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慧心学牙笔记——人人都听得懂的𬌗学4

正中关系的定义

上下颌骨之间的位置关系。

关节盘—髁突复合体位于最上位,抵紧关节结节后斜面,与垂直高度和牙齿位置无关。

关节盘髁突在内极获得支撑,此时下颌骨处于最中间位,在此位置时,关节可承受巨大咬合力而无不适。

正中关系的特点

1、翼外肌下头的完全松弛。

2、关节盘—髁突的位置正确。

当所有的升颌肌群往上牵拉,带着关节头和关节盘趋向正中关系,这块翼外肌的下头就得到了彻底的休息松弛,这个就是正中关系的正常情况。

下颌骨绕内极为轴旋转,随着这个旋转实际上都叫处于正中关系位。就是说只要还没有发生关节内滑动的小张口阶段,单纯转动的时候,这个嘴张大点儿,张小一点儿,上下差个2~3mm,其实不影响正中关系。此时只是关节头在关节下腔内做单纯的转动,不管它怎么转动,整个盘突复合体都是在它的正中关系位上的。

所以在做修复咬合重建的时候,或者我们需要抬高咬合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保证是以这个旋转轴为轴,下颌再发生旋转,你要保证关节头仍然是处于正中关系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下颌运动与正中关系无关

我们所说的正中关系都是在小张口范围内,在单纯转动状态时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也就是髁突和关节窝的这个位置关系。

一旦下颌发生了滑动,大张口,不管是往前滑还是侧方滑,大张口,这时关节带着关节盘,就已经滑出关节窝了,那就不存在正中关系了。

我们说正中关系的时候,都是指闭口或者是小张口范围内的,与下颌运动没有什么关系。

正中关系(Cr)和正中咬合(Co)

我们常常说,Co与Cr一致就代表我们的肌肉和关节都是和谐的。现在已经不用Co这个词了。

正中咬合指的就是牙尖交错𬌗(IMP),这也是现在最科学的说法。

以前大家错误的认为,在正中咬合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下颌就是正中关系位。后来发现,即便是牙尖交错时,下颌位置也不一定在正中。

现在只需要记住牙的位置和关节的位置就行了。

所谓的正中咬合就是牙尖交错位,它指的是牙齿的位置,而正中关系,是指髁突和关节盘在关节窝的位置。

正中关系与牙齿无关

比如一个重度磨耗的患者,可能50岁的时候,他的牙齿已经短了很多了,但是他的关节仍然有可能是在正中关系的,只是说由于这个牙齿磨耗的量,被牙槽骨增生所补充上来而已,其实跟牙齿没什么关系。

我们在小张口的时候,张大点儿或张小点儿,如果以前就是在正中关系,那现在仍然是在正中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全口咬合重建的时候,一定要上颌架,上颌架其实就是为了在去除正中关系以后,然后颌架的那个髁球就表示的是髁突,一旦把取得正中关系位转移到颌架上,那么颌架这个时候把它打开一点儿,或者减小一点儿都没关系。我们可以调整前面那个切导针,抬高点或降低点都可以做修复体,比如说有的牙确实重度磨耗需要加长一点,加高一点。那你就把咬合在颌架上打开一点,然后再做,那只要你的关系位取的没错,你打开一点儿是没有问题的,仍然是在正中关系位。

全口无牙颌,即便是一颗牙也没有,我们仍然是有正中关系的。因为正中关系位与牙齿无关的,所以这个反应到我们做全口义齿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位置取的对。我们做全口的时候,蜡片儿烤软一点放到患者嘴里,让患者咬,绝大部分患者在咬的时候,到用的时候下颌都会发生前伸的啊,有的时候还会咬歪,都是有可能的。放在颌架上,拿回来时候看着是好的,咬的紧,往患者嘴里一放,发现就完全错开了,再想通过调颌把它找回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时候最好是返工了。

很多医生还骂患者,说你就这么笨呢,怎么咬不准呢,咬着咬着下颌伸出来了,咬着咬着就咬歪了。其实患者根本就控制不了的,主要还是要靠医生,因为它是受到神经的密切调控的,神经又不断的指挥肌肉啊,所以很难就靠咬合咬到这个正中关系。而以前书上教的那些,推下颌法,疲惫法,卷舌后退法等,基本上都没什么太大用处。时灵时不灵,有时候好像还行,这个患者还行,但是下一个患者或者是下一次可能又不行了。

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一个手法引导,让下颌骨回到它的正中关系位上,在这个位置上做一个单纯的铰链运动,就可以找到这个位置,找到这个位置,这个时候患者是非常舒服的。

全口义齿取模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尤其是取这个颌位关系,真的非常有技术含量。

有牙的患者目前嘴里的关系那个正中关系也不一定是对的哈,我们大部分人啊,其实Co-Cr位,也就是这个正中关系位,和牙尖交错位并不是完全一致,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差一点,但是通常差一点不一定有症状。

正中关系是唯一生理上和生物力学上正确的位置。

在正中关系位上建立的咬合位,才是牙齿和肌肉和谐的位置,才是唯一一个没有颌干扰的位置。除此之外的位置,都是有颌干扰的。

我们不能说每个颌干扰都能引起关节病,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咬合干扰挺多的,但是也没有什么症状,有的人一丁点儿的𬌗干扰,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关节病症状,肌肉也是酸痛的,甚至过一段时间关节会弹响等等,都有可能。

把关节建立在完全的正中关系位上,是不会有咬合干扰的,如果你建的偏一点,那就看运气了,有的时候可能有,有的时候可能没有。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们的咬合建立到这个关系位上。

颌骨关系

颌骨关系是一组的,我们用颌架来模拟咬合,髁头和髁球长得不一样,髁球是一个完全的球体,髁突不是,它是一个靠内极撑在关节窝里边,髁球只是这个球顶在这个窝里,所以不一样。但是它转起来是一样,都可以找到旋转轴。

颌架的后面有个正中锁,如果不锁的话,髁球可以在髁突的这个窝里自由活动,一旦把它锁住,髁球在这个关节窝里就锁死了,它是不动的,前面的切导针可以伸长,也可以缩短,那么这时咬合就可以打开或者降低。

比如全口重度磨耗的患者,就可以把这个髁导拉长一点,拉长一点咬合就打开,打开就有间隙了,再在上面做修复体,就不用备很多牙了。

我们在小张口的范围内,张大一点,缩小点没有问题,也就决定了切导针伸长一点,缩短一点,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其实是有无数个颌骨关系,都是在正中关系位,也就是说在这一段小的弧线内,下颌处于任何一个位置都是没有问题。只要关节头在关节窝里,都是没有问题的。

诊断首先要基于一个真实的咬合关系。有时我们看到嘴里的正中,所有的牙齿咬合很好,这个人是中性颌,磨牙一类关系,挺好的。

其实我们正畸做完的结果就是这样,或者说我们没做正畸之前的结果有可能也是这样子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基于这个关系,不管是做修复还是做正畸,都会给自己埋下很大隐患。

关节的触诊是所有诊断的第一步,当你把关节摸一摸,让关节回到正中关系的时候,你会吓一跳,下巴一下就缩回去了,下颌发生了很大的向后的这个运动,这个在临床上真实的。

美国政治杂志上一篇文章,一个韩国人做正畸的,轻度拥挤,面型也挺好,就给患者排咬合,正畸把咬合一排,往往咬合和锁结关系都打乱了,牙尖交错位就不那么确定。

为什么人体会选择牙尖交错的位,而不是正常关系,就是因为牙齿要吃饭,在牙尖交错位的时候,牙齿是咬合最紧密的,是尖窝相对的,就像齿轮的锯齿一样有锁结关系的。把下颌骨就锁在那个位置。而一旦做起正畸了,把牙排一排挪一挪,后面加个垫什么的,这个牙就没有锁结关系了,有的时候会发生下巴“哗”一下,推到后面去了,这下当然就傻眼了。

本来是一个不拔牙的,简单的正畸病例,结果下巴往后一退,上前牙和下前牙之间一下出了5~6mm的覆盖,这个正畸怎么给处理啊?

最后只好问患者是不是关节症状,患者说我这关节是不太舒服。怎么办?就跟人家解释,你这个可能还得做正颌手术。后来又真的做了正颌手术,让关节回到了正确位置之后,把下颌骨给打断,打断以后双侧矢状劈开把下颌骨前移,回到原来的咬合,然后再拍几张片,据韩国医生报告说,这个患者做了四年多,做完以后,面型和以前没什么差别,因为以前患者面型也挺好看的。把关节弄回去,把下巴再做手术拉出来还是原来的面型,花了好多钱。

这都是临床的能遇到的坑,所以我们的诊断一定要精准,一定不要光看牙,要看整个的咬合系统,在治疗计划制定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关节的问题,治疗计划基于患者真实的咬合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关节盘的正确位置

正确位置就是闭嘴的时候,关节盘位于关节头的前上方,卡在两个骨头之间缓冲力量,一定要无时无刻抵紧后斜面,从来没有休息。关节软骨是不需要休息的,不像肌肉是需要休息的。所以所谓的让关节休息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下颌其实像一个杠杆,我们吃饭的这个施力点,吃饭时咬合的东西都是在前面,关节在后面,咬合的肌肉在关节和牙齿中间,所以只要肌肉有劲儿,也就意味着把我们这个关节永远都给一个向前向上的这样的力量,所以它永远是抵紧在关节结节后斜面上,不会松开的,也是不能妥协的。

正中关系与牙齿位置与垂直高度无关

最早人们是认识不到关节头是有内极和外极的,当时以为关节头就是个球,现在的很多医生也这么想的,所以当时发明了很多很复杂的髁突描记的一些装置,现在这些装置在市面上都买不到了。

大家应该也见过有人用这个面弓和面弓转移颌架,一般的面弓转移那个插的是插到外耳道里,这样去转移颌关系的。那么其实那这个旋转中心是错的,正确的是在外耳道前方一点的地方。

诊断时会把小手指伸到外耳道里,然后往前稍用力,然后张闭口就能摸到髁突,会有一点点误差,现在的面弓都是插到外耳道的,可是实际真正的旋转轴,也就是内极的位置,比外耳道要靠前一点点,大量的经验表明,用外耳道代替是没有问题的。

临床发现,用内极旋转中心上颌架和用外耳道直接上颌架没有太大区别,外耳道更方便,所以现在市面上无数的大师用的都是外耳道。

最上位

咬肌分两层,咬肌深层和咬肌浅层,咬肌深层是基本是垂直往上的,咬肌浅层是往前往上的。咬肌颞肌翼内肌这些大的咀嚼肌,这些升颌肌群力量都是垂直往上的,下颌骨包括这个关节也只能跟着往上,因为你所有的力量都是往上拉的,那么下颌也就只能往上,往上到有什么挡住了就不再往上了?有可能是被骨头挡住了,或者是被肌肉拉住了,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我们通过前面学习知道,被骨头挡着是对了,被肌肉挡住就是错的了。

当被骨头挡住的时候,这个肌肉就可以休息了,当骨头挡不住时候,或者我们不想骨头挡住的时候,就必须要调动这个肌肉,让它收缩,把关节头拉在这个地方。

关节囊里面有很多滑液,关节结节后斜面是个斜坡,可以想象,用一块这么小的肌肉,对抗那么多大的肌肉,把下颌骨拉在一个光滑的斜坡上,这块肌肉它会有多痛苦,所以想让肌肉去完成这个工作,肯定会出事儿的。

肌纤维分为需氧性和厌氧性

翼外肌有很多厌氧性纤维

我们的表情肌,因为时时刻刻都在动,说话,咀嚼,面部的表情一直在动,它其实很难休息,但是它不需要很大的劲儿,只需一点力量就可以了。包括我们的下颌骨,被升颌肌群一些厌氧的需氧的纤维轻轻吊在这儿了,因为下颌骨本身有重力,就算下巴放松,肌肉也是会轻微收缩一点点,来对抗下颌骨的重力,悬吊在这儿。

所以,有些需氧性肌纤维特点就是,它不需要很大的劲儿,但是它可以长时间动。另外厌氧性肌纤维,它比较适合做短期的,但是爆发力比较强的,绝对力量比较大的运动。

很多肌肉都既有需氧性又有厌氧性,但是翼外肌的厌氧性纤维格外的多,翼外肌有上头和下头,它们是轮班的,不需要很长时间工作的。因为翼外肌要咀嚼,要稳定关节盘等等,需要一些比较大的力量。所以翼外肌肌纤维大多数都是厌氧性的。

如果让厌氧性肌纤维去做长时间工作,它就会出问题。所以,翼外肌的下头一旦发生咬合干扰,下头持续的运动,不能休息了,那就会出事儿。

翼外肌下头的休息,是正中关系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让该休息的肌肉能休息,有和谐的肌肉环境,因为肌肉是老大,肌肉是百病之源。

去除了颌干扰,咬合不再阻挡我们的关节回到正中关系位了,这个时候肌肉也自然就休息了,不痉挛了,大部分的疼痛问题就解决了。而90%的关节病,其实是肌肉酸痛。

很多时候其实很容易诊断出来,患者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的关节囊内的器质性的病变,做治疗都是来得及的。

外极的意义

任何一个解剖结构都是有用的。通过复杂的髁突描记,可以找到真正的内极的位置,就是一个旋转轴的点。那么外极其实并不在这个旋转轴上,外极是绕着这个旋转轴在转。如果下颌骨360°转的话,就形成了一个冰激凌蛋筒的形状,一个圆锥形这样的旋转,就是外极运动的轨迹。

外极这样的运动叫雨刷器效应。关节囊里面有不断的分泌滑液,滑液一边分泌,另一边滑液在吸收,也就是,它不断的带来新的营养物质,然后带走旧的代谢产物废料,它其实代替的是血管的作用。这地方没有血管,也就没有血液,外极的作用就是让滑液均匀的分布在关节囊里,所以我们管它叫雨刷器效应。

外极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是在绕着这个旋转轴旋转这样的一个解剖结构,尽管它看起来没什么大用,但其实还是有用的。

X光片的误读

我们看X光片的时候,让患者闭嘴,张嘴,很多时候会发现这个关节,同样都拍X光片,关节头的位置在X光片上显示的位置都不一样。很多人就会认为关节没有固定的轴,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谣传,比如说正中关系是一片范围,都可以叫正中关系,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一个稳定旋转轴,那就是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外极,至少不是内极。没看到内极,大家看到张口和闭口的时候,外极因为是沿着这个旋转轴旋转的,所以它的位置自然是不一样。而作为旋转轴的内极,不管是小张口还是完全闭口,其实它的位置是完全不变的,所以这个就是很多误会的由来。

最中间位

我们施加这个方向是向前向内向上,也就是说,它有个向内的分力,和强大的翼内肌的方向是一致的,不仅这样,其实下牙的方向也是这个方向。下后牙到第七颗牙的时候转距是负30多度了,也就是说下后牙舌倾是正常的,因为强大的翼内肌是这个方向,那么我们的咬合当然是希望强大的咬合力量是通过牙齿的长轴,咀嚼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下牙自然而然的就往里倒了,而舌头上的食物也可以很容易的被送到咬合面上去,跟上颌的牙尖发生碾压,磨碎。

人体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天然牙列后牙都是舌倾的,颊尖高于舌尖。所形成的这条曲线就叫做横𬌗曲线。因为两侧都有一个向内的力,靠这个向内的力,下颌骨就稳稳的待在中间了,既不会太往左跑,也不会太往右跑,这就叫下颌骨的最中间位。

自我中心位

如果拍CT的话,我们关节剖面截的就是左下图,这是我们大部分的时候看到的图,很多误会都来自于这个图,这个图看着不像是自我中心位,而只有你把这个截面截到了内极上,截到真正的旋转轴上,你看到的才是右下这张图,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个位置这么稳定,因为就是一个窝,卡在这个窝里了,特别合适,它走不了,没有很强大的肌肉拉它,它出不来的,所以这个就叫做自我中心位,不用你管,它自己就跑到那里去了,在这个位置时候是无敌稳的。

正中适应位

以上讲的都是天然的健康的情况,正中适应位不是完全健康的,但是也能用的这样的一个位置。

不少人会说,有一段时间这个下巴响的特别厉害,其实是关节弹响,也疼过,也响过,没管它,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自己就好了,也不疼了,也不响了。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人的适应能力是无比强大的,有的患者粉碎性骨折,髁突都拿掉了,没有髁突也能吃饭,咬合也挺稳定的。

人体具体是怎么应对关节病的,我们管这种正中适应位叫做一种特殊的正中关系。其实它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病变,已经发生了破坏,但是人体就是最后破坏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就停了下来,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正中关系。临床上可以把它当正中关系处理,这时它已经没有以前健康的正中关系了,失去了就回不来了,此时髁突也仍然是在最前最上位的,内极也是有骨支持的,翼外肌下头仍然是可以处在休息状态的,关节窝关节头的位置仍然是稳定的,加载实验没有不适和疼痛。

加载实验指人为的给这个关节使力,咬东西时候,或者说人为的推这个关节的时候,这个关节是不疼的。

作为一个关节的金标准,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能够承担力,如果加了力就疼,那么就不是个健康稳定的关节。

虽然正中适应位已经不是正中关系位了,但它仍然有这么多正中关系位的特点。

关节如果不稳定,牙齿咬合就不稳定

在翼外肌上头的持续亢进挛缩牵拉下,我们的关节盘后韧带是挡不住的,最后就发生了关节盘的前移,前移往往是外极先脱位,外极先前移而内极没动,因为内极是作为旋转轴,这个地方挤的比较紧,而且附着也比较强大,所以内极往往还没事儿。只要内极没事儿,关节就仍然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就是很多人出现了弹响和疼痛,但是咬合仍然是稳定的原因。

一旦这个关节盘整个全都被拉出去了,神经血管就从双板区,很丰富的神经血管,就在负压的作用下就被拉到前面来了,这个时候关节头就直接压在了神经血管上,直接压到神经末梢上是非常非常疼的。这个时候患者就会感觉到非常的不适了,因为已经咬到神经了。治疗没有什么好办法,就靠人体自己了。人体会发生两种改建的机制去调节适应它。

一种是纤维性的假关节盘,(MRI是目前看关节的金标准),MRI就是核磁共振,既能看硬组织,也能看软组织。有时这些压的很疼的这些神经血管组织,它会在人体的调整下发生纤维化,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慢慢的会形成一层纤维化的神经血管,就起到了关节盘的作用,我们管它叫做假关节盘,它不是原来那个关节盘了,但是也能起到一定关节盘的作用。还是能够缓冲一些力量,而且因为慢慢纤维化了,所以神经血管也就不往这长了,慢慢就不疼了。稳定在这个状态,关节盘的破坏也就停止了。

看关节必须要看MRI的片子,而CT和X光片,能看到的只有骨头,只能看到一个关节头,一个关节窝,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关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都不显影,根本不知道里面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只有MRI才是金标准。目前没有多少家诊所能拍这个口腔的颞下颌关节的核磁共振,可能患者也不愿意去拍这个,所以这个其实在临床上很少用,但是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了。

另外一种状态就是假关节盘也没有形成,以前的关节盘变形挛缩,卡在了关节头的前方,发生了绞索,回不去了,这个地方的神经血管因为长期的压迫,被压穿了,最后此时是髁突表面的骨头,直接对着关节结节后斜面的骨头,形成了骨头对骨头的结构。一旦形成这种情况,不压神经血管了,疼痛也就停止了,这种情况也还是比较稳定的,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关节头是骨头的,没有关节盘软骨那么耐磨,关节盘的软骨是纤维软骨,有大量的粗的耐磨的纤维,即便是关节头表面的软骨,也没有那么耐磨,因此每半年左右要做检查,做轻微的调合,才能继续使用,确保关节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翼外肌下头的休息,和谐的肌肉关系。

总结:

正中关系,正中适应位都是生理位。

肌肉的松弛,加载实验的舒适是金标准。只有关节状况清楚了,才能考虑咬合问题。      

    (本文来自曾光老师视频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CO-CR协调对𬌗关系的重要意义
谈正畸治疗中的正中关系
当美学遇到功能之二:正中咬合的建立
颞下颌关节~~~~~~~~~~?
磨牙的治疗
现代(牙合)学概念与全口固定义齿咬合重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