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个函谷关三个潼关,走过才明白,关中“四关”的东关到底是哪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不假,这次回来,我专门从洛阳到渭南走了两个半天,才弄弄明白一些东西。

崤函之险,表里山河,函谷关和潼关确实伟大!

那么关中“四关”东面那个关,到底是函谷关还是潼关?往下看,听我慢慢道来。

三个函谷关

历史上真的有三个函谷关,每个都有故事,按照时间早晚,我逐一介绍。

当然如果说广义上的函谷关,那就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60到70公里的道路,不在这次叙说范围

秦函谷关

说是秦函谷关,其实早在春秋的时候,这里已经是要塞。

春秋时晋国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进,驻守的地方就是后来的函谷关。历史上有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让秦国打消了东出的念头。

即使从现在的地图上看,北面是中条山以及山体向南伸向黄河的山体,沟壑纵横;南面是崤山往北到黄河延伸的土塬,相对平缓。这就是这条通道不走黄河北岸的原因。

(不走黄河北岸还有一个原因,即使走到头,还要过黄河天险)

无论黄河南北,沟壑都是南北方向,东西通道确实困难。

而且从崤山到潼关,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木,大队人马不通,即使上上下下的到了塬上,也是道路不通。

那天我从洛阳开始走310国道向西,不是过桥就是钻洞,

老天爷怜惜行人,偏偏在这些南北向的土塬上,留下些东西向的裂缝,这些裂缝就形成了天然的通道——当然,也是天然的关塞。

而秦函谷关,就是位于稠桑塬一个大裂缝的口子上。

这个口位于灵宝县的王垛村(现在是函谷关风景区),“裂缝”长约七里,深有近十七米,几乎贯穿稠桑塬,在设为景区前,还有一条县道通过。

景区实拍

这条道“深险如函”,也就是函谷关得名的由来,有人形容函谷关“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来形容。

示意图

当我切实的在这一段路走的时候,心里不知道想到了多少故事: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

秦函谷关城东门。此图案系从汉墓中出土的画像砖拓出,现函谷关城楼即依此恢复

何况,在函谷关前,还有条弘农河,它有条著名的支流“断密涧”,当年李密被唐军射杀之处。

古代的弘农河十分湍急,也是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我走的时候从310国道是弘农河大桥上过,仍然能感受到这条河曾有的气势。

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在秦函谷关东130公里的新安县东,我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没有进去,一是因为40元门票,二是因为这座关确实历史地位不高。

汉函谷关本来就设立的莫名其妙!

据说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原有的老关城成了弘农县。

(这就有一个楼船将军杨仆东移函谷关的故事:杨浦平叛有功,却封“关外侯”,他上书要求将函谷关东移至今新安县境,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其实对于大一统的汉帝国来说,不管是哪个函谷关都在大汉的疆域之内,汉武帝忙着拓展北方西方的疆土,哪有时间考虑这里?

汉代的新安函谷关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没有发生重大战役。

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从崤函南线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即秦函谷关)。

结果因为秦函谷关的废弃,赤眉军轻松进入关中。

魏函谷关

有人说不走塬坡,能不能沿着黄河边走?

现在当然是可以的,我从秦函谷关到潼关,就是沿着黄河边沿黄公路走的,但是放在秦汉是不行的,那个时候黄河的北岸大多都是绝壁。

但事情也有变化,北岸的这些塬坡都是黄土,土质疏松,在黄河流水下切冲刷的作用下,加之黄河水位的降低,黄河北岸形成了河滩。

人们可以走河滩了,秦函谷关天险就将不复存在。

河滩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

魏函谷关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汉代弘农县城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时已经将县城移往黄河边,直到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三门峡建设改变了很多地貌。

魏函谷关也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因为建设三门峡水库,也永远沉没于黄河水下,没有遗迹了。

三个潼关

潼关的设立,也和魏函谷关设立的道理一样,河滩路慢慢形成,原来的函谷关功能没有了。但是随着自然的地理变化,也形成了三个潼关。

汉潼关

最早设立潼关的还是设立魏函谷关的曹操。

东汉末年,曹操讨伐马超会兵潼关,《三国演义》中大书特书的曹操被马超追的“割袍断须”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场战争。

当时曹操正面对垒不能越过潼关,就派徐晃从黄河上游偷渡蒲坂,最后才取胜,他当然知道潼关的重要性了。

潼关的位置位于麟趾原上,也是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的土塬,麟趾塬两边都是深沟,东边是远望沟,西边是禁沟,两沟水流冲击,沟壁如刀削。

从地形上看,越过潼关首先要过道路极窄的魏函谷关(金斗关),再深险的沟渠到潼关城。

潼关关城如同一把钥匙,北依黄河,南靠秦岭,西有禁沟、潼水,东有远望沟,山水与潼关合二为一,中间仅一条羊肠小道可通。

示意图,当时黄河河滩还没有形成

当曹操修建潼关后,函谷关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国古代军事史有“十大名关”的说法,其中山海关和潼关并称为“天下第一关”。

隋潼关

隋朝时,雨水在汉潼关以南四公里处冲刷出了一条新道,这条道上达禁沟。隋朝于是在该处重新建立了“新潼关”,原来的潼关被叫做“潼关北城”,新建的叫“潼关南城”。

唐潼关

唐武则天时,潼关南北两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断冲刷,加上黄河的下切,黄河原先的河床裸露,崤函古道就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直接从裸露的河床穿过,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和隋潼关就了摆设。

这样唐政府就将潼关从塬上移到了河滩,南距汉潼关约两公里,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也废弃了。

当然,麟趾塬的旧路还是可以通过的,为了防止从旧路偷袭,在麟趾塬上建立了十二连城,从此潼关、十二连城、禁沟,三位一体,百二雄关就此形成。

其实所谓的“禁沟”,就是禁止通行的意思。

《潼关卫志》有记载:“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

麟趾塬上的“十二连城”,也就是在禁沟之中,每隔数里建一座关城,派驻兵力防守,一共有十二道关城。

其实所谓的雄关也是要人守护的,哪有什么不破的雄关?

黄巢起义,就正从禁沟自南而北攻破潼关,随即进入关中平原,彻底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

即使重兵防守禁沟,也不是不可以过去,明朝对禁沟防守很严,但是李自成,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不过他绕的大,绕的是南山山麓。

更不说安史之乱时,大将封常青和高仙芝要依靠天险守潼关却被杀,后来换上的名将哥舒翰,被胁迫出关迎战,最后落得个潼关城破,被俘投降。

唉!难得诗仙李白还给哥舒翰写诗:“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反而不如诗圣杜甫看得准:“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关中“四关”东面那个关是函谷关还是潼关

回过头来说说开头提出的问题:关中“四关”东面那个关是函谷关还是潼关?

“关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那么所谓东面的“关”,自然指的是秦函谷关了。

但是现在从行政划分上看,秦函谷关属于河南豫西地方,关中指陕西中部,要是把豫西的汉函谷关以西也要关中,河南人民就不接受了

(我曾经根据这个写过一篇文章,河南人民意见很大,不过从今年陕西中考移民事件看,他们巴不得归入陕西,一笑)。

也就是说现在通常说的关中,是从现在的行政划分而言的,那么这个东边的“关”值得就是潼关了。

唉!

三个函谷关三个潼关,现在都是历史遗迹,甚至有些连遗迹都没有了,除了千百年来自然地理地貌的变化,上个世纪中期三门峡建设,让这里的变化更大了。

现在提起潼关,我们心里只有肉夹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中的关是哪个关?函谷关和潼关是不是一个地方?
中国重要古关隘分析及图解
潼关是函谷关吗?捋一捋潼关和函谷关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代关隘说(一)——潼关与函谷关位置变迁和战略考量
函谷关的没落与潼关的兴起
【窦光明专栏】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及重要古关隘军事分析(二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