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userphoto

2023.09.05 北京

关注

【摘要】《史记·货殖列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总结了历代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并为许多卓越的工商业者立了传。《史记·货殖列传》是研究汉代经济问题的重要历史文献。




【提要】钱钟书高度评价了《货殖列传》这部作品。

【摘录】

(转引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554页。)

【提要】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开头引用老子的话,但是是为了批驳这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观点。如果后世的治理者,用老子这种方略来挽救近世之俗,那就一定不会有成果的。

【摘录】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輓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3页。)

【批注】梁启超认为老子所说的场景,是上古时期交通非常不便利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形成的政治局面,属于“陋俗”,因为遇到自然灾害,这种小国寡民、与世隔绝的政治模式是完全无法应对的。

【摘录】

(转引司马迁著,韩兆琦译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554页。)

【提要】司马迁肯定了民众的求利之心,认为政府最好的方法是顺应民众的这种需求,政府最坏的方法则是与民争利。


【摘录】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埶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3页。)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3页。)


【提要】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按照不同的空间方位,依次记录邯郸、燕、洛阳、齐、邹、鲁、粱、宋、陶、睢阳、越、楚、颖川、南阳等区域或城市的风土人情。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962-3968页。)

【提要】司马迁区分了不同地区的物产,承认了农虞工商四种职业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鼓励人各任其能、各竭其力、以得所欲。司马迁肯定了人民正当的物质需求。

【摘录】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4页。)


【提要】司马迁肯定了农虞工商的重要性。并认为富国强兵和人的能力有关,地理环境虽然重要,但是人才起到决定作用。司马迁举了姜尚和管仲的例子,证明“巧者有馀,拙者不足”。姜尚被封在营丘,这里的地区是盐碱地不利于耕作,但是姜太公发展丝织业、手工业、渔盐业,国家也逐渐富强起来,人民也逐渐增多。管子设置货币管理机构,运用货币和经济手段调整市场,取得了成功,国家也富强起来。

【摘录】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彊至於威、宣也。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55页。)

【批注】

周书:《货殖列传》中所引用“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该句在现存世的《逸周书》、《尚书·周书》中未能找到。可能属于亡佚的篇章。



【提要】

蓟城作为华北平原的门户,在部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属于汉族合东北游牧部族的攻守之地,但是在和平相处的日子里,它也是部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的中心。侯仁之引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叙,论证蓟城的重要性。司马迁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已经将蓟城在民族交流中的优越地位阐述无遗。

(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年第9期,第4页。)

【摘录】


(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年第9期,第4页。)

【提要】


【摘录】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2-3263页。)

【地图】





【批注】

《史记》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候所聚会。”

唐人都河东,河东即汾河谷地,旧封地为唐,后属于晋。晋国始祖唐叔虞就封于此。汾河平原提供了晋国建立业绩的物质基础。殷人都河内,河内在太行山东侧、黄河以北的下游平原地区,土地平坦,供水充足,物阜民丰。周人都河南,当时的河南包括了伊洛平原,是周东都洛阳所在地,这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供水充足。显然,在上古时期,一个政权的中心要想稳固持久,地理经济基础是很关键的要素。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2-3263页。)

【笔记】

《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段描写的内容,肯定不是西汉时期的事情。比如秦长城在陕北就有分布,龙门碣石一线,在战国秦长城以南。修长城,一定是保护了农业,如果是游牧业,修长城干什么呢?西汉时期,河套平原一带,已经在耕种农业,难道算作“多马、牛、羊”的游牧业吗?这不一定。老师的疑惑:历史上存在这个东西吗?老师觉得,司马迁在表达一个概念。老师走了十多年的农牧交错带。他亲眼看到,从这一区域过去,农业里面穿插着牧业,农业可能会慢慢减少。


【批注】

地理叙事和空间书写是有关联的,二者都是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的方法,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地理叙事通常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角度出发,叙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包括地理事件、过程、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地理叙事强调地理现象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侧重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虽然《天官书》中包含着大量的空间书写,人物列传中也有很多梦幻的空间,但是严格来说这些不属于地理材料,所以本文不予重点讨论。当然,在解读《史记》地理内容时,如果涉及地理材料之外的空间书写,会进行适当阐述,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史记》的空间叙述方式。


【心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货殖列传》2
第二届征稿连载 《巴清正传》5
读书笔记:司马迁《史记》之货殖列传
舜帝葬于何处?——读《我对舜葬地的一点看法》(百家争鸣)
史记·货殖列传·王石传
史记·货殖列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