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与黑》,献给少数幸运的人

著名历史学家梅里美评价司汤达:

“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最具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之一。

他十七岁就投身军界,三次随拿破仑远征欧洲,亲身参加过马朗戈战役、耶拿战役,曾经进驻米兰、占领柏林,目睹过莫斯科的熊熊烈火,经历过撤离俄罗斯的大溃退……

他曾悉心钻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学说和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蒙田、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伏尔泰是他最敬佩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是真正的启蒙思想信徒,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在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那个阶级则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爬上去。”

而他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于连,就是想跨越阶级的代表。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

高尔基说:《红与黑》的主角于连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尼采说:“司汤达是他此生最美丽的邂逅之一,是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歌德、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阿拉贡、萨特等大作家对《红与黑》表示由衷的赞赏。

关于红与黑的寓意,有许多解读。最普遍的解读就是:'红’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代表教士的黑长袍。

一直听说《红与黑》,但因为书架里想读的书太多,也就一直搁浅。有一天,在听一位大学老师讲解世界名著时,说到《红与黑》自从到中国以后,有26种译本(不精确统计)。我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啊,竟然让这么多著名翻译家值得呕心沥血去化境成本土的文学。

经精挑细选后,我选择了罗新璋的译本,因为他语言的凝炼和精彩。

刚开始读时,觉得泛泛。但越读越觉得上瘾,果然是司汤达的写作风格:不露声色的震撼人心。

于连是小镇上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他从小喜欢读书,这在务实的父亲眼里,最无用。所以他经常受到父亲和两个哥哥的辱骂和殴打。父亲对他说:“你这只知啃书本的狗东西。”他心里崇拜拿破仑,但在当时的法国,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封建王朝复辟,宗教势力猖獗。要想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只有投身基督教。所以他背诵拉丁文的《圣经》,经过谢朗神父的推荐,做一名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后与市长夫人相爱,被市长发现后又回到神学院学习,原本以为就要走教士之路,命运却把他抛到了拉穆尔侯爵的府上做秘书。由于他的干练、处事和工作能力,深得侯爵赏识,也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青睐,于连又一次获得爱情。当这位小姐怀上他孩子并告诉父亲后,侯爵为他谋得中尉军衔和贵族身份。就在他幻想叱咤风云当上将军时,一封举报信把他拉入谷底。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他在气急败坏之下找瑞纳夫人报仇,最后英勇赴死,只为不向贵族势力低头。

有好多人都不喜欢于连这个角色,因为他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凤凰男”,敏感多疑,靠女人和手段上位。特别是上半部,瑞纳夫人对他一片赤诚一片真心,他却是因为征服欲要决心拉这会市长夫人的手。在与玛缇尔特的爱情角逐中,两个同样灵魂高傲的人上演你退我进你进我退的爱情探戈,于连为了得到这位贵族小姐的芳心,用尽了浑身解数:通过写53封信追求另外一位元帅夫人,从而激发玛缇尔特的嫉妒和占有欲。最终这位贵族小姐俯首称臣,并怀上于连的孩子。正当他在人生巅峰洋洋得意时瑞纳夫人写了一封检举信,一怒之下,他开枪打伤了这位初恋情妇,并锒铛入狱。

于连恨虚伪,却不得不巧用社交技巧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于连不相信宗教,却利用背诵拉丁文的《圣经》步步高升。于连明明为玛缇尔特小姐如痴如狂,却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只为彻底征服她。于连和瑞纳夫人一起时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连在监狱时对待怀着他孩子的玛缇尔特感到疲倦和厌烦,在玛缇尔特为他获释四处奔跑时他却和瑞纳夫人互诉衷肠……

所以,大多数女性朋友讨厌他,心里暗暗骂他渣男。但不可否认,于连是极富魅力的,这位亦正亦邪的人物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心:他的与众不同让人欲罢不能,他的努力奋斗值得肯定和欣赏,他的一身傲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熠熠发光,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精神激荡人心,他在狱中的反省获得了读者的原谅,他的自杀式赴死让人念念不忘……

于连不贪财,只在乎自尊和荣誉。于连还保有骨子里的善良和感恩之心。于连狂热地崇拜拿破仑,因为这个人的成功意味着等级制度的破产和个人价值的获胜。

于连在法庭上的发言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全书的主题:“我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抗争的乡下人。”

于连啊,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热泪盈眶的英俊小伙子。

抛开于连这个角色,《红与黑》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大量精准的心理描写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特别是追求玛缇尔特时的各种计谋是本书中的亮睛之笔,通篇语言略带幽默,暗含辛辣讽刺,小说的架构巧妙,总在高潮时戛然而止,小说的结尾平静的描述“瑞那夫人信守诺言,没用任何方法自寻短见。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让人扼腕叹息、满含眼泪、心痛不已。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流的悲剧小说。

现在浅谈一下《红与黑》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开头就是“真实,令人难堪的真实。”因为在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光靠个人奋斗是冲破不了牢固的等级制度的。于连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就在于他个人敢于和社会力量抗衡,尽管最终失败了,但这种勇气警醒了后世。所幸,我们出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想要出人头地,选准方向,付出个人努力,就没有太多的社会阻力。

然而,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于连对瑞纳夫人说:“从前,我们一起在苇儿溪树林散步时,我本可以感到非常幸福的,但是我那勃勃野心把我的魂引向了虚无缥缈之境。你迷人的玉臂就在我唇边,可惜我非但没握住,反让不着边际的憧憬把我引了开去。我一门心思想的,就是为创下偌大家业,该如何面对数不清的争斗……不,要是你不来探监,我到死都不会明白什么叫幸福。”

昨晚,我在街上散步。看到我最爱吃的毛蛋的那个摊主,骑着三轮车,放着轻快的音乐绝尘而去。我想到了他卖毛蛋时的不卑不亢,他想出摊就出摊的随性和自由,他脸上乐呵呵的神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司汤达的《红与黑》
我习惯在介绍之前点明观点,但这是一部没法开题的小说 红与黑是法
《红与黑》:一个带着假面的青年最后用生命殉葬了真我
《红与黑》:高尚与卑鄙
人生必读的30本书之《红与黑》| 贪婪猛于虎
红与黑(中) | 右而左的天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