这个时候人们的粮仓中也有了粮食,如果有些轻罪的人,可以用银子把人赎出去,也能给封建政府增添收入。


总之,既然古人对犯人执行死刑有这么多讲究,那就必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称“端午节”
古代人被“斩首”,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看完长知识了!
午时三刻、秋后问斩、斩立决,古代3个行刑时间,各有什么不同?
古人为何偏偏讲究午时三刻处死犯人?
为什么古代都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行刑选择在“午时三刻”,能不能换个时间?真不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