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家宝藏2

国家宝藏2  

http://blog.163.com/h_x_y_123456/blog/static/339849252011769381518/?suggestedreading                                                                                              玉凤——有凤来仪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13.6厘米,厚0.7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凤呈黄褐色,凤鸟头戴花冠,作侧身回首之势,长长的尾部正在向一侧舒展地扬起,上面还刻有花纹装饰。整件雕塑的线条优美流畅,飘逸洒脱,洋溢着一股活泼、清新的抒情气氛。在技术手法上,采用了钻、挤、压等难度很大的技法,并经过了反复的琢磨。这件作品表现的虽然是神异的动物,但其体态自然优美,令人觉得亲切可爱。它柔美而清新的风格在商代艺术那凝重、威严、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愈发显得珍贵。

   这件玉凤与湖北石家河文化所出玉凤存在渊源关系,其造型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相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象的极佳实物。

 

虎纹石磬——商代乐器之王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磬为打击乐器。这件石磬正面刻有雄健威猛的虎纹,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据测定,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轻轻敲击,即可发出悠扬清越的音响。商代石磬的制作已相当发达,祭天地之川,当用石磬,祭祖宗先帝,敲击石磬,此磬出土时,在其左侧,即该墓椁室西侧有女性骨架24具,都是殉葬的奴隶,而随葬品中还有三个小铜戈(可作舞具用),推测殉葬者中间可能有音乐奴隶。

    在原始乐舞活动中,人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这类乐舞反映了先民的狩猎生活。《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是先民敲击石磬,举行大型宗教舞蹈的场景。《诗经·商颂》中有描述殷人祭祀乐舞的诗句:“鞉鼓渊渊,嚖嚖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可知磬在当时是一种主要乐器。

    磬的形制又分单悬的特磬(如虎纹石磬)与成组使用的编磬。1973年,在安阳殷墟小屯村村北的洹水南岸,又发现一件龙纹大石磬,同虎纹石磬堪称商磬双壁。

 

刻辞甲骨——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5-1、沚囗其来全甲刻辞

    商(武丁)

    长18.5,宽9.9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5-2、五牛卜骨刻辞

    商(廪辛—武乙)

    长12.1,宽2.5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卜甲刻辞贞问二事:一是戊寅日卜问沚囗是否来?二是同一天卜问雷风是否有?卜骨刻辞卜问用牛还是用羊来祭祀?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因多刻于龟腹甲及牛的肩胛骨上,故名。

    1899年,清末学者王懿荣最早在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后经调查为河南安阳殷墟所出。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甲骨文与历史资料的对照,考订出了商王世系表。从而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为信史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

    迄今发现的甲骨残片约十万余片,出现四千六百多个单字,大字有一寸见方,小字则细如米粒。经古文字学家解读,已经辨识了近一半,同时发现骨甲文在字的结构上已由独体走向合体,并出现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作册般”铜鼋——见证纣王神力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10、长21.4、宽16厘米,重1.6千克

    传河南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作鼋形,爬行状,爪下各有一方钮作支撑足。颈侧及盖上插有四矢,皆为矢射入鼋体后露出的箭羽部份。鼋背甲上有铭文4行32字,记载了丙申这一天,商王来到洹水,捕获了此鼋。王先对此鼋射了一箭,接着又连射三箭,四箭皆中。商王命属下寝馗把射获的鼋赏赐给作册般。王说:“(将此事)铭记于铜器上,作为你的宝物。”为记录此事,作册般做了这件器物。作册般的铜器发现多件,有的铜器上记载商纣王征伐人方的战争,因此可以确认作册般为商纣王时期的史官,此器也就是商纣王时期的器物。

    此器是目前仅见以鼋造型的器物,且是根据商王所射的鼋形制作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表现风格,故弥足珍贵。

 

青玉簋——最早的玉制容器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2.2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4.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玉簋也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玉制容器,它以和田青玉雕琢而成,呈碧绿之色,莹润无暇。玉簋颈、腹及底部圈足分别饰有凸弦纹、勾连曲线纹、云雷纹、变形云纹、目纹,雕工极为精美。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两件玉簋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器相同,应是以青铜器为蓝本琢制的。玉簋造型典雅,气度不凡,应当不是一般的食器,而是祭祀时用的礼器,对研究玉礼器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辛”石牛——不忘先祖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14厘米、宽25厘米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石牛用白色大理石圆雕,牛呈跪卧状。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刻工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牛下额阴刻“司辛”二字。“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这此石牛可能是商王武丁馈赠给王妃妇好的。

    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商人的祖先王亥很早就掌握了“服牛”的畜牧技术,常用牛运货贸易,结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儿子为父报仇,打败了抢夺财物的部落,使商人逐渐成为一方霸主。武丁送牛给妇好作随葬品,或许就是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记着祖先对商人所做出的贡献。

 

王子午鼎——楚王好细腰

    春秋·楚(公元前770--476年)

    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

    1979年河南浙川下寺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王子午鼎共七件,为一组代表墓主身份的列鼎,此为其中最大的一件。鼎内有86字长篇铭文,标明作器者系王子午。王子午又名子庚,为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楚庄王第五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相当于中原列国中的相国)。

    王子午鼎具独特的楚式风格,造型呈平底束腰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楚王好细腰”的故事。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采用失蜡法分别铸出,然后焊接于鼎身的,显示了很高的铸造水准。在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优美的造型、精细的纹饰、浪漫奇诡的题材,正是楚国文化艺术的突出特征。长篇铭文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金银复合工艺的杰作

    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18.7、宽4.9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玉环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

    此件带钩由白银制成,器形较大,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球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白玉琢成的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带钩的制造工艺也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此带钩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宣和三年尊——宋徽宗的设计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

    高29、口径17.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宣和三年尊器身分为三个区段,并均匀地分布四条扉棱,腹部、足部饰兽面纹,以扉棱作鼻,颈饰焦叶纹和蚕纹,器内底部铸大篆字体的铭文5行26字,记载此尊为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初五经考证古器物而作,是陈设在方泽坛的礼器。

 

王子婴次炉——散落郑地的楚国铜器

    春秋·楚(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1.3、口纵45、口横36.6厘米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

    王子婴次炉1923年出土于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有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无疑应为某一代郑公之墓。王子婴次炉是其中惟一带铭文的铜器,对判定大墓墓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据考证,大墓墓主可能为郑成公,也有人认为系郑厘公或郑僖公。

    王子婴次炉曾是河南博物院的最早馆藏之一,1950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行云流水的纹理

 

    唐(618~907年)

    高11、口径10.7、足距15.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三足罐的形制,给人以浑圆饱满的观感。它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其精美的绞胎工艺,产生的器体纹理如行云流水,颇具装饰韵味。

    绞胎瓷,也有人称搅胎瓷,作为唐代巩县窑的首创,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据考证,绞胎是受犀皮漆器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绞胎瓷器制作时,先用白、褐两色(也有多色的)的泥相间揉和在一起,经过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后,胎上呈现出白褐相间的纹理,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花朵,自然天成,极富审美情趣。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最古老的国画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陶瓮器形较大,外腹部彩绘《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作者根据石斧、鹳、鱼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这是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两种基本形式──勾勒法和没骨法的滥觞。

    这是一件罕见的史前绘画珍品,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铜牌饰 ---最早的饕餮纹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通高16.5、宽11厘米

    198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镶嵌铜牌饰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夏代遗宝。

    这件兽面形牌饰出土于二里头墓葬M11:7,外部轮廓为束腰明显的长条形,上下各有一对可供穿缀的钮,出土时置放在墓主胸前。正面有数百绿松石小片相互衔接,规整排列,铺嵌成饕餮纹图案,历经几千年而不松脱。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类铜牌饰共3件,形制大同小异,制作工巧。这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铜长流爵——最早的青铜酒杯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通高22.5、通长31.3厘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爵前部有一个细长的窄槽形流,流尾部与爵身连接处立有两个不发达的钉状小柱,后部为微微上翘的尖尾,腹部一面有凸弦纹两条,弦纹间横列五枚乳钉作为装饰。束腰平底,下铸三条细高的锥足略向外撇。爵身一侧有鋬。整体造型修长优美,为中国夏代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国宝级精品。

    青铜爵作为酒器最早出现于夏代,它的造型取材于陶爵。二里头夏代遗址中迄今所出土的十多件铜爵中,只有这一件与短流、矮体的陶爵体型不同。此爵以其棱角分明的长流、束腰修长的身姿呈现出金属器所特有的神态,成为时代最早、器形最美的青铜器典型代表。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铜爵的制作到商代晚期达到鼎盛。

 

“妇好”铜偶方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60、口长69.2、口宽17.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据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经频繁地参与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多次率领军队出征,最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人,浩浩荡荡地开向边缰,征伐与商王朝作对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国,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 

    方彝是商王朝晚期的一种特殊酒器。该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

    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器口前后各有七个方形和尖形槽,颇像房子的屋椽出梁头七枚,反映出当时的屋檐多探出梁头硬挑,前沿所出梁头为大半圆形,后檐所出者为尖形,类似后世斗拱的雏形。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 、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偶方彝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

 

腰佩宽柄器玉人——雍容贵族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7、宽3.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人呈黄褐色,和田玉圆雕,双手抚膝跽坐,长脸尖颔,细长眉,臣字形眼平视前方,大鼻小嘴,方形耳。头梳长辫一条,辫从右耳侧往上盘头顶一周,由左耳后侧伸向右耳侧,辫梢与辫根相接。头上戴圆箍形“頍”(冠),用以束发。“頍”前连有卷筒状饰。身穿交领长袍,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腰部近左侧佩一卷云状宽柄器。此人像神态倨傲,衣着上乘,应是商代贵族形象。

    这件玉人是商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琢玉工匠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手法相结合,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其衣饰、发型的雕琢一丝不苟,是了解商代服饰最珍贵的资料。

 

云兽纹青玉璜——佩玉之冠

    战国·魏(公元前475~前225年)

    长20.5、宽4.8厘米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1号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大玉璜整体为七块和田玉,以铜片贯联成一弧形璜,中间一块玉上雕回首卧兽,下有鼻纽,通体作龙纹及变形云纹,贯联的铜片露出的部分镀金作饕餮头形。玉质细腻,光泽晶莹,其琢工之精美,器形之大都属罕见,因此被誉为“古玉之巨擘”、“玉器之冠冕”。

    璜是佩饰用玉,亦经常作为朝聘、祭祀、丧葬的礼器,《周礼》记载:“以玄璜以礼北方”,玉璜似乎是祭祀北方之神的礼器。但在考古发掘中,玉璜多作为佩饰置于人的胸腹部。战国时期,作为人们的佩饰和随葬品的玉璜已日渐普遍,其形制和纹饰都极为丰富,造型也更为精美。

 

大晟钟(5件)——统一音高制新乐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黄钟清)通高:28  宽18、4厘米

  (蕤宾)通高:27、7  宽18厘米

   (林钟)通高:27  宽18厘米

   (南吕中声)通高27.9、宽18.4厘米

   (夷则)通高27.5、宽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3件 辽宁省博物馆藏1件 开封博物馆藏1件

    大晟钟原为北宋徽宗朝所行‘大晟’新乐中的编钟。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今河南商邱出土了六件宋公成钟,因该钟出土于春秋时期的宋地,徽宗认为是祥瑞之兆,遂设立“大晟府”,重制新乐。“大晟”新乐于政和三年(1113年)始成,至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这批乐器在北宋宫廷里的使用也就结束了。据调查,目前至少有二十五件大晟钟实物散存于海内外。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有感于当时全国音律不齐的混乱现状,专门命工匠铸成几十套“大晟钟”,每套钟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发送全国各个州府,做为标准音律定音,真正实现了全国“音同高”,这样就能保证一首乐曲能够不走样的在另一个地方演奏。实际测量目前国内所存 “大晟钟”的音高,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大晟钟的基准音高全都是C大调的1音,也就是说所谓的黄钟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C大调。

 

青瓷莲花尊 ——涅槃之舟

    南朝(公元420-589年)

    高49.5、口径17.3、底径6.8厘米

    传河南上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瓷是南北朝时期瓷器的主流,施含铁成分的釉,便可烧出这般怡人的青绿色。这件器物高大厚重,造型犹如橄榄,线条优美,器身遍雕多层仰覆莲花瓣,中间或贴以团花、菩提叶、飞天等纹饰、整器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纹饰繁缛,上下辉映,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莲花尊的造型与装饰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多出土于大型墓中,所饰的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相吻合,证明是贵族使用的有一定宗教意义的随葬器。有学者从尊的俯视图发现,尊的造型可能与佛教曼荼罗有关。与印度珊奇佛塔相比较,可见二者的相似之处,低矮的钮呈方形,恰如塔顶上的方形平台。魏晋时期流行以安息死者灵魂的魂瓶随葬,莲花尊很有可能是取代魂瓶的随葬品,它不仅可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于轮回之苦,进人混染境地。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北宋(公元960—1127年)

    绢本,设色,纵28.5、横28.6厘米

    1958年征集

    天津博物馆藏

    金明池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西郊的著名御园——琼林苑的一部分,是北宋四园之一。太平兴国年间(976-981年),宋太宗令凿金明池于琼林苑以北,导入金水河水,每年由皇帝赐令士大夫、庶民于此共赏龙舟争标。

    此图描绘的正是金明池龙舟争标的场景。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额书“琼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整个建筑雄伟富丽。水中有一艘大龙舟,上层有楼台高阁,人物活动于楼阁内外;另有数只小船漂游其间。面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宋史》及《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金明池争标的记载,恰与此图描绘的景象吻合。此图界画严整,笔触细致,左侧的粉墙上有楷书“张择端呈进”五字款,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曾经明代安国、项子京等人鉴藏。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工界画,尤善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

 

黑釉三彩马——唐代贵族豪华坐骑

    唐(618~907年)

    高66.5厘米

    1972年河南省洛阳关林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马俑全身黑色,唯马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马头低俯,作嘶鸣状,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和谐统一,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有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开发,中亚出产的良马不断传入中国,除一部分优异的品种作为宫廷御用外,多数用作马种的改良和繁殖,所谓“既杂胡种,马乃益壮”。这也就为三彩工艺品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八 河南籍文物
古玉界:大美商之玉(二)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藏商代玉器(一)
国博之古代中国 妇好玉器
妇好墓“龙纽石器盖”、九沟西周墓“龙纽玉印”及其他
古玉学步(207):玉读高古扉脊牙 千载悠悠藏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