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潜伏在诺奖名单中的记者:莫言也是记者出身|潜伏|诺奖

2015诺贝尔文学奖甫一公布,美联社就发了一条严重失实的报道,称这是诺奖“首次颁给记者”。有人出来挑毛病,指出:2012年诺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也是记者出身。

当更多的人开始用重新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这张由112位作家组成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时,竟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记者“潜伏”这张“世界年度文学家”的名单里。

他们是海明威、马尔克斯、怀特、略萨、伊姆雷、帕斯、蒲宁……而中国作家莫言的口头禅之一就是“我们报社”,他曾是《检察日报》的记者。

这只是一个偶然吗?有人说,记者与作家只有一墙之隔,真的是这样吗?

不想当作家的码字工不是好记者?

抛开诺奖不说,记者出身的作家人数其实一直以来都不在少数。一边自嘲“码字工”的现实,一边又暗自激动地怀揣着“写作梦”,这也许是大多数东、西方记者的共同心态。

海明威可能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记者出身的诺奖得主了。他的《老人与海》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也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

从初中开始,海明威就为两个文学报社写文章;升到高中后,他成为学报的编辑。18岁时,他在美国著名的《堪城星报》当了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写小说”也从那时起开始成为他毕生的梦想。

而记者生涯也对海明威未来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在《堪城星报》仅仅工作了6个月,但这段经历却奠定了他日后的写作风格。在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中,瑞典文学院特别提到他的编辑记者生涯对他日后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的影响:“海明威在新闻报道的严格训练中锻炼出了他自己的文体风格。”

记者与作家之间,只有一墙之隔?

在先后入围2011年布克奖、2012伦敦图书奖的英国驻俄记者、作家A.D.米勒的话看来,记者和作家只是殊途同归的两个身份,“记者用事实来构造故事,作家用想象创造场景,然而这两个职业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真理”。

他认为,作家和记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在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记者则在还原一种现实,但是他们都共同地想表达真实和真理。对于记者而言,真理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作家则研究关于人类、决策、道德、心理、爱情、野心和恐惧的其他真理。”

尽管只隔着一道墙,但毕竟还是有一道墙存在着,比如身为事实的记录者,记者们的写作与作家相比,往往个人的存在感比较微弱;而政治和社会因素,也更容易将他们的注意力带离纯文学本身。

成功跨越这道墙并非易事。本届诺奖得主阿列克西耶维奇就曾因为自己的作品有着太多记者写作的烙印而苦恼。她的第一本书《那时我正要离开村庄》,先是因为尖锐批评政府而被禁止出版,但这本书后来始终未能出版的原因却在她自己——因为她觉得这本书“太像记者写的”,而不想再出版这本书了,而在最终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形式之前,她曾经尝试过各种文学体裁。

光荣老记十六人

丘吉尔

海明威

辛格

马尔克斯

伊姆雷

略萨

莫言

阿列克西耶维奇

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除了政治成就之外,丘吉尔也凭借长达6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诺奖文学殿堂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就来源于他进入政坛之前的战地记者经历。

从1895年从军校毕业开始,丘吉尔先后以《每日纪事报》《加尔各答先驱报》《每日电讯报》和《晨邮报》的战地记者身份,投入采访各种军事行动,并以自己向两张报纸发出的稿件基础上,加入了其他资料,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可能是大众最熟悉的记者出身的诺奖得主了。他的新闻从业生涯可追溯到高中当学报编辑的时代;高中毕业之后,海明威即进入《堪城星报》当记者,直至一战爆发,他辞职冲向战火;1920年,海明威迁往多伦多,并在《多伦多星报》工作,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时为一所小报社工作。在发表了不少新闻作品后,到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才在巴黎出版。

辛格(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出生于波兰华沙的美国籍犹太人作家、记者,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深刻描绘波兰和美国的犹太人生活。

1935年,在德军占领华沙前夕辛格离开波兰移民美国,后来在纽约的《犹太每日前进日报》担任记者与专栏作者,开始用意第绪语写作。

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所有记者出身的作家中,最热爱本职工作的当属加西亚·马尔克斯,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成名后仍然对新闻职业生涯一往情深。

他曾在一篇致辞中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新闻职业的敬意:“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遭遇现实才能尽情挥洒……没有为此而生、打算为此而死的人无法坚守一份如此不可思议、强度极高的工作。”

在他看来,没有比记者更好的职业,而彼时,魔幻现实主义旋风早已让他誉满天下。

凯尔泰斯·伊姆雷(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匈牙利犹太作家于2002年问鼎诺奖的理由是,“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1949年,他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20余年后,他的首部作品《无命运的人生》出版。这本以集中营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直到两部续篇《惨败》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发表之后,他才开始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职业跨度更大:从记者到总统候选人。青年时代,略萨的第一份工作是银行职员,以后做过图书馆编目员、守墓人、新闻记者、编辑、特约撰稿、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等工作,最多时曾同时做7份工作维持家计。

1959年,略萨在移居巴黎、任职于法新社及法国国家电视台时,写完了《城市与狗》,轰动了西班牙文坛,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表,从此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其实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1997年10月,莫言从部队办完转业手续,成为《检察日报》的记者,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媒体人生涯。

莫言曾经著文怀念那段岁月:“在《检察日报》工作的10年,是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黄金岁月。谈到《检察日报》,我总是习惯地说:我们报社。”

阿列克西耶维奇(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阿列克西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首部著作《战争中悲惨的女性面庞》1985年发表。

另外,有过记者从业经历的还有1938年诺奖得主赛珍珠、1957年诺奖得主阿尔贝·加缪、1962年诺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1964年诺奖得主让-保罗·萨特、1965年诺奖得主肖洛霍夫、1976年诺奖得主索尔·贝娄、1984年诺奖得主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98年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等。(陈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过记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竟然辣么多|观察
“诺奖”大师们的人文逸事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折桂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细数巨匠与电影的不解之缘
文学的标尺
整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00个哲理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