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学探秘(2)-“道”的基本原理

导读:

在上一篇“道学探秘(1)-“道”为何物”探讨了道家的“道”的本质:“道”是“物质”与“原理”、是“有”与“无”混成的实体,化生万物但又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客观存在。本文将进一步来探秘“道”的“无”的部分内涵,谈谈“道”的原理。

一、“道”的分类:

1、“道”是可以说的:

历来存在一种说法“道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那个本源的道了”。诚然,从人的认知必然存在局限性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说出来的道”都是个人认知,必然和那个标准答案存在差异。

但不能因为“说出来的不是绝对正确”就不可说、就不能去论。真理虽不可直达,但可以从“假相”中参悟,逐步接近它。所以还是要“说”的,如果不说,人类对于未知世界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只知道真相不可说,却不知道所说的也是真相的一部分,那也是不可取的。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不要过度解读为“道”是深邃得无法言说。老子只是告诉我们“我说的这个道,不是大家通常说的那个意思,而是一个混成之物(实体)。这个东西还没有名字,暂且把它叫做道。”

没有名字并不等同于说不清楚,这个意思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的非常清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有很多意思,比如:道路、行程、道理、方法、途径、事理、规律”等等,但都不是老子要说的那个意思:

道路

《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行程;路程

《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

方法;途径

《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技艺;技术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事理;规律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政治主张或思想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道”的分类: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在说“道”,但不是说的一种“道”,而是两种。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有无”混成的一个实体,“有”那一部分是华育天地之气,“无”那一部分是“道”的运行法则。老子说的第一种“道”就是这个混成之物中“无”的那一部分,即:“道”的原理及运行法则,在这里为了便于区分,不妨叫做“大道”。

第二种“道”就是在《道德经》中老子讲到的人类的各种“实践”中蕴含的原理及规则,比如:教化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用兵之道、成事之道等等,包罗万象、不胜枚举,在前作道学探秘(1)-“道”为何物中有相关分析,不再赘述。这些除了“道”以外的事物存在的原理与发展的规则不妨就叫做“小道”。

《道德经》全篇75个“道”字,除了第一句的第2、3个字不是在说上述的两种“道”,其余“道”不是讲的“大道”就是“小道”,但绝大多数是“大道”。在讲“大道”时,一般都出现'道’字,在讲“小道”时,通常是以现实事物的事实描述或直接结论予以展现的。

比如讲“小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比如讲“大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做了一个大致统计,讲“大道”的章节共有15处,(第1、4、5、6、10、14、16、21、25、30、34、40、42、51章),具体讲了“大道”的本质、组成、外形、特性、运行规律等。其余章节不是在直接说“小道”就是在说因“大道”的作用而华育的“小道”,“小道”涉及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大道”是“道”存在的原理及运行法则,是“道”以及它化生的万物都应遵守的“大原则”。“小道”是万物存在的原理及运行法则,仅仅适用于自己,不同的事物就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小道”。

二、“大道”的基本原理:

并不是“道” 不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在讲“大道”的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对立统一(道的相对性):

一体两面,任何事物都可以划分成“若干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彼此互为根,共存于一体。此生则彼生,彼灭则此灭。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庄子·齐物论》: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 非,因非因是。”

2、变化是永恒的(道的动态性):

“道”是在不停变化的,没有终点,“变是不变的真理”,正因为“变”,才有生生不息,才能华育万物。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3、变化是有方向的(道的变化方向):

万物的存在都是变化的,这一点和佛家的“无常”是一个意思。道家不但肯定了这个变化的绝对性,而且还给出了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与当前状态相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者反之动”

《易经》: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4、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结果):

《道德经》第四十章:

“弱者道之用”

二、“小道”的原理:

“小道”除了服从“大道”的各项原理外,个体上有自己独立的原理,这个“小道”就说不完了、说不尽。格物致知,儒家理学派终其一生都在找寻的“理”都属于“小道”这个范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儒家的探索精神值得发扬。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理,怎么能说得完呢?所以庄子才有这样的感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三、“道”的应用:

“道”,不管是“大道”还是“小道”,不但可以说,还必须说清楚,因为人类研究“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所以经典的存在都是为了“致用”,一切“为学”的目的也在于此。研究《道德经》不是因为它神秘、深邃,而是因为它有用。

1、“大道”是万物都必然遵循的“大原则”:

“大原则”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如果你认同《道德经》中的“大原则”,或者觉得笔者梳理的“大原则”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暂且拿来用,在实践过程中澄清自己的“大原则”。

如果你觉得老子说的不对、以上论述的都不妥,那就按你自己的来。总之,把握万事万物的“大原则”,是应对一切事物的纲领,抓住主要矛盾事半功倍。

实际上,无论你采用那种“大原则”,都是用的你自己的原则。即使是来自于《道德经》,那也表示你的认同与老子一样,本质上还是你的自我认知。这里想要说的是“总要有一个大原则,这样办事效率高,容易直透本质”。

2、“小道”的应用:

“小道”是万物独一无二的原理及运行法则,与客观事物共存。只有在与外界事物的联系中逐步形成认识,即:来自于实践。这个认知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来源于前人的经验,但最终还是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综上,研习道家思想可以学到一些“小道”,比如在《道德经》中讲到的为人、为政、为学、成事、用兵等等。最重要的是明白“大道”的存在,老子讲的“小道”是讲不完的,而且必然存在个人的、时代的局限性。比如: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只有在当今的实践中去积极探寻真面目并为我所用,那是指导人类行为的“大原则”,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不管是“大道”还是“小道”都是人类在与外界事物联系中产生的自我认知,必然有其局限性,不要去迷信某家、某种说法,知道其存在的意义并知道对其的探寻永无止尽,没有终极答案。

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承前人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领悟自己的“道”。其实,“大道”指引着“小道”,“小道”的实践又反过来让“大道”呈现得更为清楚,他们之间存在着“知”与“行”的关系。试想,“大道”怎么就无缘无故存在了,还不是在无数“小道”的实践中去伪存真,逐步“领悟”到的。

知道“大道”的存在与作用,但不能舍本逐末,跨过“小道”去求“大道”,那是不可得的,“大道”只有在“小道”的实践中才逐渐清晰起来!实际上“大道”就是在“小道”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所以要得智慧,怎么能跨过实践呢?既然是智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你当下的认知就是最合适的答案!

“大道”与“小道”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近似的表达:“道”与“术”。“大道”延伸出来的是哲学,“小道”延伸出来的就是实证科学。中国哲学浅说(1):哲学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1
《道德经》微学精讲【4】第25章——有物混成
道德经版本对照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道一定是先天的
老子道德经讲义连载(第三十四章)
众妙之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